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普傳播,不再分「台上台下」

科普傳播,不再分「台上台下」

科普傳播,不再分「台上台下」



一檔大型科學辯論節目《未來說———國際青年科學思辨會》登陸滬上熒屏,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8所高校的辯論隊開始辯論當下「燒腦」話題:人類該不該尋找外星人?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智能嗎?「冷凍頭顱」延續生命你接受嗎?……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褚君浩作為科學顧問團總顧問,坐鎮科學辯論會。藉助電視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這次的科普傳播樣式,乾脆連橫亘在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的那個講台也拆除了,大學生激烈地辯,科學家默默地聽,觀眾隨著辯手們不斷拋出案例,分析場景,理解科學的精髓。


科學是可以辯論的嗎


《未來說》製片人王寧在節目籌備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從來沒想過的問題,就是在選中的8所在國內排名還算不錯的高校中,居然沒有一人辯論過科學話題。「有位辯手還問我,科學是可以辯論的嗎?」王寧說。


科學界與公眾的交往,常被描述為「科普」。科普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其實更在潛移默化地歌頌科學、強化科學在公眾心目中的權威地位。「長期以來我們許多人都把科學等同於真理,事實上科學與一般意義上的真理是有差別的。」顧問團成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說,「科學是不斷假設和檢驗的過程,有許多過去被認為是科學的東西,現在已經被否定了,而現在認為是科學的東西,未來也很有可能被顛覆。」

人們對科學的認識正在趨向「科學」,就算不設置辯論賽,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辯論聲早已此起彼伏。比如,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前,科普讀物中一般很難找到描述核電危險的內容,不過如今當人工智慧剛剛起步,物理學家霍金就連連發聲,提醒人們警惕人工智慧發展,而在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全球最大的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支持,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則持反對意見。


對科學的認識趨向「科學」


褚君浩是科普「達人」,過去的幾年裡,幾乎每個月他都要走進社區、大學等地,做3-4場講座。科學家台上講,聽眾台下聽,是科普最常見的場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教授江曉原就說,一兩百年前,夏夜的花園裡,盛裝貴婦一邊觀星,一邊虔誠地接受天文學家的知識普及;演講廳里,衣冠楚楚的聽眾濟濟一堂,聆聽科學家演講。


辯論卻大大不同。褚君浩說:「科學辯論與普通辯論的最大不同是,就算你技巧再嫻熟,手段再高明,一旦科學性出了問題,一切都崩塌了。」所以在第一場關於人工智慧的辯論中,所處正反方的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都要劃定智能的定義是什麼,是人類腦袋中的情感與靈光,還是包括各種模式。


這原本是王寧所頭痛的,高校辯論隊中大部分是文科生,即使有幾位理科生,也難以保證科學上的不出錯。不過操作起來卻沒想像那麼難,讓科學家組成顧問團,對每一支參賽隊進行專門賽前輔導,這樣的建議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熱烈響應。

公眾何以與科學家「共腦」


如果你有心,就會發現這次出現在大學生辯論場上的題目,有許多正是科學家群體中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人類該不該尋找外星人」「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類」等,鍾揚對此也頗有感觸,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美國留學時,人工智慧還是博士生和教授圈子裡談論的話題,而現在幾乎成了大街小巷普通百姓口中的話題,公眾與科學家似乎「共腦」了,他們討論著相同的話題。


這也是近年來,形式各異的科普欄目紛紛湧現的原因。不久前,電台的《十萬個為什麼》欄目上線,第一期節目也是探討人工智慧,提問觀眾中有貨車司機,有快餐店收銀員,而總是給研究生上課的鐘揚在他的網路科普欄目中,居然收到了一位5歲孩子提出的欄目改進意見書,這讓他非常高興。


究其原因,褚君浩認為其中頗為關鍵的一點,是科學與生活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現在的科學與健康、與經濟發展大有關聯,讓人不注意都不行。」鍾揚則說,科學的門檻在降低,而科學家也有意向公眾解釋他們在做什麼,以獲得支持。


掃描或我們!轉載請務註明出處

投稿、合作等事宜請聯繫:kpzgcbzd@news.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事業部 的精彩文章:

新媒體科學傳播親和力的話語建構研究
我們的宇宙 從量子理論到量子力學

TAG:科普事業部 |

您可能感興趣

廣電總局:不得在任何平台上傳播所謂「未刪減版」節目
電視劇熱度平台傳播分析
科學傳播:從紙上到屏幕上
打開門戶,向公眾進行科普傳播
讓電商平台流量倍增,不可忽略的自傳播!
口交,使細菌傳播,勢不可擋
聲音在不同的溫度下傳播速度一樣嗎
科普中國融媒體傳播平台在我省上線開通
開心麻花後舞台劇股再上新三板 金星秀「幕後推手」錦輝傳播現身
爐石傳說:金色傳播瘟疫還能分解八百塵!快看看你的卡包到了沒?
WHO:口交,使細菌傳播,勢不可擋
「直播+」:新傳播帶來的新生意
科學家發現瘧疾傳播的「分子推手」
如果「光速」降至「音速」來傳播,將會發生什麼?
戲曲網路電台興起:網路讓傳統戲曲傳播推向新高度
為了傳播下一代,這種植物射出花粉的速度超過火箭,飛機都趕不上
這些信息的傳播,比百度還可怕
他憑BT下載成為老司機們的男神,分文未取卻被指責傳播盜版
謝邀,科普那些聽上去很有道理,廣泛傳播的網路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