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寄雁傳書,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寄雁傳書,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我們經常能在詩文中看到古人用「鴻雁」代稱書信,比如黃庭堅那首有名的《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比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那麼,為什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寄雁傳書,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在古代,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鴻雁,是一種群居水邊的大型候鳥,俗稱大雁。鴻雁是隨著季節變更而遷移,每年來去都有定時的候鳥,它們信守時間,有組織的群聚活動。因此,古代通信不便,就希望能通過具有信義的候鳥來傳遞書信。

寄雁傳書,為何稱書信為「鴻雁」


《漢書.蘇武傳》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脅迫他投降,蘇武不願屈服。後來,單于給他一群公羊,再把他流放到北海無人的地方牧羊,並告訴他羊群生下小羊,才讓他回國。


漢昭帝初年,漢朝與匈奴和親,漢朝廷趁機要求釋放蘇武,匈奴卻謊稱蘇武已經死亡。不久,漢使者又再次到匈奴,與蘇武隨行出使匈奴的常惠,就去密見漢使者,告知蘇武並沒有死。常惠要漢使者向單于說,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中一隻鴻雁,雁足上系著一封帛書,上面說明蘇武還在某個大澤中。漢使者就按照常惠所教前去責問單于,單于大吃一驚,只好向漢使者認錯,並釋放了蘇武。蘇武出使到匈奴,十九年後才得以回到漢朝。


後來,因為這個典故,「鴻雁」就被用來作為書信代稱了。「寄雁傳書」則是比喻書信的往來。


本文摘自《北大國學課》,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一部《詩經》=半部「吃經」?3000多年前的人都吃些什麼?
曾國藩——靜以修身堪大用
晉商的三個用人之道,助力其興盛繁華500年
「江南四大才子」絕妙書法
樓宇烈——勉為真君子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寄雁傳書又為何稱書信為「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