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回到家鄉的前北漂的職場建議

一個回到家鄉的前北漂的職場建議


一個回到家鄉的前北漂的職場建議



導讀:逃離北上廣的人,萬萬不能把自己的選擇,視作職場上的降維,幻想無往而不利,就肯定要碰壁。把北上廣的經歷看作重讀了一次大學,回到故鄉調低調門,重新開始,才是正路。

作者:孫旭陽,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


幾個月前,跟拉勾網CMO鮑艾樂聊天,她談起離開深圳,抵達首都,到騰訊北京公司入職的日期,是2006年9月8日。


「那幾天,天氣是不是很好?」我問她。


「是呀。」鮑艾樂說,她拉著行李箱走出航站樓那一刻,看到了不遠處路旁的白楊樹,就像一個遊子回到了故鄉。她老家是山東臨沂,在中國北方孩子的心目中,北京不僅僅意味著首都,更代表著更多可能性。

北京更像一條夢想與財富交流激蕩的江河。外省年輕人所憑恃的,只有自己的青春。並不是每一條小舟都可以衝過險灘,所以才有了「離開北京」的話題。


我能記得起十一年前那幾天的天氣,是因為我從鄭州轉戰北京,入職一家報社,比鮑艾樂抵京晚了10天。那一年,北京房價還在1萬元上下徘徊,遍布街巷的「鏈家」和「我愛我家」門店,對外省青年們來說,還僅僅是可以幫助尋找落腳地的小門店。


它們展示的二手房的價碼,並不駭人。在那一代年輕人的人生規劃中,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些門店會成為十年之後,裁定他們京漂失敗的法庭。



一個回到家鄉的前北漂的職場建議


北京國貿夜景


那幾年,不止年輕人,舉國上下似乎都瀰漫著對於未來不吝期許的樂觀。很多人相信,努力工作、勤儉節約,就可以改變命運。尤其那些出身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年輕人,更是遇到了此生提升財富階層少有的窗口期。只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破窗而入。


讓我們直接跳到十年以後吧。不用再抱怨北京房價太高、霧霾太重、地鐵太擠,更別痛悔自己沒有在N年之前,以現在1/N的價格買下某套房子了。就談談離開北京之後的故事吧。


嚴格說來,我在2010年春天就離開了北京。當時,我在某報深度報道部做記者,負責全國範圍內突發新聞和調查新聞的采寫。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我沒必要一定呆在北京,回到河南這個新聞富省,常住鄭州這個中國區域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似乎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半年之後,我又轉會到廣東一家報社,崗位職責則相同。這一年,我30歲,成為了所謂的「老記者」,無論何種題材操作起來,都不再手足無措。拿著北上廣的工資,生活在三線城市鄭州,還免受北京的「城市病」所害,日子似乎就像鋪上了鐵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路向前。

可是,現實很快就告訴我,另一種選擇可能促成了新的一種人生,卻也在背面被貼上了價格。2013年底,我和幾個同行在北京聚餐,大家估算了朋友圈中,過去五年,在北京買房和沒買房的人,在財產和職業路徑上的差距,都禁不住吃了一驚。


現在,又過了三年,這個差距在進一步拉大。而我,也在兩年前,便從報社辭了職,回到北京工作多半年,歷經了兩份工作後,最終選擇回歸鄭州。其間也有機會回到北京的媒體里,最後都一一放棄。


在鄭州,我先是在某區域門戶做了半年的副總編輯,負責內容線的運營。這段經歷讓我反思,深度報道記者,尤其孤懸外省的深度報道記者,各種能力用進廢退多年之後,能力模型讓他們的轉型,遠比一般職業困難。


根據我在朋友圈的了解,這也是逃離北京的很多人面臨的共病。今天,我拋開記者這份職業的特性,簡單談下對離京後職場的個人觀感吧。

比如北京,因為科技和資源的海量雲集,有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在職場上,投入和產出相對公平一些。在這樣的氛圍下度過職業早期訓練的人,一旦下沉到三線城市以下,多少都會水土不服。


最突出的便是價值觀的衝突。那些孑然一身闖北京,無權無勢,靠技術和手藝就能吃碗飯的人,職業成長依賴於技術自信,就很難遷就小地方小平台缺乏透明度和規則意識的企業文化。


在北京,你可能更多依託於「職業圈」生存,整個「職業圈」有普適的業務評判標準,可能會溢美少數南郭先生,但很少會埋沒真的人才。所在領域的競爭越充分,從業者就越多選擇機會,這會不斷強固他們慣有的行為方式。


可是離開北京之後回到小地方,行業就很難再有京城的水準,技術在職場競爭中的效用,也會被嚴重稀釋。


市場競爭不充分,權力便會佔位。小地方的人,偏愛於「人際圈」的生存方式。在這個圈子裡,會按照權力資源佔有量的多寡分排座次,就像一條食物鏈,底端的必須效忠依附於上層。人品正不正,技術好不好,反倒是其次。挑戰規則者,便是在否定所有人的人生。


留不下的北京,回不去的故鄉。在故鄉的公司里,內外交困、上下相疑,很快,人際上的疑惑會反噬技術上的自信。這就引出下一個問題:北上廣大平台呆過的人,真的比小地方的同行強嗎?


從技術能力上,倒可以這麼說。有例外,但例外不多。在北上廣證明過自己,說明至少可以憑手藝,在中國的同行業中立足。但是,京漂返鄉群體也必須認識到,他們之前的成績,固然與其個人稟賦與努力密不可分,卻平台化協作與支撐的結果。你在北京可以達到的高度,在鄭州長沙,多半是要打折扣。


講個我的經歷。我曾認為所在網站的編輯標題起得不好,甚至直接把報紙標題「拿來主義」,就提醒他們增進這方面的能力。然後,就有同事提醒我,「老孫,我不太懂內容。但是,我們這種網站,編輯標題起得怎麼樣,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倒不難理解。小平台的人更相信經驗,而不是普適的業務標準。他們傾向於認為,就像球隊,北京同行業的是專業隊,有專業隊的打法。他們是業餘隊,你專業球員來了,也得順著業餘隊的打法。


這種說法至少提供了一種思維:不同的地域,適配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平台,適配不同的人力。何為適配,上級領導說了算。


認識不到這個,心態就容易失衡。逃離北上廣的人,萬萬不能把自己的選擇,視作職場上的降維,幻想無往而不利,就肯定要碰壁。把北上廣的經歷看做重讀了一次大學,回到故鄉便調低期待和調門,重新開始,才是正路。



一個回到家鄉的前北漂的職場建議



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城市,生存競爭就更激烈。只是這種激烈,在專業技術上體現的,遠沒有大城市的多,這由所在城市行業的平均水平決定。所以,習慣了專業化競爭的人,以往的成功非但不能成為利器,反而更易成為拖累。在新同事們看來,這些人更容易在工作中抱怨指責。


在北京的大公司里,簡單直接的溝通方式或許是個優點,離開北京哪怕只有三十公里,這就淪為職場大忌。職業成長線與你迥異的人們,會把這種溝通方式當成惡意。


這與是非對錯沒太大關係。適者生存,無論在不在北京,都是鐵律。離開北京,是為了活得更好,首先便是要生存下去。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輕視自己的工作,這包括跟自己一起工作的人。我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失敗者。實在無法匹配的結果,就是單飛創業。


慶幸的是,2006年,我入職北京某報社,進入媒體「職業圈」後,十來年高強度的職業訓練,讓我掌握的技術能力,即使在離開了媒體,也可以靠個人寫作養家糊口。


我目前的收入,與鄭州和鄭州人都沒太大關係。不用在職場上遷就任何人,讓我得以聚焦於工作本身。或許這樣活著很辛苦,但誰讓我當年怕辛苦,沒在北京買房呢?


去留北京的結果,都必須當事人承擔。外人的建議,也就是說說而已。最後,祝願在京離京的兄弟姐妹們,能活得更加自由。青春轉瞬即逝,唯有一些驕傲,歲月和人言都難奪去。


※本企鵝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馮雪梅:天才的編輯,只屬於某個特定的時代
小綠桑:你分得清A貨、原單、復刻、山寨、惡搞包包嗎
楊早:北京高端小區里的非偶然醜聞
潘向黎:少女時代不喜歡的杜甫,卻埋伏在中年等我
傅蔚岡:王衛憑什麼超越李嘉誠?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鄉關何處》:每一個北漂青年都有一個回不去的家鄉
在寢室放一個東北人 還你一個家鄉
到朋友家鄉參加了一場喜宴,看到這些菜肴都不想回城裡了
在寢室放一個東北同學,四年後還你一個家鄉
國內最難娶到媳婦的五個城市,有你的家鄉或所在的地方?
秦皇島一個縣擬建飛機場,或將迎來全面發展,是你的家鄉嗎?
為了家鄉的一碗湯,真想辭職回家
家鄉,一個親切的詞;家鄉,一個溫暖的家
在寢室放一個東北同學,四年後,還你一個家鄉…
一座通高鐵還有兩座機場的四線城市,你的家鄉有嗎?
家鄉夏天的雨就像一場戲
歷史上六個失去省會地位的城市,發展不如從前,兩個直接變成小村莊,有你的家鄉嗎?
童年的回憶,我的家鄉
13張,一個離開家鄉5年的印度業餘攝影師,重回家鄉記錄下的「鄉風」!
這裡有高潮村和火星村,最後一個還上了央視,有你的家鄉嗎?
男子3歲時恢復前世記憶,回到前世所在家鄉找到家人,道出前世的死亡真相!
浙江的這兩個新晉一線城市,看看是你的家鄉嗎
湖南省這4個地方已被國家選中,馬上要崛起,有你的家鄉嗎
請到我的家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