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如何避暑:女人竟穿袒胸裝和開襠褲
古人是如果避暑消夏的呢?其實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且有情趣。
住 「清涼殿」 堪比空調房
網路配圖
「天氣這麼熱我哪裡通通不想去,只想躲在家看著我的電視吹冷氣。」張學友的一曲《天氣這麼熱》唱出了現代人對空調房的依賴。可是,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怎麼辦呢?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環境。
看過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觀眾或許仍記得這樣的情節———炎炎盛夏,僕人在一個大瓷缸中放入冰塊,再將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間的溫度。
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窟室是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到了漢代,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溫裝置———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權。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著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據學者考證稱,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傳來的舶來品,如果考證屬實,這種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凈化手段,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如西瓜、冷飲等。這種「冷櫃」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時稱「洋桶」,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高檔家電」。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古代避暑奇招,女人穿袒胸裝和開襠褲
※穿越回北宋,古代開封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穿四層衣服都比現在涼快?專家揭秘古代避暑黑科技
※古人如何避暑?錦衣五重輕薄透涼
※古代人如何避暑?
※古人穿四層衣服都比咱們現在涼快?古代避暑黑科技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女子是怎麼避暑的?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別再傻傻穿白裙了,它才是夏天的避暑裙,劉雯、范冰冰都爭相寵愛
※古人們都是怎麼避暑的?
※炙熱盛夏,泳池才是避暑納涼的的放,女神們的泳裝穿好了么?
※古人是怎麼避暑的?來看一下古代的避暑神器!
※烈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錦衣五重仍輕薄透涼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扇子、瓷枕頭、冰窖,古代文人是這樣避暑度夏的!
※避暑度假的防晒三寶 韓女星「曬不黑」的秘訣
※大暑節氣丨扇子、瓷枕頭、冰窖,古代文人是這樣避暑度夏的!
※古人的避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