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文 | 張涵予


1.


著名作家瓊瑤昨天在她的Facebook上發表了屬於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內容是寫給兒子兒媳的,對自己身後事的決定。言辭樸素堅定,表明了她的生死觀。

為什麼這樣私人、敏感又重大的決定要在網路上公開?瓊瑤阿姨說,因為最近看了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後事。之所以對外公開自己的決定,是希望「萬一到了自己該離開的時候,不會因為後輩的孝心和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受到折磨,也希望兒子兒媳別被自己『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與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們選擇在重病期藉助高明的醫療手段延續即將終結的生命不同,瓊瑤阿姨這樣叮囑兒子:


無論生了任何重病,她都——

不動大手術


不送加護病房


絕不能插鼻胃管


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


一切,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說能夠為自己的離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這封公開信她是抱著「正面思考」寫下、發出,她希望能夠對傳統社會中牢不可破的生死觀有所改變。


對於人們非常看重的身後事,她的願望同樣簡潔:


不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後採取花葬方式,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要出殯,一切從簡。


她說自己即將邁入80歲門檻,活到這個年紀心裡全是感恩,「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會笑看死亡」。

因為這封信,一位溫和、獨立而強大的女性形象躍然我眼前。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瓊瑤公開信全文


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親愛的中維和銹瓊:


這是我第一次在臉書上寫下我的心聲,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是我在《今周刊》裡讀到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值得每個人去閱讀一遍。在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立法通過,而且要在2019年1月6日開始實施了!換言之,以後病人可以自己決定如何死亡,不用再讓醫生和家屬來決定了。對我來說,這真是一件太好太好的喜訊!雖然我更希望可以立法《安樂死》,不過,《尊嚴死》聊勝於無,對於沒有希望的病患,總是邁出了一大步!


現在,我要繼沉富雄、葉金川之後,在網路公開我的叮嚀。雖然中維一再說,完全瞭解我的心愿,同意我的看法,會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我卻生怕到了時候,你們對我的愛,成為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承諾容易實行難!萬一到時候,你們後悔了,不捨得我離開,而變成葉金川說的:「聯合醫生來凌遲我」,怎麽辦?我想,你們深深明白我多麽害怕有那麽一天!現在我公開了我的「權利」,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你們不論多麽不捨,不論面對什麽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那樣,你們才是「大不孝」!


今天的《中國時報》有篇社論,談到台灣高齡化社會的問題,讀來觸目驚心。它提到人類老化經過「健康亞健康失能」三個階段,事實上,失能後的老人,就是生命最後的階段。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失能者平均卧床時間,長達七年,歐陸國家則只有2週至一個月,這個數字差別更加震撼了我!台灣面對失智或失能的父母,往往插上維生管,送到長照中心,認為這才是盡孝。長照中心人滿為患,照顧不足,去年新店樂活老人長照中心失火,造成6死28傷慘劇,日前桃園龍潭長照中心又失火,造成4死11傷的慘劇!政府推廣長照政策,不如貫徹「尊嚴死」或立法「安樂死」的政策,才更加人道!因為沒有一個卧床老人,會願意被囚禁在還會痛楚、還會折磨自己的軀殼裡,慢慢的等待死亡來解救他!可是,他們已經不能言語,不能表達任何自我的意願了!


我已經79歲,明年就80歲了!這漫長的人生,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我的叮囑如下:


一、 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


二、 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


三、 不論什麽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嚥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


四、 同上一條,不論什麽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我曾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我寫這封信,是抱著正面思考來寫的。我會努力的保護自己,好好活著,像火花般燃燒,儘管火花會隨著年邁越來越微小,我依舊會燃燒到熄滅時為止。至於死時願如雪花的願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雪花從天空落地,是很短暫的,不會飄上好幾年!讓我達到我的願望吧!


人生最無奈的事,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念鎖住了我們,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中,什麽意外變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倒是「生命」的來到人間,都是「偶然」的。想想看,不論是誰,如果你們的父母不相遇,或者不在特定的某一天某一時某一刻做了愛,這個人間唯一的你,就不會誕生!更別論在你還沒成形前,是幾億個王子在衝刺著追求一個公主,任何一個淘汰者如果擊敗了對手,那個你也不是今日的你!所以,我常常說,「生是偶然」,不止一個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卻是當你出生時,就已經註定的事!那麽,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我們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呢?


當然,如果橫死、夭折、天災、意外、戰爭、疾病……這些因素,讓人們活不到天年,那確實是悲劇。這些悲劇,是應該極力避免的,不能避免,才是生者和死者最大的不幸!(這就是我不相信有神的原因,因為這種不幸屢屢發生。)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當然」,只是,老死的過程往往漫長而痛苦,親人「有救就要救」的觀念,也是延長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我親愛的中維和銹瓊,這封信不談別人,只談我——熱愛你們的母親,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我總算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擺脫了我臨終前可能有的病痛!


無神論等於是一種宗教,不要用其他宗教侵犯我


你們也知道,我和鑫濤,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尤其到了晚年,對各種宗教,都採取尊重的態度,但是,卻一日比一日更堅定自己的信仰。我常說:「去求神問卜,不如去充實自己!」我一生未見過鬼神,對我來說,鬼神只是小說戲劇裡的元素。但是,我發現宗教會安慰很多痛苦的人,所以,我尊重每種宗教,卻害怕別人對我傳教,因為我早就信了「無神論教」!


提到宗教,因為下面我要叮嚀的,是我的「身後事」!


一、 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我。


二、 將我儘速火化成灰,採取花葬的方式,讓我歸於塵土。


三、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私下家祭即可。死亡是私事,不要麻煩別人,更不可麻煩愛我的人——如果他們真心愛我,都會瞭解我的決定。


四、不做七,不燒紙,不設靈堂,不要出殯。我來時一無所有,去時但求乾淨利落!以後清明也不必祭拜我,因為我早已不存在。何況地球在暖化,燒紙燒香都在破壞地球,我們有義務要為代代相傳的新生命,維持一個沒有污染的生存環境。


五、不要在乎外界對你們的評論,我從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死後哀榮」是生者的虛榮,對於死後的我,一點意義也沒有,我不要「死後哀榮」!後事越快結束越好,不要超過一星期。等到後事辦完,再告訴親友我的死訊,免得他們各有意見,造成你們的困擾!


「活著」的起碼條件,是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懂愛、會笑會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動……到了這些都失去的時候,人就只有軀殼!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能夠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


中維,銹瓊!今生有緣成為母子婆媳,有了可柔可嘉後,三代同堂,相親相愛度過我的晚年,我沒有白白到人間走一趟!愛你們,也愛這世上所有愛我的人,直到我再也愛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我要交待的事,都清清楚楚交待了!這些事,鑫濤也同樣交待給他的兒女,只是寫得簡短扼要,不像我這麽嘮刀。不寫清楚我不放心啊!我同時呼籲,立法「尊嚴死」採取「註記」的方式,任何健康的人,都可在「健保卡」上註記,到時候,電腦中會顯示,免得兒女和親人為了不同方式的愛,發生爭執!


寫完這封信,我可以安心的去計劃我的下一部小說,或是下一部劇本!可以安心的去繼續「燃燒」了!對了,還有我和我家那個「貓瘋子」可嘉,我們祖孫兩個,正計劃共同出一本書,關於「喵星人」的,我的故事,她的插圖,我們聊故事就聊得她神彩飛揚,這本書,也可以開始著手了!


親愛的中維和銹瓊,我們一起「珍惜生命,尊重死亡」吧!切記我的叮嚀,執行我的權利,重要重要!


你們親愛的母親


瓊瑤 寫於可園


2017年3月12日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2.


瓊瑤阿姨在做一件很嚴肅的事,她身體力行這個觀念:如果可以選擇,我們的死亡方式由自己來決定。她選擇:在重大疾病面前,不做無效醫療,不做過度治療,讓身體在不遭受更多痛苦的情況下安然離去,保留生者最後的尊嚴。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決定。


筆者在《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已經76歲的老人獨自在森林散步時,被一條響尾蛇(毒蛇)咬了。他的女婿發現後,趕緊將老人與蛇送往醫院。


「是劇毒的響尾蛇,得注射血清。」醫師告訴家屬,若不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時就會走了。


家人召開家庭會議後,最後的決定是不注射了。


因為這位老人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俗稱老年性痴呆),他在生前曾表達過,他痛恨這個病,希望未來能有自然死亡的機會。家人認為,這條蛇,是上帝派來給老人家的禮物……


文章說,台灣陽明大學醫管所楊秀儀副教授曾在台北仁愛醫院分享這個例子時,他問台下醫生們,「如果你是這位醫師?會不會幫病患注射?」在場的醫生舉起手。


他又問,「如果你是這位患者?會不會希望醫生幫你注射?」現場一片靜默。


楊教授說,「壽終正寢,是每個人的期待,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壽』的階段,問題是我們的『終』呢?現在老人的壽命大都延長了,健康卻惡化了;病痛延長了,死亡緩慢了;壽命延長了,痴呆嚴重了。」


老人的家人尊重老人生前的遺願,不想看到他雖然壽命延長了,但是痴呆嚴重了,每天活在混沌當中,失語、甚至可能失明…所以,他們放手讓老人離去。這個選擇恐怕是對老人和家人最好的決定。


這個案例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在已經老齡化的社會中,患者、家屬和醫生這三方都需要來思索一個共同的生命議題——活著的時候,我們該怎樣面對死亡,邁向善終?


死亡應該被坦率地談論,而不是處處迴避。它不該是一個文化禁忌與恐怖議題,而是我們對自己生命的負責,對生命真相的凝視。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3.


逝者的願望應該被尊重。雖然現狀並非如此。


親屬們往往因為自己的生死觀念,情感因素,或者道德因素,無法做出放棄治療的決定。在2014年李小冉主演的電視劇《大丈夫》中,她的父親做主為已經腦死亡的母親拔掉維繫生命的管子,李小冉知道後大鬧醫院並要和父親決裂。那一幕正是現實情況的一個戲劇化了的縮影。


我朋友的奶奶是一位基督徒,老人希望死後能夠以基督徒的方式舉行簡單的儀式,請教會的唱詩班唱唱詩,念念聖經,送她走就好了。但她的兒子說,沒有人這麼做,你就別再管了,還是應該舉辦追悼會,請客吃飯收禮包。


在集體社會氛圍中,人們還不習慣於傳統習俗不同的方式,逝者的心愿並不能夠被很好地對待。


然而事情在一點點變好。


2013年6月,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成立。他們提出「尊嚴死」 (Death with Dignity)的理念,全力推廣這樣一件事:在人們健康或意識清醒時簽署一份囑託協議,說明清楚,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者不要哪種醫療護理。他們說,幫助臨終者實現符合本人意願的「尊嚴死」,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


儘管這樣一份協議在我們國家還不具備法律效應,醫院到時仍然需要徵求家屬簽字,但至少在事情發生時,這份囑託能夠代表患者表達自己的意願。


浪花濺起,帶動波浪捲來。瓊瑤阿姨的做法正是那一朵漂亮的浪花,拍向沉寂的海面,也捲起高空中一記響亮的浪聲。它在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的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生命有很多可能性,不要等到生死彌留之際,再去精疲力竭地維繫生命,我們可以提前做好必要的準備。


我們無法決定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卻可以決定想怎樣離開這個世界。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4.


莎士比亞說,「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類的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在萬物循環中,花開花謝,枯萎凋零,被視為自然,唯獨在人類社會中,死亡被視為恐懼與禁忌,不願被提及。——《預約我們的美好告別》


中國文化一向對死亡格外避諱。死字最好不講,遇到賣棺木或者壽衣的店要敲敲木頭或者呸呸兩下,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習俗都在表達對死亡的恐懼。談論死亡,一直是不吉利的事。


可是,不提及就不存在嗎?


一位40多歲的大姐曾經和我分享過她父親的故事。


她的父親從小就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特別有反叛性的人,年輕時參軍入黨,帶兵打仗,是一位很傑出的將領。他的性格非常堅毅,但對家人又特別細膩,甚至比母親都要細心,把她和妹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在他生病之前,父親一直是她和妹妹心中的偶像。直到她的父親被確診得了癌症。


生病後,老父親馬上為自己安排住院治療,他要求家人一定要嘗試各種方法各種新葯為他治療,哪怕砸鍋賣鐵都可以。他疑心醫生不好好給他治,輸的每一瓶液體都要親自看過藥名,吃的每一盒葯都要親自檢查以免弄錯;他要求大姐陪在自己身邊照顧他,其他人他都信不過。整個過程持續了幾年,這位大姐說那幾年他的父親彷彿變了一個人,像一個吸幹人所有力量的黑洞,而她幾乎成了一個神經病,整個人到了崩潰的邊緣。


直到父親離去,她依然無法理解原來那個天不怕地不怕、英武細膩的男人,為什麼在死亡面前變成了一個全家人完全認不出來的,如此懼怕死亡的人。


我一直記得這個故事,也一直試圖在腦海里勾勒這位父親的畫面。我無法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成了家人眼中的陌生人,我猜,或許是因為對死亡的陌生甚至漠視吧。他成功而自信,手握權力,也許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死去,會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會失去所有曾經引以為豪的能力,躺在病床上成為一個「弱者」;他所營造的一切都會留在那裡,什麼也帶不走。或許,就是這一份終將失去,終將一無所是的事實,讓他在最後兩三年的日子裡,變成了一個瘋狂的抓取者,拚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只要活著。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5.


臨終的人需要愛和關懷,也需要一些更深遠的東西,他們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沒有這些,我們所給予的安慰終究並不足夠。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有人說,因為你從未好好活過,所以如此懼怕死亡。但真是這樣嗎?上面這個故事裡的老父親,似乎已經擁有了非常成功非常志得意滿的人生,但他依然如此懼怕死亡。反而,許多偏遠山村裡的老人,過著看起來十分卑微渺小的生活,但他們在死亡面前反而從容得多,接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事實,樂天知命。


人啊,越把自己看得重,越難告別舞台。


這是一個人人都說「我很重要」的年代,是的,從建立獨立、完整的內心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但這也是個弔詭的命題,自信並不等於唯我獨尊。事實上,我們內心越獨立越自信,心理上反而越可以把自己看得很輕,越能將個體生活融入自然和整體,行動上做有價值的事,又能把個人得失看得很輕。


我相信比起生活上的精彩,精神和心靈層面的探索與完整更為重要。求生願望是很自然的事,在逆境中,我們常說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在生命已經無法逆轉的時候,也許鬆開手,達觀地說再見,不失為另一種大無畏之勇氣。


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罹患肌萎縮症的莫里教授這樣說,「為什麼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麼難呢?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裡。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在體驗世界,我們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那麼,去面對死亡,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終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莫里的這段話給我了啟示。


原來,我們從未學習過「死亡」,也從未認真探尋生命的真相。從誕生到長大,圍繞著我們的是一大堆被賦予的概念和價值觀,以及別人如何度過自己一生的模板。大多數時候,我們只知道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努力積累物質和名氣……我們一直在很費勁地學習如何在台上演出,朝著一個看似正確無誤的目標進軍,卻沒有回過頭看看這其中可能存在的荒謬,更沒有學習如何在落幕的那一刻,從容優雅地告別舞台。要知道,戲總會結束的呀。而生死的議題,恐怕才是生命中除了吃飯最重要的事。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我們的學校、社會和家庭,幾乎沒有人講這門課:死亡。死亡意味著變得「無用」,而這是個被「有用」主導的系統。可人人終究走向「無用」。


不如,提前把「無用」帶入日常生活。人常說,生死之外無大事,那麼,對於死亡這件大事,我們是否過於知之甚少呢?


而了解死亡,意味著了解我們的整個生命,必然會帶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該怎樣活著」這類哲學命題。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問過「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這問題,不是嗎?那,我們是否找到了這個答案呢?


生命數載,必定會經歷無數挫折與挑戰,痛苦和傷害。在痛苦面前,很多人逐漸變得麻木,習以為常。我們拿出畢生的時間去解決生活中具體的難題,卻很少人持之以恆面對內在的苦痛與無助,似乎我們的心靈是無關緊要的事。然而生活常常跟我們證明:心若不安,緊握在手的一切東西都不會令我們真正安詳、放鬆、快樂。


唯有如實面對內心的困境,才能在活著的每一天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務實地說,我們需要在生命中引入「讓每一天都死去」的觀念,如此才能輕鬆地迎接每一個新的日出。


讓身上的背包更輕一些,嘗試什麼都不帶上路,充分感知毫無負擔的生活。迎來送往的每個人、事、物,都只是和我們有緣暫時相遇而已,來時歡迎,別時祝福。以一個生命的服務者和保管員的心態做事、待人,我想,即便什麼東西失去了,似乎也不會成為多大的執著。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萬物一體,活著,死去,不都在這個不停流轉的時空中嗎?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6.


「對已經做了準備和修行的人來說,死亡的來臨並不是失敗而是勝利,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在古印度傳統中,人的生命需經過下面四個階段:


假設人可以活到100歲(古印度人的壽命很長的喲)


1-25歲是成長和求學期,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以學習為主,不是學書本知識,是學習生活的技能和生命的各種知識;


26-50歲,人開始建立自己的家庭,結婚生子,承擔起家庭和社會職責,認真工作,照顧家庭;


51-75歲,漸漸從社會舞台和家庭中心中淡出,藉助過去50年所學習到的智慧和經驗,成為家庭中提供諮詢和指引的智者;


76-100歲,是人的靈性生活期。人可以選擇歸隱山林或者獨自棲居,冥想、獨行,探索生命的真諦,為離去做好準備。

瓊瑤發文交代後事,「孝順」是一種綁架,挑戰我們傳統的生死觀!



所以整個生命過程,是一個入世到出世的過程,從青澀到高峰再到平靜。


在印度傳統文化中,死亡並非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我們的一生都在為死亡做準備,幾十年的學習、探索、建功、完結,這一切最終是為了人的靈魂能夠邁進下一階段,實現生命真正的升華。死亡是生命最重要的華彩樂章。


在西藏的傳統中,死亡時刻的重要性不亞於出生,人們會非常鄭重地對待。大聲哭泣不被歡迎,逝者在此時刻需要的是寧靜和祝福,這樣Ta的靈魂才能安然離去。生命和死亡是一體的,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這個生死觀是不是很有智慧?


6.


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密勒日巴尊者


關於生命的學習,永無止境。我們所看到的,並非我們以為的那樣。生命如此浩瀚而廣闊,生活也總在給我們各種提醒和暗示。我們是否在自以為是中,錯過了探秘的各種時刻呢?


就像瓊瑤阿姨說的,


「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這是瓊瑤一生的信條,也為每個提及死亡而惴惴不安的人,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做一個平凡的人,盡情愛,盡情笑,用心提供服務,當離去的信號來臨時,就別再貪戀這繁華紅塵,投身向另一個世界吧。


願我們的心,始終自由;願我們的靈魂,始終平安。


作者簡介


張涵予


微信號「生命是一場創意之旅」創辦人,獨立採訪人,心靈探索者。推廣生命教育和自然療法。


免責說明: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侵權等問題,請聯繫小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三頻道 的精彩文章:

中國十大擺拍演員——你們把國人騙得好慘!
剪水鸌:航母的門檻有多高
你家小孩想拿央視詩詞大會擂主么?方法在這裡!
美帝絕非紙老虎,最新科技牛的一塌糊塗
談錢傷感情,不談錢沒感情,今天我們來談談錢

TAG:李三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張雪迎最想挑戰的角色「不是人」,不喜歡富二代因為他們丑,她喜歡的男生是……
鄒市明真英雄,站起來就是好漢,戰勝自我,再一次挑戰令人動容
「烏鴉變鳳凰」,這不是一個傳說,而是一個很容易的挑戰!
和孫儷一段佳話羨煞眾人,敢於挑戰人緣好,卻因為一句話被嘲諷
讀詩猜名將,一句一戰神,等你來挑戰!
都奉順之後,朴寶英想要挑戰的角色竟然是精神病患?
《龍珠超》這樣挑戰我們的耐心,真的好么?
這三大生肖女不畏挑戰,勇敢面對,事業必定一帆風順!
素顏肌膚狀態的好壞,對女生而言真是一個挑戰!
健身,挑戰自己的人生!不是做不到,而是缺少一個有決心的開始!
最驚心動魄的機場跑道,真的是一種挑戰
金士傑:生而為演,是挑戰也是危險
它才是非洲動物界一哥:怒懟一切挑戰者,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胡歌的挑戰之旅,彭于晏的冒險之旅,江一燕的發現之旅,你想要哪種?
四個月後,陌陌交出一份答卷,想挑戰王思聰搞砸了的事
這裡有一牛人挑戰「任你砸」,砸的還是某個不可言說的地方,服!
敢不敢來挑戰,看看下面這些句子,你知道幾句的出處?
不愧是俄羅斯的盟友,膽子不是一般大!直接向美國發起挑戰!
養藏獒欲挑戰老虎,沒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人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