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向敬之


1


清順治年間有一個大人物,叫做王永吉,官至國史院大學士管吏部尚書事,是前明過來的降臣。清朝官方給他留下的前明履歷,寫得極其簡單。《清史列傳》本傳記載:「王永吉,江南高郵人。明天啟間進士,官至薊遼總督。」《清史稿》本傳多了「字修之」三字。

大家都知道,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然,吳三桂是駐守山海關的寧遠總兵,他的頂頭上司,則是薊遼總督王永吉,手握實際兵權和主要兵力。這樣一說,你懂的!


長城雖長,但非天險。崇禎十五年底,清軍曾突破長城,穿過北直隸,長驅直入山東和蘇北,短段兩個月就掠走了黃金一萬二千兩、白銀二百二十萬兩。返回時逼近京師,嚇得崇禎帝倉促派兵,讓首輔周延儒挂帥弄了一樁大勝清軍的烏龍戰。


清軍入關並不為長城阻攔。吳三桂之恥,就可恥在做了清軍的前鋒走狗,帶著敵人攻城略地、屠殺同胞。不能否認,沒有王永吉的贊同,吳三桂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吳三桂一人背下了整個大黑鍋,而王永吉的決定性作用卻被人忽視了。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王永吉


這件政治大事的關鍵人物王永吉,究竟是明朝天啟哪年進士,是怎樣當上薊遼總督的,二十多年的仕途究竟做過哪些官職,有過哪些政績?不得而知。


明朝的總督雖不像清朝的總督有品級,但像薊遼總督能節制巡撫、總兵之類的地方官員,自然是位高權重。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前已是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想而知王永吉出任薊遼總督前,官職不小,品級不低。


清軍入主北京,規定明朝降臣仍按原來品級任職。洪承疇降清,便是官居一品的大學士。為何王永吉卻只是一個正三品的大理寺卿,還是順天巡撫宋權推薦的?

其中必有緣由。


難道刻意隱瞞?


隱惡或者遮醜。


2


王永吉第一次在清朝做官沒做多久,攝政睿親王要擢升他為工部右侍郎。他上疏辭職,觸怒多爾袞,認為他不是真心辭退而是「徒尚虛名」(《清史列傳·王永吉傳》),乾脆順他的意,以尚未親政的順治皇帝的名義下諭:「永不錄用。」

大理寺卿位列九卿,是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工部侍郎,品級高了半格,但是部門尚書的副手。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王永吉有政治追求。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下詔起用廢員,王永吉才返回京師。吏部上報,王永吉才品不錯,舉薦他做戶部右侍郎。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孝庄秘史》順治帝與多爾袞爭權


王永吉不再嫌棄戶部尚書的第二副手了。戶部是大衙門,要經常向皇帝奏報問題。


他是一個有準備的人,上任半年後,結合本職工作向皇帝提出三條建議:


一、前明各衛所屯地分上、中、下三等,請將上田撥給漕糧搬運工,當做薪酬。這樣,既解決了工資的出處,又耕種了荒廢的好地,還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字路口拉攏了民心。


二、前明推行的稅糧、徭役折收的銀子(折色銀),請仍然下令各級官府繼續收繳,官員實物充當的辦公費用也採取折價採買。明朝給官員的俸祿、經費都是按稻米若干計算,分兩種:一種以銀子折算,謂之折色;一種為本色,就是米、布之類實物。足額適當增加,減少老百姓負擔,緩解了物價上漲而官員向百姓攫取額外稅費引發的社會矛盾。


三、丈量洲田,加重了百姓負擔,請以湖田稅收併入州縣考成,五年一次丈量。不被地方官府和底層百姓重視的湖田,被給予了一些政策。


這些為老百姓減負的實惠性建議,對於入關不久、根基不穩的清政權在實現全國統一、社會穩定、恢復生產等方面,是有好處的,契合順治帝親政後獎勵墾荒、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清軍入關之初,雖然公布以明朝會計錄徵收賦稅,但因前後長達數十年的戰亂,以及滿洲權貴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破壞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地荒丁逃,賦無所出。加之清軍連年對全國用兵,國庫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順治八年,各直省錢糧缺額四百餘萬兩,賦虧餉詘,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


大亂思治,恢復生產,與民休養,這是歷來新生的政權要做的天下第一大事。


滿洲政權要想在傳統農業經濟下的漢人地區站住腳跟,就必須迅速地解決吃飯的第一需求。


農業興,人心穩,天下安,百業旺。


生產出問題,土地變荒廢,社會不穩定,國家不太平。


雖然這並非王永吉的首創,漢地每朝開國都會推出換湯不換藥的經濟政策,解決大規模群體性的逃荒和大面積荒廢性的土地問題,激發農民重歸生產繳納賦稅﹐推動國家經濟的復甦繁榮。


這對於接觸漢文化社會的順治來說,是新鮮的、值得採納的。


從這些問題來看,王永吉主要在做關於水的文章。


上善若水。老子的話,本身就是哲學思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難道王永吉想以水治國?


不然!


他只是利用家居,認真研究了明朝黃河下游閼壅為害問題,所以他建議修建涇河閘,疏通射陽湖,希望順治帝派出河漕重臣調度治水,廷臣籌足餉救荒。


他無意做治水名臣,只是提意見把難事推給皇帝。但,躊躇滿志的年青皇帝更加興奮了,認為「王永吉必有良策」。


王永吉官運來了。他被順治帝「破格超擢」,出任兵部尚書不出一年,轉都察院左都御史,擢秘書院大學士,一年後改授國史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領吏部尚書。


他沒有成為治水能臣,卻成為了順治帝整肅吏治、改良政治的幫手。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順治帝


3


在順治帝的眼裡,王永吉是大才,是真金。


真金不怕火煉。但不是真金,則會被燒得面目全非。


順治十四年夏,全國大旱。王永吉建議順治帝下旨給各省督撫巡按,要迅速清理獄囚,「如有殊常枉屈,奏請上裁;贖徒以下,保釋寧家」(《清史稿·王永吉傳》)。清理冤案是好事,但把天災認定是人禍,卻是典型的胡作為、亂作為。


他想導演新時代的「竇娥冤」,懾人心魂。


順治帝懵懂地批准了他的建議。哪知囚犯放了不少,災情卻增不少。減災不成,他又以地震為由引咎辭職。


他要躲開。


他露陷了。


一個曾經掌管全國刑罰的高官,把自然災害歸罪於冤獄所致,不無荒唐。這次,真正的皇上發火了,「復責其博虛名」(《清史稿·王永吉傳》)。順治帝說:王永吉身為大學士,在地震發生後不修身反省,反而虛飾說是冤情,這樣一個博取虛名的人又怎能實心作為?


有人會問,王永吉那些給百姓減負的主張,那些治理水害的建議,似有能耐。但當我們翻開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現王永吉都是現學現賣,都是從明朝的社會理論和漕運管理機制、漕糧運輸、徵稅與勞役體系中搬抄過來的。


順治帝作為從沒經歷過大型水災的青年皇帝,感興趣的同時,被王永吉的機械主義玩了幾回障眼法。雖然他很不情願承認自己受騙,但還是派人調查王永吉,借了王的侄兒私通科場關節,下旨將王永吉「降五級調用」,不再給予重任。


政治投機分子不見重用,抑鬱而卒。


畢竟是內閣舊輔,順治帝說了一些勤勞素著的客套話,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照一品例給予祭葬、立碑,謚文通,但在給吏部的諭旨中強調:「前因王永吉好勝沽名,故降級示抑,使省改自新,不意遽嬰疾奄逝。」(《清世祖實錄》)。


王永吉死了。順治帝對他的改造,並不滿意。



明貳臣博虛名,多爾袞下令永不錄用,順治封宰輔又恨他天災當人禍



若干年後,乾隆帝下旨編寫《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表彰明末抗清遇難的官員同時,編了兩卷《欽定國史貳臣表傳》(《貳臣傳》),說:「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清高宗實錄》)王永吉名列其中,放在乙卷。


4


《梅村家藏稿》《揚州足征錄》和《碑傳集》,都收有著名文人吳梅村(吳偉業)所撰《王永吉神道碑銘》,對其明朝仕途有些記載:「公生而瑰異,長身修髯,具文武材略。由進士起家,再為縣令於大田、於仁和,一為推官於饒州,咸著異政。從戶部郎備通州兵事,有威名,遂推以巡撫山東。」王永吉做薊遼總督前,經廷推成為山東巡撫,看來他是很有影響的政治明星。


對於王永吉如何降清,吳梅村繞來繞去寫得很含糊:「未一歲,改薊門總督。其時流寇已隳突,河華滔天,阻兵群孽,扇行所在,蟻結燕、齊、雲、朔,魚爛土崩。公受賑於倉卒之時,投袂在敗亡之日,猶能輯寧東夏,擁護岩關,障遏奔沖,叫呼搘拄。既而有謀不用,勢竟莫支,變服閃行,投死無二,忠著於前史,事隔於興運,故不得備書。」


言辭閃爍,只為遮醜。


遮友丑,抑或遮己丑。


《貳臣傳》傳世,吳偉業也丑在乙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乾隆帝弄甲、乙二卷,深惡痛絕者居其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敬之 的精彩文章:

引清軍入關決策者另有其人,吳三桂復仇成出頭鳥,陳圓圓只是祭品
明神宗十八年打造易儲死棋,東宮屬官借梃擊案一句話破局
魏忠賢操控天啟帝做傀儡皇帝,卻想打擊一人絞盡腦汁搞不定
于成龍智斗大將軍王有根據,康熙帝為何不惱反而對他委以重任?
先不以忠奸論周延儒,崇禎帝最初拉攏他,是對這位大學霸很感興趣

TAG:向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