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長安居,大不易。」


這兩天,一篇名為《最近有點為北京難過》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當身邊從外地來京打拚多年的朋友,正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這令身為北京人的文章作者感慨不已:「那個曾經滋養了無數外地人夢想的北京,可能已經消失了。至少今天,我已經不敢再給哪個外地朋友打(來北京工作的)邀請電話了。」

夢想的北京,已經消失了嗎?


作者字裡行間的無奈和傷感,令許多在國內一線城市打拚的人產生了共鳴:「北京的焦慮與壓力,讓眾多外地人甚至北京人都透不過氣來。」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再到無奈揮別,回到家鄉,中國年輕人和大都市恩怨羈絆的劇情,一直在上演。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圖片源自朋友圈文章《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配圖


而當兩會接近尾聲之際,另一篇名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的文章也在網上熱傳。文章作者從北大本碩博畢業後進入中科院,最後卻因買房、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含淚告別老領導,轉戰南京某高校。


朋友圈裡的煩惱也讓科學家深有體會。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說:「他們的壓力我們懂。北京本身的生活壓力大,確實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


幾乎同一時間,知乎網友們刷屏熱議的一個話題是:「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得到上萬個贊的前排回答里,有的答主為了買房縮減了一切能節約的開支,最後忍無可忍離開北京;還有人北大本碩博連讀,同樣因房子黯然離去。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一片嘆息中,也有網友認為,離開固然令人傷感,但現實殘酷卻又公平,「不可能一邊享受著大城市帶來的機會,又不去接受這背後的代價」,「大城市的包容性在於適合各種人群生存,即使實現不了夢想,也不能怪北京吧?


的確,「長安居不易,古來如此。」

唐代韓愈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


這位副部級的監察御史兼大文豪,在長安城拼搏了三十年後,才勉強買了套平民四合院,結束「北漂」生涯。


其實,「北漂」的故事不止在古今中國,全世界的超級大都市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與北京相仿的「痛」。


百年前的美版「逃離北上廣」

「紐約中央公園旁,幾個時尚的二十來歲年輕人坐在舒適鮮艷的沙發上,享受午餐時光,喝喝咖啡,聊聊天。」這是一個讓上世紀90年代美劇《老友記》的粉絲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美國《時代》周刊稱,向上奮鬥的中國職場年輕人希望找到如《老友記》般輕鬆的生活方式,但面對北京壓力重重的房產市場,要過上這樣的生活愈發不易。


而讓《老友記》粉絲更難接受的事實是,這一切其實也並沒有發生在90年代的紐約曼哈頓。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老友記》劇照


主人公們總是有空玩樂,搞惡作劇,閑聊,大部分時間都在小資咖啡館和一套不錯的公寓里消遣。《紐約時報》援引紐約女孩瑪吉的話說:「這種看起來很有趣的完美生活有個問題:他們都工作,但他們似乎都可以隨便離開工作崗位」。


紐約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到底有多大?


「或許有點像《老友記》和《破產姐妹》之間的差別吧。」在美讀博的董欣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現實中,紐約的年輕人不太可能花大把時間和金錢在天台開派對,因為要工作賺錢,應付房租、還貸款,在超市付賬時,會為是否多花幾美元而糾結。


一如中國的都市「月光族」,《破產姐妹》每集結束時,屏幕都會打出兩個女孩的銀行存款餘額,五年過去了,兩姐妹幾乎還是沒有存下什麼錢。


無數個版本的年輕人和紐約的故事,在這座城市已上演很多年。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紐約曼哈頓街景


作為美國最早興起的大城市之一,紐約在1921年人口超過600萬,商業蓬勃發展。但城區房屋卻無法滿足要求,致使住宅十分擁擠。


堪稱二十世紀最佳英語小說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就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小鎮青年尼克滿懷希望離開家鄉,追隨淘金熱潮來到紐約這座新興的城市,租住在長島的一間陋室。讀者跟隨著他的視角,穿行於塵土飛揚的曼哈頓,看到一邊是富人沉醉於奢華糜爛的生活,另一邊是底層掙扎著想要擺脫困境。看透浮華後,尼克最終帶著厭惡離開紐約。


或許,這就是最早的美國版「逃離北上廣」。


從香港到倫敦:逼仄空間下的負擔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群人的圍城,時空不同,煩惱卻類似。


僅2015年一年,英國倫敦就有超過6萬戶居民「外逃」。他們舉家搬離首都,選擇在其他地區購房安家。為了留在城市,但又迫於倫敦的高房價,一些年輕人只好選擇居住條件惡劣甚至危險的房子里,甚至有人住在沒有自來水和供暖的船屋。


此外,倫敦市還有多達26%的年輕人選擇與父母同住,以省去租房的費用。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圖片源自英劇《神探夏洛克》


倫敦人調侃說,因為房價太高,就連福爾摩斯和華生也只能合租在貝克街221B號。


因為房價,被迫成年後仍與父母同住的還有中國香港的年輕人。


鳳凰衛視評論員鄭浩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生活在長期的高房價中,香港的年輕人以一種無奈的方式習慣了,他們會覺得買房是一件「非常高攀不起的事」。因此多數年輕人買不起房,他們大多要麼是和父母一起住,或者租一套很小的相對便宜的房子。


原本就寸土寸金的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迎來突如其來的房價飆升,對港人的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很多沒能及時抓住購房時機的香港人,也因為薪水跑不過房價,且差距越來越大,再無力支付高額的首付,從此買不起房子。很多人開始由市中心區搬至郊區,住得越來越小,搬得越來越遠,生活水平明顯下降。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高房價的壓力下,一些香港人全家擠在「鴿子籠」般的小房子里。


當房價將年輕人壓得喘不過氣來,也必將傷及一座城市的活力。


英國網上社區「構想城市」(Thinking City)的編輯弗朗西絲卡·佩里撰文指出:經濟發展往往得益於年輕人的才能和創造性,倫敦現在的房價卻迫使他們離開。同時,為了留在倫敦,很多人只能迫不得已做不喜歡的事,忽視健康,長時間工作,住在條件惡劣的房子里。為此佩里呼籲倫敦政府採取措施,「如果我們現在不支持年輕的一代,我們將摧毀社會的未來。」


對此鄭浩也認為,當大城市的高房價引發青年人的焦慮,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導,同時也應明確政府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對於住房難題,香港特區政府也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香港,解決住房問題是每一屆特區政府的核心問題。一談到香港的民生,最重要的不是扶貧、兩極分化,不是物價,而是住房。」香港的實際情況是地少人多,政府能做的就是擴大土地的供應量,修建更多的「公屋」、廉租房。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香港的「公屋」


鄭浩介紹說,他在德國留學時了解到,德國政府會鼓勵年輕人租房住。因為政府的目標不是解決人們「擁有房子」的問題,而是首先讓人們住進房子。為此德國建了很多適合年輕人居住的公寓,設施相對比較簡單,但離城市中心很近,對於剛剛跨入社會的年輕人,政府提供一部分的補貼,減輕他們的負擔。至於以後成家立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那就根據每個人自己的財力和規劃來完成,最終,購置房產要靠自己解決,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而香港特區政府也有類似的做法,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前年的施政報告中就提到要建設給年輕人的青年公寓,這在香港社會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鄭浩同時也指出,隨著城市人口持續擴張,土地越來越少,房子永遠永遠趕不上需求,這是全世界範圍大城市的普遍現象,只是有些地方更突出。因此政府能發揮的作用更多在於緩解,很難從根本上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這代日本人「連子孫都不願再碰房子了」


一邊是創造無限可能的希望,另一邊是怎麼也難以追趕上的房價,這似乎是所有大城市都高懸著的一把雙刃劍的兩面。而你永遠不可能只接受其中的一面。


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或許沒有哪個地方像曾經的東京一樣,將兩者的反差呈現得如此極端強烈。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取材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京房價盛極而衰的宏大時代背景。書中的一位主人公搭上了泡沫的東風,一路騰達成為人生贏家。


然而對於現實中那個時代絕大多數東京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故事卻走向截然相反的方向。


泡沫時期東京的房價有多驚人?就拿東京現在的房價和1993年比,只有那時的六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前的日本街頭。


上世紀90年代初,陳言在東京大學的校友們畢業時,大都能順利拿到幾十個東京大企業的offer(錄取通知)。「然而他們工作後還是買不起房。和我同時期畢業的這些日本大學生對東京的狀況很不滿。要買房就得去郊區,這是讓他們覺得很痛苦。為此一些人不得不放棄在東京的工作。」陳言說。當時東京上班族的工資很高,每年有還百分之幾到十幾的漲薪空間。但即便如此,薪水的漲幅還是跟不上房價。


類似的掙扎在當時的年輕人中似乎極為普遍。


《解憂雜貨店》中的另一位角色:在東京追求音樂夢想的「魚店藝術家」克郎,也一度糾結於夢想和現實之間:是繼續留在東京,磕磕絆絆地朝著夢想奮鬥?還是回到老家的小鎮,去繼承父親留下的魚店?


房地產泡沫崩潰後,日本輿論也開始了「逃離」東京、大阪的大討論。於是,一邊日本企業在大量招人,同時很多年輕人卻離開了東京。開始是一些年輕人,後來老年人覺得空氣不好,環境也變糟糕了,於是也陸續離開。


「而那些在最高點在東京買房的人,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他們如今都已步入50、60歲,這一整代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陳言說,這也是日本人常說的「失落的20年」。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和90年代相比,如今東京上班族的工資水平沒有大的變化,但房價已經跌到當時的六分之一。不過今天的日本人還是不願買房。不光是年輕人不買,有條件的富人也更願意把錢花在別的地方。


在陳言看來,由於那場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太過慘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日本這一代人甚至他們的子孫也不願意再去碰房子了。他認為,這也成為導致日本社會長期失落,民眾內向保守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們的「逃離」,已經不再糾結


如果說二十多年前日本年輕人是因為住房等壓力,被逼離開東京,如今卻是另外一種狀況,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不願留在大城市。


「不是沒有這個條件,而是沒有必要了。」陳言說,雖然在東京找工作並不難,對於今天的日本年輕人而言,許多人已經覺得沒有必要必須要待在東京。


這種現象背後,很大程度是新的工作方式帶來的生活模式的變化。陳言說:「很多日本年輕人都在自家工作,尤其是從事第三產業,如創意設計行業的人,包括漫畫家、設計師等,他們的工作回農村也能做。再加上交通發達,即便住在鄉下,人們來往大城市也很方便,參加文化藝術活動,坐幾個小時的新幹線就到了。因此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更願意主動選擇其他居住的地方。」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日本東京火車站月台


類似的是,今天美國的年輕人選擇前往或離開一個大城市打拚,也不存在太多的糾結。


「我身邊的美國年輕人沒有那種逃離的糾結。壓力主要來自正常工作和生活,為滿足自己和家庭的支出所付出的辛苦。」董欣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大城市比較多,中型城市也不少,選擇很多,更好的選擇也不少。


在旅美學者青帝看來:「簡單來說,美國年輕人都是事業在哪裡,家就安在哪裡。紐約房價高,有孩子的人就會住得比較遠,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的也大有人在。」


當然,不喜歡大城市喧囂的年輕人也有。青帝的一個學生就搬去阿拉斯加上學了,也有小城市的年輕人不想離開家鄉的。「但整體而言,離開大城市一直都是小部分人的做法,上世紀的嬉皮士,還有一些宗教組織,反對大城市,喜歡鄉村的寧靜自然。」她說。


人們不再只往大城市擠了,除了的直觀感受,還有悄然變化的數據:1960年,美國大城市人口佔到將近10%的比重,然而,到2010年,其比重反而下降到8%以下


離開或忍隱:成長年輪中無法磨滅的一環


100多年來,紐約市先是經歷城市化,然後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過渡,其最終結果就是數以萬計的小城鎮應運而生。這一變化也是美國城鎮化發展的縮影:近30年發展起來的「大城市帶」就是大量小城鎮的集合,而不是靠無限擴張中心城市區域來實現城市規模擴大。同時伴隨著交通體系的完善,美國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持續下降。


同樣在日本,曾經人口高度集中的東京市,已經被「東京大都市圈」的概念取代。日本城鎮化率在2011年已達到91.3%,遠遠超過東亞地區55.6%的平均水平。如今,日本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或中小城鎮。高度的城鎮化有力拉動了內需、促進了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當朋友圈「為北京難過」時,其實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因生活壓力在難過……



東京都輻射數十個衛星城,形成東京大都市圈。


當然,拋開現實的煩惱去探討城鎮化的宏大命題,多少會顯得遙遠而高冷。尤其是在當下的北京,堪稱「光速」的發展節奏下,城市化進程的陣痛前所未有地劇烈,投射出多少隔閡與偏見,紛爭與喧囂,或許也史無前例。


然而,亦如香港、倫敦、紐約、東京,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也都會經歷成長的痛。正像組成它的最小單位——奮力拚搏的每個人一樣,黯然離開或忍隱堅守,都是成長年輪中無法磨滅的一環。雖有人感嘆「錯過了最好機會」,但生活不是只有房子。更重要的是,當下一個「最好機會」出現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把握住。


(編輯/謝來)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歡迎轉發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如此重大錯誤一再發生,他們是在「故意噁心中國」嗎!
「不能再慣著他們!」這一次,中國駐東南亞國家使館集體出手了!
這樣的「營銷式愛國」,丟臉丟到國外,我們寧可不要!
「本來瞄準中國的槍,現在要被中國搶過來了」
朴槿惠雖然下台了,但她給中韓關係埋的「雷」遠不止你熟悉的那個

TAG:國際先驅導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百年前紐約人生活的七大困難,我遇到過三個,你呢?
這6個人在地球上,卻過上了火星上的生活……
睡在街上的這些窮人,過著有一天沒一天的生活
這些年輕人過上了群居的生活,重新詮釋了家的概念
非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生活艱難,飢餓仍在發生,從未上過一天學
他連娶3個老婆,從此四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美國最窮困潦倒的時期,人們過著這樣的生活
地球兩個角落的兩個人,讓這隻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生活是一場旅行,我們都是時間的過客
震驚!當年這個女孩5歲就生子,後來過著這樣的生活
辭職後環遊世界,還能再掙百萬年薪,她的生活才叫過癮!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看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
當刺蝟過上了人類的生活……
看看大唐盛世下的人們生活,就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多悲哀了……
備孕大半年一直懷不上,原因竟是丈夫的一個生活習慣
他是三國最大的傀儡,自從過上了三女同夫的生活,晚年幸福美滿
上個世紀的東北人民,他們的生活看了讓人感慨
一百年前北漂的生活:曾國藩混幾年沒錢下人都看不起
人生之累,累在心,生活之難,難在人
他們將過半年「太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