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文化復興民族崛起,當代愛國傳道士

文化復興民族崛起,當代愛國傳道士

文化復興民族崛起,當代愛國傳道士



跟朋友聊天,常笑談起平素三願:一願做菩提樹上一片葉,二願做西去青牛背上鞍,三願做列國道上傘蓋車。

既然是願望,我還想附加一點條件:希望那樹下站的是佛陀,拈花微笑,神通圓滿;青牛背上坐的是道祖,牛頭西向,《道德》東播;伶仃馬車上乘的是孔聖人,車輪輾轉,桃李天下——我輩凡人,不能超凡脫俗,有機緣成為超凡脫俗的見證者就是欣幸和榮耀。


【道學五術】


術數學又稱五術:山、星、相、卜、醫,源於《夏易》和《商易》,「山」人是仙人,就是內丹術。仙道貴生,利物濟人。救貧濟病,歷來就是道教的優良傳統。


自古以來,道教多術,山、醫、命、相,卜為道教五術,歷代修道之人皆通五術,修道之人以術載道,道以術顯,以道統術,以術弘道。「五術」是道家修道的根本。修道者認為五術可以通天達地,役神驅鬼以達到祈福禳災、祛病救人的目的。

玄門立性命,福地傳真法。今機緣示現,有幸生逢文化復興潮。以道門性命之學接引善根,以道教醫學之法普惠眾生。高徒難覓,真師難遇。如蒙明師傾囊相授,言傳身教,開啟大眾慧命,冀望大眾,勤修妙法,共獲無量福報。


【易道同源】


《易經》是一部宇宙代數學,是站在高次元時空的角度洞悉四次元時空的人和事。易經上談天文,下談地理,中談人事。系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喻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免災於「焚書坑儒」,成為後世帝王之必修術。


《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是「形而下」 的「器」世界,在哲學上稱作「實」、「有」、「 色」 的世界。構成宇宙的三大要素:信息、能量和物質;一是「形而上」的「道」世界,在哲學上相對前者稱作「虛」、「無」、「空」的世界。實有的「色界」是變動不居的,虛無的「 空界」是永恆長存的。

【大哉乾元】


三千年前,西方還在崇信上帝創造了人時,東方的《易經》卻說:「不」,《易經》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她宣告,人誕生於宇宙的運動。人活一口氣,《易經》中的「氤氳」就是指的這一口「炁」,這個「炁」產生於宇宙運動,和人的生命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個「氤氳之氣」奠定了生命的物質基礎,也為東方養生打開了智慧之門……


莊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人之生,炁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清代喻昌《醫門法律》:「炁聚則形成,炁散則形亡。」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云:「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黃帝內經》則是一部攝生寶典,惠澤華夏數千年。治病,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不生病、治未病」。


【現代科學之「炁」】

何為炁(丹)?通常指衛氣,又稱精氣、腎氣、水谷之氣、半先天氣,行於體表(腠理之間),中醫稱之為浮陽氣,亦稱免疫力,科學界稱之為人體輝光(專門儀器設備可視),武術界稱之為混元氣,亦稱內功,可碎石裂碑,現代科學稱之為生物電,存於下丹田力竅氣海,外邪不侵。此氣丹家可煉。


人生之炁,有四種途徑,其一為先天祖氣,與生俱來,父精母血決定人之先天一氣;其二為通過肺金髮動器官吸收天地清氣,此為後天一氣攝入主要途徑,古道教修鍊吐納術開通加強此通路;其三為通過脾土後天運化器官吸收米穀精微之氣,故脾胃氣化功能決定後天體質;其四,是通過道教吐納術開關展竅,貫通百脈,開通人天通路而實現宇宙生物能量源源不斷攝入的璇璣不停不煉自煉的高級丹道狀態。


天地之氣,以一歲為一呼吸。人身之氣,以一出一入為一呼吸,一呼一吸就是一息。天地之悠久,人類之壽夭,全是賴此一息。故此一息,實乃為操縱陰陽生滅之權,萬物存亡之柄。


【政道同源】

道教經典《道德經》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四書集注.大學》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唐代著名高道孫思邈(541~682)被後世尊稱藥王,享壽一百四十二歲,精通方葯、針灸、導引、炁法、房中諸醫藥養生之術。孫思邈云:「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千金方》雲「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良醫既可醫身,又可醫國,可見道學文化之「身國同構」。


漢文帝恭行黃老術,與民休息,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唐太宗為政虛懷苦谷,能容納不同意見,認老子為祖而高揚其道,遂出現強盛開放的政局,史稱「貞觀之治」,至唐玄宗李隆基亦勵精圖治,親注《道德經》頒行天下,成「開元之治」。


至於秦始皇用法家而望長生,漢武帝尊儒術而想成仙,宋徽宗趙佶佞道教而姦淫樂用奸臣,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寵方士而養權姦殺忠諫,皆自招衰敗,為人詬病,實非真用道術治國者。蓋道學本為帝子「君人南面之術」。


抱道之士有精研道學而為軍事家、外交家者,如孫武、孫臏、蘇秦、張儀者是。兵家與縱橫家本為道學之分派;道學長於謀略,則必能用兵;道學擅觀時局則定會外交,故從事外交與軍事乃道學中應有之義。中國歷代軍事家與外交家,未有不習道家應變之術者。抱道之±有終生弘道而為一代教主者,如張陵、寇謙之、陸修靜、王重陽、丘處機、王常月等宗教家即是。抱道之士有終生修道而達仙人境界者,如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張伯端、張三丰、陸西星等內丹學家皆是。


抱道之士有雄才大略而為帝王師者,如姜子牙、張子房、 陳平、 諸葛亮、徐世勣、 李靖、魏徵、李泌、劉伯溫等可為榜樣。這些人皆精研道學,有匡扶天下之志, 扭轉乾坤之能, 出則為將相能臣, 入則為山林高隱,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功業。還有的高卧山林而指點朝政,如陶弘景被世人目為「山中宰相」, 高道司馬承禎、孫思邀、陳傳、張三丰等屢被帝王詔宣而問事。「為王者師」是抱道之士的一種普遍的理想人格,這是因為他們學了道學中的治國用兵之術,自恃才可大用, 視天下政局如掌上觀紋,故在亂世中因勢利導一試身手, 然後功成身退,以此顯示道學的人格和風骨。


其中鬼谷子、黃石公等皆精研道學謀略之術,鬼谷子以縱橫捭闔之術教蘇秦、 張儀, 以兵法教孫臏; 黃石公以韜略授張良, 皆成一代之功,是隱居山林「深根寧極而待」 並為社會培養政治人才者。


張三丰,名君寶,曾與其徒居武當山,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後雲遊天下,明帝屢訪不遇。武當山武功卓絕的徐本善道長曾於1931年幫助過賀龍元帥率領的工農紅軍,後因之於1932年被均州地方民團匪徒殺害。1938年茅山惠心白道長等支持過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參加抗日救亡鬥爭。


老子《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醫道同源】


醫通仙道,醫道同源。古之道寄於易,易醫相通。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古之道醫者,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道醫中的醫、道淵源始終以道為體,以醫為用。道醫收蓄了道家「重人貴生」的教義與修為法,重視人和生命的價值,並將此種觀念與教義注入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踐於生活,將「道」與「醫」融合在一起。老子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與一般宗教的神靈主宰論不同,道醫立足於現實,關注人的健康與長生,故道醫可將道的虛無與醫的實用圓融一處。


道醫的溯源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與一般的宗教相比,又多了一些現實的人道情懷,實則難能可貴。中華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養心、養性、養氣、養神、養生,天人合一而長生。可以說,道醫由道而生,為道而行。


道醫、中醫,同源共脈。何源所同?陰陽也,天地也,自然之道也。何脈所共?軒轅黃帝之仙學也。古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亦有「岐黃源於仙學」之謂。


仙學認為人身有三寶,三寶者「精、炁、神」也。「精」者,「魂」之始也,「神」之基也;「神」者,「魄」之始也,「精」之基也。運化不息,本之一炁。炁者,運化之機也,升降出入之樞也。


仙家之學與醫家之學,皆本於「道」。故「道家」將性命之學稱為「仙道」,「醫家」將性命之學稱為「醫道」, 「仙道」和「醫道」皆秉於「自然之道」。


然自漢始,醫家雜五行於六氣之中,「仙道」與「醫道」自此分野。「仙家」本六合之正,以「運化」為第一要義,崇真守道。「醫道」本六氣之正,卻雜以五行之生克,去道漸遠。


東漢張仲景,醫家之聖,采道家之原,而隱道家之名,一部《傷寒雜病論》是為醫界準繩,以六經為辨,可謂後世諸家之規矩,不可斧斫。然諸論皆秉是時之「司天與在泉」氣運而論,後世不明,遂有「傷寒派」與「溫病派」之爭訟,實為後學之障目。歷代醫家中亦不乏修道者,參道家之機要,而本氣運之旨,開宗立派。但諸醫家究未透徹遺教後世,可惜可嘆。


茲本昌明之世,仙道體醫道之憾,有抱道之士開壇傳授道醫之精要,以陰陽為綱,正旦為紀,以陰旦陽旦為經,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騰蛇為緯,通過生理、病理、藥理,商榷仙道醫道玄壇密法,懸壺濟世無量度人,誠為難能可貴。


【仙道內丹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炁,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老子《道德經》雲:「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莊子·刻意》云:「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張伯端《悟真篇》云:「咽津納炁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內丹學的修鍊工程,實際上是不斷提升人體「生命場」和「心靈場」的閾值的過程,當達到某一「閥閾」時,人就可以出「陰神」(心靈和能量的組合體)、出「陽神」(信息、能量、物質進化的最高形態),從而進化成「仙」。「仙」是信息、能量、 物質從「後天世界」再回歸到「先天世界」的最高生命形態。道是生命和心靈創生和演化的根本動力,生命和心靈的進化歷程顯然符合它們由道創生最後又復歸於道的道學自然律。


內丹學的人體修鍊工程,也是一項凝鍊常意識,凈化潛意識,開發元意識的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套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的心靈修鍊程序。


天元丹法,後世一般指北宗龍門派的清修功夫,但傳統上將服食後可立地飛升的外丹稱天元神丹。人元丹法,後世一般指南宗男女栽接的陰陽雙修工夫,但也有人將南北宗性命雙修的丹法統稱為人元大丹。地元丹法,一般指外丹黃白朮, 稱地元靈丹。


內丹學稱煉炁之術為命功,稱煉神之術為性功。僅修性不修命者(包括修禪定者), 雖有靈異神通,能出陰神為清靈之鬼,但不能延命,為鬼仙;僅修命不修性者,雖能延年難老,而無靈異。只有性命雙修的金丹大道,至小周天無漏功成便為地仙;逐次修來,直至出陽神,有無邊神通,稱為神仙;再到虛空粉碎,合道還虛,達最上一層天仙的境界。


王重陽詩云:「棄了惺惺學得痴,到無為處無不為。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風雷過不知。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醺醺醉,借問青天我是誰?」《性命圭旨?立禪圖》文曰:「隨時隨處,逍遙於莊子無何有之鄉;不識不知,遊戲於如來大寂滅之海。若天朗氣清之時,當用立禪納氣法而接命。」


長生不是形生死,惟有元神萬古春,只有超脫生死,才能體道合真。


【女丹回春術】


耋耄老人,身體內外的機件磨損殆盡,新陳代謝的功能失靈,生機斷,精已竭,炁將枯,西歸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通過內丹術修鍊,吐故納新,采炁充形,玉液鍊形,抽坎填離,元陽再生系統激活,實現後天返還先天,再次生機重現,返老還童。


《周易參同契》云: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又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是知修鍊家隱秘之習,不自今日始矣。從來丹訣,重在口傳,不載於書,而女丹訣尤甚。


女子雙修派,有上、中、下三乘,下乘為房中秘訣,有養陰駐顏之方;中乘有采陽補陰之青娥術,上乘有雙修雙成之訣。


內丹學以後天離卦喻男,坎卦喻女,以為男外陽而內陰,女外陰而內陽,女子本有丹在身中,性純質柔。因而女子修丹比男子為易,古來女子修仙者多。《女功正法》云:「功始上關乳溪,繼在中關臍內,終歸下元子宮。」


《老子·第六章》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孫思遜《千命要方》引彭祖話「 以人療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須識房中之術」。


《難經.三十九難》:腎有兩臟也。左玄腎門,右牝命門。左為正腎,以配五臟;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用之則走生殖之門,便成死炁;守之則煉精化炁,自然成為生炁之府。


明代道教金丹術,改而以製造紅鉛和秋石為主。紅鉛是以少女的首次月經,以清水漂過,加以丹砂、沒藥、童便等煉製而成。秋石則是以童便製成的男子性激素結晶體。


《周易參同契》第八章 《火記》描述女子丹成效驗:


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土游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老嫗成奼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公元前 6 世紀,引發了三場規模宏大的戰爭,令一個國家滅亡,令一個國家因她而崛起,是因為一個女人,楚、陳等諸侯之間為爭奪她發動戰爭,陳靈公為她遭殺身之禍,巫臣為娶她叛楚並挑起吳楚之爭。這個女人即是被稱為「三代王后」的鄭穆公之女夏姬,而此號稱春秋四大美女的夏姬當年竟系近半百之中年女人!據記載夏姬隱居株林,跟高道秘密修鍊返老還童、青春永駐之「女丹青娥術」,越老越少,由此足見道教駐顏留春之術決非虛傳。


【神秘的十方叢林道人】


十方叢林設有「方丈」管理叢林教務,為一觀之主,由德高望重的高道擔任,方丈可以傳戒,傳戒期間亦稱律師。其次為監院,為道觀的實際首領,俗稱當家,亦名住持,由道眾公選。另有都管,統理觀內大小事務,是監院的助手。監院下設客堂、寮房、庫房、賬房、經堂、大廚房、十方堂、號房等執事部門。 其執事人員有三都(都管、都講、都廚)、五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靜主)、十八頭(庫頭、庄頭、堂頭、門頭、茶頭、火頭、水頭、飯頭等)之稱。


十方叢林的道士,每天五更起床,稱為「開靜」,整齊衣冠,洒掃殿堂庭院之後, 便齊集殿內念誦早壇功課經。早壇功課後入齋堂用早膳,然後根據各自的執事和安排(去值殿,接待香客等)去工作。晚上還要集體念誦晚壇功課經,起更時止靜就寢。 宮觀中以敲鐘、擊鼓、打雲板為道土日常生活的號令。


【無極丹道】


無極丹道傳承全真南宗紫陽道脈,被譽為丹家築基之王。無極宗派奉行道門上德之人「頓法」 「先命後性」快速遁入金丹大道之修證次第——有為頓法了命——無為漸法了性——「無不為」無極了道之真如金丹大道。


無極丹道還丹大法實現易經第63卦「既濟」,離下坎上,坎離水火相交,即太極之境。通過三昧真火煉神化虛則達到易經第64卦「未濟」,離上坎下,即天道無極。


無極丹派完整傳承道教五術:山(內丹吐納導引術)、醫(吐納仙術、砭術、針術、灸術、葯術等)、命(命理術)、相(相天星相術、相地風水術、相人面相術)、卜(道術),尤擅長道教內丹術、道教醫術(道醫五術:仙術吐納導引功到病除、砭術、針術、灸術、葯術)以及道教武功絕技(字門小手點穴絕技:按子午流注手到病除;兩儀大手打穴絕技:不分時辰隨手取穴,截斷氣血制敵於瞬間)等。天雨大,不潤無根之木,道法寬,只道度有緣人之。


法不空施,道不輕傳。無極丹道從此將千秋萬代薪火相傳,掌門人運和宗師作為開山創派鼻祖,制定了嚴格的門規戒律,根據德行以及發心分為門下、門內以及嫡系傳承人。門內弟子專修武醫道(道教武功絕技、道醫術、丹道周天回春術)。而嫡系傳承人須經過次第修鍊長時間考察與教化,層層考察認定,將任重道遠,擔當著華夏道學的弘揚光大與無極丹道「五術」(仙學吐納導引術、道醫術、命理術、相術、卜術)的千秋萬代傳承,道度法財侶地兼具之有緣人。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木,道法寬,只道度有緣人之。


【一代道學宗師、當代傳道士】


當代傳道士——運和道長,64代道教天師教主奏職受籙:道號為大和法師、全真南宗無極丹道掌門人(道號為運和宗師),系《當代武林英傑大典》錄入人物,《道家窖藏武功攝生秘笈》作者,國家郵票道學宗師公眾肖像人物,中國大學生微電影明星大典組委會顧問,老山無極覌.真武行宮(籌)的主持,武當山道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兩儀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運和大鍊師重真修實證,學術並舉,真正將內丹術從江湖宗教文化推向「武醫道」學術之殿堂,因此被多家媒體譽為中國道教風采人物、一代道學宗師。


當年王重陽在國土淪入異族之手,出於對漢族文明泯滅的擔心,集儒、釋、道三教之精華創立全真道,教人讀《孝經》、《心經》、《道德經》,並將三教的功夫境界融入內丹學之中,使道派和內丹合一,以丹道法訣布教度人。如此內丹學不失傳,全真道不滅,則中華文明之火種猶在,中華民族則不會衰亡。多麼偉大的愛國道士,運和道人開宗立派之發心亦旨在如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復興則民族崛起!當代傳道士運和道長大隱出山,光大道學責無旁貸:首度結合西方現代醫學和東方現代中醫學以及東方古代易醫科學,揭開人類真正生命密碼(坎水左腎性腺與離火右腎向性腺的狀態是永葆青春的密碼),洞悉不生病與治未病的長生秘訣(炁與經絡)。披露命理風水與事業經營的易道玄機(化煞轉運)。現身說法演示道教丹道回春術(數弟子印證返老還童),傳播道教內丹工夫(弟子曾震驚中國達人秀全場),道醫進行當場斷病(癌細胞最快12天消失)。吐納導引祛病術,丹道回春術,女子駐顏術,點穴制敵術,符咒道術……道學課程精彩不斷。


【道度有緣人】


《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是「形而下」 的「器」世界,在哲學上稱作「實」、「有」、「 色」 的世界;一是「形而上」的「道」世界,在哲學上相對前者稱作「虛」、「無」、「空」的世界。實有的「色界」是變動不居的,虛無的「 空界」是永恆長存的。


佛教創始人-迦毗羅衛國太子釋迦牟尼修行得道卻又感嘆:定業不可改,他無法拯救族人,最終被敵國所滅(古印度釋迦族,被流離王所滅);無緣不可度,他得道修成佛,可抱憾沒能度了城東老母,老母卻逃不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擺脫不了生死輪迴。


【文化復興 民族崛起】


魯迅先生曾斷言「中國文化根柢全在道教」。 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均是道學成果。外丹黃白朮則是近代實驗化學的前驅。


道學經典《道德經》 蘊藏著解決全人類發展問題的深邃智慧。一個真正的大國必須能在全世界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在人類的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的文化力量。所以,「和平崛起」首先應是「 文化崛起」,經濟起飛同時要有「文化起飛」。


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埃及、蘇美爾、印度文化等皆相繼淪落,唯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其中的秘密恰恰在於道家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根基,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 1900~1995)也敏銳地指出:「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


日本學者藪內清教授指出:「在世界上,與中國同樣建立了古老文明的地域有埃及、中東、印度河流域等,然而無論哪一種文明,都早在二千年前就滅亡了。沒有一個能像中國那樣,使同一民族及其文明保持到今天,中國文明的產生真可以說是世界的奇蹟。」我們如果把世界上各種異質文明看作是「 文化生態群落」,那麼中國、 古埃及、古印度、巴比倫的文明都是「原生態的文化」,是世界上的第一代文明;而歐洲文明則是「次生態的文化」,是第二代文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文明只能是移植的「 再生態的文化」,是第三代文明了。


中國發軔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道學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遺存下來的最古老的生態文化,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母體,也是全人類文明肇始的源頭。


元宗教是對無限之物(世界本原)的敬畏和信仰。中國道教則系元宗教。如今國人元宗教信仰嚴重缺失,所以道德喪失唯利是圖不法商販肆虐,毒氣毒食品毒水戕害國人同胞,亟需補課!


孔子亦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云:試想一個國家,人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不畏天道,不畏倫理,不畏法律,為名利色權行險而無忌憚,這是最可怕的。


顧炎武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復興則民族崛起!終有一天中華民族正如西方預言家所言:中華文明偉大復興後,沉睡了數百年的東方睡獅一旦醒來,中華民族必將崛起而震驚全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武陵仙山有多奇 儒道佛三教集一身
98歲瑜伽師似少女 談養生經
道教華山:太素元精石
怎樣讀《六祖壇經》
《道教神仙故事》啟迪人心警世自律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民族英雄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懷
傳統文化:唐詩宋詞里最豪邁的愛國情
愛國徵文
傳統文化:唐詩宋詞里最豪邁的愛國情!
賴子文:香港要以國民教育培養下一代的愛國情懷
植根民俗文化 弘揚愛國傳統 各地群眾文明過端午
走訪福建古田:一代高僧圓瑛法師故里 愛國精神代代相傳
文天祥的愛國名言,文天祥的愛國詩
聞一多擁護國民黨因為「愛國」,反對國民黨為「民主」和「進步」
中國古代十大愛國詩詞
唐朝名將張義潮,收復河西、愛國之心路人皆知,當之無愧民族英雄
中韓戰長沙:國足終於激勵起民族的愛國情結和民族尊嚴!
讀愛國詩詞,為祖國賦壯歌
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二:蒙古族抗英將領裕謙
維護我中華國土,求民族生存而戰,他們是愛國英雄!
唐詩宋詞里,豪邁的愛國情
愛國主義徵文
愛國的英文名言
賢而愛國:家國情懷貫穿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