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此人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詩聖之名正式加冕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此人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詩聖之名正式加冕


公元770年的一個冬天,漂泊半生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溘然長逝,除了家人,沒有人為他的死感到一絲絲的惋惜。


臨終前,他囑咐次子杜宗武將自己葬於河南偃師的首陽山,那是伯夷、叔齊埋骨之處,也是杜甫的精神家園。


然而,杜甫病逝時正逢亂世,杜宗武也是一介貧寒之士,根本無力完成父親的遺願,只得將其葬於耒陽。此後數十年間,杜宗武一直耿耿於懷,直到自己也遠離人世。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此人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詩聖之名正式加冕



四十三年後,杜宗武之子杜嗣業才終於積攢了足夠的錢。在將杜甫的靈柩從湖南耒陽運至河南偃師的途中,杜嗣業遇見了當時的大詩人元稹,並請求他為祖父撰寫墓志銘。


耳聞目睹杜甫的凄涼身後事,元稹不禁悲從中來,懷著既憤慨又崇敬的心情,寫了一篇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此人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詩聖之名正式加冕



在這篇墓志銘里,元稹一反盛唐以來冷落杜甫忽視杜詩的社會潮流,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對杜甫及其現實主義傳統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認為杜甫是《詩經》、「漢樂府」最忠實的繼承者,也將杜甫推上了「詩聖」的歷史地位。其中有云: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不但極力肯定杜甫的文學價值,元稹還對盛唐以來揚李抑杜的風潮表示不滿,並第一個拋出李白不如杜甫的觀點:

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



杜甫死後四十三年,此人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詩聖之名正式加冕



經過元稹的此番大聲疾呼,杜詩的魅力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追慕,學詩必學杜成為公論。從此,關於李白和杜甫孰優孰劣的爭論不絕於縷。


當然,杜甫的爆紅也有時代的因素。盛唐之後,唐朝逐漸走向衰落,朝政不明,地方割據,官員貪腐,社會環境變得愈發的嚴峻,一大批有識之士希望通過詩歌反映現實、揭露黑暗。

重新發現杜甫的價值,一則是文學的自覺,二則是時代的需要。只是,這一切未免來得太晚了一些,對於杜甫來說是何其的不公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李煜和大小周后的半世情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七十餘歲的蘇轍填了一首詞,豪邁洒脫處不減蘇軾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郭姓傑出人物,也是燕昭王霸業的第一功臣
納蘭性德的最後一年,愛上江南名妓沈宛,留下遺腹子英年早逝
因為一個成語,這種動物背了2000多年的黑鍋,現在瀕臨滅絕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