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你,如何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前言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嗎?裡面有姐弟倆,上了恐龍島後,那個男孩纏著男豬腳,不停地問問題,把男豬腳煩得不行。這就是面對好奇好問兒童的真實場景:一方面,孩子愛問問題,是件好事;另一方面,很多大人都會有點煩,有無耐心再說,最主要的是咱也不懂啊,沒法回答呀!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通常是這樣的...
人為什麼會變老?
月亮為什麼會跟著人走?
太陽為什麼躲在雲朵後面?
紅燈完了為什麼就是綠燈呢?
粑粑為什麼是臭的?
為什麼我最討厭芋頭和木耳?
……
經常不知不覺中,你發現自己身邊多了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TA纏著你,不停地問問題,讓你感覺厭煩不說,有些問題甚至你都無法解答。該怎麼辦?
我們尊重他們的問題就是尊重他們的情感,這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度。不管他們問什麼樣的問題,我們都要認真傾聽並積極思考。我們的態度表明,孩子的問題很重要,孩子的情感很重要,我們看到了,我們聽到了。
1
豆豆2歲以後,開始喜歡不斷地問為什麼,幾乎是只要醒著,他就會不斷地問問題。為了讓自己變得博學一點,我硬著頭皮去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去網上查資料,試圖把自己變成全能解說員。慢慢地,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問一個問題,他問問題幾乎都是連珠炮式的:「媽媽,地上這個黑黑的是什麼?」
我說:「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為什麼影子會動?」
我:「因為你在動呀。」
豆豆:「為什麼我動他就動?為什麼我有影子呢?」
我:「因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過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為什麼……」
天啊,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完沒完?這才2歲多,就這樣多的問題要問,這個媽媽我做不了,我遲早是下崗的命!這些問題還是能翻書查到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根本不是看書就能解決的,比如:「人的眼睛為什麼長在鼻子上面?」「這個車怎麼就停著不開了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有五花八門的問題要問我們,作為家長,我們經常被問得不知所措,於是立刻搜腸刮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回答不出來的,趕緊上網、上圖書館查資料,四處去請教專家,好不容易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他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在等著我們。真是答案有盡,問題無窮。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是繼續盡心竭力當一個全能解說員、問題回答機,還是轉變方法呢?關鍵是,我們這樣無休止地給孩子回答問題,真的就能讓孩子學習到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知識嗎?我們張開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說,孩子聽進去了嗎?會不會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啰唆、很煩,覺得自己很無助、很無知呢?
更關鍵的是,孩子問這個問題時,他需要的是什麼?他真的需要你像個科學家一樣解說嗎?不!絕對不是!
2
其實,孩子在問我們問題之前,自己已經在心裡把這個問題思考過了,正如阿戴爾·費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所說,「他們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迴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的思想。」
說到底,他們需要的是聽見,我問的問題你聽見了,需要的是回應,我說的話,你要理解性地回應了。所謂理解性地回應,不是指直接說出答案,而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遠比告訴他答案來得重要。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問問題是學習的好機會,所以市面上到處都是教人怎麼回答孩子問題的書,彷彿每一個父母都得是三頭六臂的科普達人一樣,他們認為雖然答案很深奧、很難懂,但如果總是對孩子重複的話,孩子一定能變得知識豐富。
當然,由於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會很容易地吸收到環境中的一切。當父母對他講大道理、大理論的時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蘆畫瓢給你說出來,看起來就好像記住了一樣,這讓很多父母無比欣喜,以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個百年難遇的天才。但實際上,只要父母敢於灌輸,每一個孩子都能顯得知識淵博。然而,這些知識對孩子而言,也僅僅限於他能說出來而已,與孩子長大後啥樣,並沒有什麼關係,否則,天才早就滿天飛了。而且這種借回答問題灌輸知識的方式對孩子心理還不好。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說,七歲之前,他們是生活在夢幻的世界中的,他們需要的是夢幻的、富有想像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會損傷孩子的心靈,會提早喚醒孩子,讓孩子過早地進入現實世界,這與揠苗助長是一個意思,對於心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而言,這是非常大的傷害。
3
孩子為什麼問我們問題?要麼他是好奇,確實想知道;要麼就是他有情緒,想對我們說點什麼,他的問題只是一個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傾聽。有人可能不理解,這麼小的孩子,還會打幌子呀?
他們確實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不信,你看下面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例子。
有天,豆豆問我:「媽媽,影子怎麼這麼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還真是挺黑的。」
豆豆:「你的影子黑嗎?」
我:「你說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個黑影子。」
我:「對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豆豆:「媽媽,爸爸為什麼說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歡被爸爸說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後不許爸爸說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說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來說了這麼半天,核心問題是最後一句,爸爸可能開玩笑地說他黑,他心裡不舒服了,而他對我說出來了,這個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了。可如果我也是抱著科普的思想,告訴他為什麼人有影子,影子為什麼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嗎?孩子的情緒還能釋放出來嗎?孩子能有一種被看見、被聽到、被理解的感覺嗎?
有一天,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問我:「老師,人為什麼是從小往大長,而不是從大往小長呢?」
這個孩子的問題一出口,看著她難過的表情,我馬上就知道她其實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傾訴,於是理解性地回應她:「你希望自己現在就很大了。」
她:「是啊,我希望我現在就跟大人一樣大,我媽媽整天管著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讓!」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媽媽不同意,這讓你很難過。」
她:「嗯,爸爸要坐地鐵坐火車才能到,那很危險!」
我:「哦?」
她:「可危險啦,我媽媽昨天給我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女人掉到地鐵里被軋死的照片,到處都是血呢!」
說著,她緊緊地靠在我身上,一臉的驚恐。我抱著她不知道說什麼好,她媽媽給孩子看這種暴力血腥的圖片,這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過了一會兒她又問:「爸爸坐地鐵會不會死?我好害怕啊!」
我沒有直接告訴她爸爸不會死,因為她的擔心還在心裡,我需要進一步讓她發泄情緒。所以,我只是抱著她親了親她的額頭,繼續理解她:「你擔心爸爸坐地鐵出事,你想保護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聲,邊哭邊喊:「我真的好害怕啊!」
後來我和家長溝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看過一張有關地鐵事故的圖片,孩子就記住了。由於記憶深刻,她認為這就是昨天發生的事情,結果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鐵,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著爸爸一起出差,保護爸爸,家裡人根本不知道實際情況,還以為這個孩子貪玩使性子呢!
所以,當孩子帶著情緒問我們問題時,做家長的切忌直接回答問題或者不耐煩地打發孩子,要知道,這是他們向你敞開心扉的時刻,我們要做的只是理解性地聆聽,讓他們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
4
那麼,面對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出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立刻回答會剝奪孩子自己思考的權利,那是我們在替他們做智力練習。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後,你再找機會給他提供所謂的「正確的」答案。事實上,如果你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他則很有可能給你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問爸爸:「爸爸,月亮為什麼有時候是彎的,有時候是圓的呢?」
豆爸非常激動,兒子終於給他機會來講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動地說:「這個問題我一會兒告訴你。」
說完趕緊整理思路,想要從天文學、歷史學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解說。
整理完後,他自信滿滿地去找豆豆:「你知道為什麼月亮有時圓有時彎嗎?要不要爸爸告訴你啊?」
豆豆:「因為她的圓衣服髒了,洗了還沒幹,只能穿彎衣服了啊!」
看,這是多麼富有想像力的回答啊!
其次,讓問題回到提問者本身。
可以把問題拿過來反問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回答:「對呀,為什麼人會走路,小貓卻會爬呢?」「你說呢?」你可能會擔心孩子太小,答不上來,其實你放心好了,他問的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雖然這個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學答案,但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確答案。
而對於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來,起碼你問了他,就是給了他思考的時間,所以即便他一時答不上來,你們一起去查書,去詢問其他人,不也體現了你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這種啟發他自己尋找答案的效果要遠遠好於你給他灌輸答案。
再次,鼓勵他向其他地方尋求幫助。
如,豆豆問:「這個車為什麼不開呢?」我也問:「嗯,為什麼這個車不開呢?如果我們能問問司機就好了。」結果豆豆馬上走到司機那兒問:「叔叔,你的車為什麼不開呢?」司機沒見過這樣勇敢好問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不光熱情地回答問題,還把他抱到車上摸方向盤,玩反光鏡。
事情雖然很小,但起碼給了孩子一個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這個社會也是可以信賴的,這個社會有很多很豐富的資源,家裡解決不了的問題,社會上其他人有可能幫助他解決,同樣,如果他需要幫助,會有很多人願意幫助他。
最後,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嘲笑他們的問題。
不管孩子問的問題有多麼讓你惱火,都不要打擊他、嘲笑他,比如,孩子問:「我為什麼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問他:「看來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為什麼不可以呢?」或者鼓勵他向外人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問問牙醫哦。」
孩子問這類問題其實只是表達一種願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會去吃很多的糖,我們尊重他們的問題就是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度:不管你問什麼樣的問題,表達什麼樣的願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願望,我都會認真傾聽並積極思考,我的態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註:素材來源於《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一書,雲香著。 由愛兒康編輯)


※孩子動不動就生病,原來都怪我們大人照顧錯啦!
※女童遭其母情夫虐待致腦死亡!教育孩子除了打,你還會啥?
※愛要吻出來,你與孩子的親吻合影大徵集!
※「爸媽生二胎好嗎?」小學生們的回答火了
※央視315驚曝「月嫂證」竟是「山寨造」!你還敢請月嫂嗎?
TAG:愛兒康 |
※如何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當孩子問「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巧妙回答?
※當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 該怎麼回答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們家這麼窮?你怎麼回答
※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這個父親的回答絕了!
※如果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你該怎麼回答?
※孩子問「咱家有錢嗎」時,不知如何回答的家長可借鑒這3種答案
※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這個父親的回答絕了!
※孩子問你「我們家有錢嗎?」怎麼回答?
※孩子問:媽媽,我們家很窮嗎?你該如何回答?
※當孩子問「咱家有錢嗎?」這個爸爸的回答震驚了無數父母
※当孩子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你是怎么回答的?第二对父母的回答亮了
※這位爸爸的回答孩子問為什麼我們家這麼窮?
※孩子問「讀書有什麼用?」,這個老師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當孩子問: 我們家裡為什麼會這麼窮? 這個爸爸的回答亮了!
※「給你11萬,不要爸爸了行嗎?」知道孩子們是怎麼回答的嗎?
※孩子問「讀書有什麼用?」 這個媽媽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孩子問「咱家有錢嗎?」 這位爸爸的回答震驚了!
※為什麼他們家比我們家有錢?如果你這麼回答就把孩子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