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事實真相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事實真相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18世紀末,英國派遣馬格爾尼訪問當時東方的大國清帝國,英國是懷著平等對待和要求加大商貿和開放市場的目的去的。然而到了,清廷那邊就變成了,西方蠻夷英國不遠萬里來是羨慕天朝文明,而來朝貢的,自然要求對方按照以前朝貢的番邦部落來對待——進行下跪叩頭行禮。然而這場較量,最後到底是誰勝利了呢?有專家說是大清帝國勝利,乾隆迫使馬格爾尼下跪(現在的說法是單膝下跪,但清代的說法從嘉慶的說法是馬格爾尼是雙膝下跪「見到父皇的威嚴、惶恐不敢正視父皇那威嚴的目光、遂悚然下跪行大禮叩頭。。。」,而中立國和一些記載也是單膝下跪,如此應該是單膝下跪)。仔細看看,這場較量應該是英國人勝了,而不是大清勝。

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事實真相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清代中前期國內及國際貿易通道

1、乾隆最初接到的奏本是英國使者來向自己祝壽是下跪行叩拜大禮,然而事實卻根本沒有

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事實真相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馬格爾尼登陸清帝國後,首先受到地方官員的接待,然後欽差過來,那個欽差(好像是叫徵瑞)接待馬格爾尼。也許是為了讓乾隆高興,徵瑞居然在給乾隆的奏摺里說「貢使在賞賜的吃食麵前表示『叩謝」,並且在後來練習叩頭。到了熱河清廷上層官員在於馬格爾尼的照會中談及,才知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於是乎,這些清廷官員為了逃避謊報「軍情」的責任,就想辦法讓馬格爾尼下跪叩頭,他們也想到在乾隆皇帝後面掛一副英王畫像,這樣馬格爾尼也許會下跪叩頭——對於馬格爾尼來講那是在跪英王。然而通過交流才發現,馬格爾尼面對他們的英王,根本就不是下跪叩頭,最高禮節不過是單膝下跪吻手。最後這些清廷官員沒辦法,只得實話跟乾隆說,貢使根本不會雙膝下跪並且叩頭。乾隆得知,自然大怒,一方面惱怒底下人隱瞞不報,另一方面惱怒這些蠻夷不懂禮數。為了懲戒一下這些蠻夷,底下官員琢磨到了乾隆的心思,於是乎就減少了對馬格爾尼的招待規模,不僅食物上減少菜的品種和數量,而且不再帶著他們去游風景,還限制其走動。。。這些在乾隆給下面人的批示可以看出端倪「因英吉利國使臣不諳禮節。。。。因初到天朝,未諳體制,不得不稍加裁抑(大概就是指對英使團的膳食的限制)」。

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事實真相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2、怎麼體現馬格爾尼勝、或者說勝在哪裡?大清和馬格爾尼之間到底誰才是贏家?

雖然清廷上下對馬格爾尼的使團進行了一些制裁。但最有事實已經表明並沒有迫使馬格爾尼像其他進貢使臣一樣雙膝下跪、叩頭行禮(最後是其它番邦—就有東南亞某國據說是緬甸的貢使,部落頭領如蒙古王爺、新疆的回王等,雙膝下跪叩拜行禮,而馬格爾尼僅僅是單膝下跪、頭低下但遠沒到地面)。可見清廷並沒有迫使馬格爾尼行叩頭大禮。那些歷史專家認為馬格爾尼的退讓是,馬格爾尼最初不想下跪,僅僅是彎腰鞠躬,最後清廷迫使馬格爾尼單膝下跪,所以清廷勝利。然而仔細分析一下,顯然馬格爾尼最初就是覲見乾隆時行見君主最高禮節——單膝下跪、親吻手,因為馬格爾尼曾經覲見沙俄的沙皇就行這種禮節,當時清帝國在英國人眼裡地位不像後來鴉片戰爭之後那麼低,而且馬格爾尼是個非常懂禮數和有頭腦的人,他的目的是要讓清帝國開放更多市場、擴大貿易往來,如此為了博得對方君主的高興,自然要行自己認為最高的禮節。更何況,馬格爾尼曾經在覲見普魯士國王時也行這種單膝下跪吻手最高禮節,想來在18世紀末的普魯士應該地位沒有當時清帝國高吧!而且吻手是最高禮節,但在清廷官員知道後,覺得那是粗魯表現,所以廢除;但在馬格爾尼看來,這是更加省略了,因為吻手在歐洲表示自己的敬意和謙遜行為,既然不用了,說明自己對待乾隆都不必像對待歐洲國王那樣充滿敬意,馬格爾尼正求之不得呢。

可見這場禮儀之爭,明顯是馬格爾尼勝利了。

3、乾隆為何會退讓呢?清廷做了什麼措施

乾隆此人自大傲慢,他搞了「十全武功」(其中有些,如對緬甸可以說是失敗)就是證明。不過乾隆也有些狂傲的資本,畢竟他通過多次戰爭,雖然是面對落後部落的戰爭,將清帝國的勢力擴張到了新疆中亞,並且迫使那裡的大大小小的回王臣服自己,而清軍也在那一大片廣袤的土地的幾個關鍵點建立了駐軍的據點,雖然沒有完全控制那裡,不過是依靠冊封當地回王的方式實現對那裡的間接控制(跟現代的管轄自然差距很大,但在交通落後的封建時代已經做得很好了,可以說歷史上也只有漢朝的班超父子、唐朝前期能與之相比),但是那些據點在後來左宗棠西征打阿古柏、維護新疆發揮了作用。不過也正是多次征戰,讓雍正拚命得罪大量官員(除了八旗的不從事勞動而領錢沒改,沒有得罪八旗根本外,其它官員都幾乎得罪了—「士紳一起當差納糧」,即使是八旗,雍正前期也曾經做出分土地給這些人,讓其自食其力,可惜沒幹成,最後不得不停止,畢竟這是自己的根本,如果動搖自己帝位就不可能坐下去了)而累積起來充盈的國庫,也被乾隆消耗殆盡。

如此傲慢的乾隆,怎麼會對蠻夷不懂禮數,不進行叩拜的行為忍讓呢?估計,一則是乾隆大壽,即使想用兵教訓一下蠻夷,也不是時候,況且英吉利不和大清接壤,想出兵也不好教訓;二則,如果強迫按著英吉利下跪(後拉嘉慶接見英國使者時就如此干過,但英國使者抵抗不肯,最後被驅逐),那麼在大壽之日,顯得讓其他番邦部落覺得天朝不夠仁慈寬厚;更何況英國使者進貢的火槍火炮,以及做的演示,已經表明英吉利蠻夷並非那些番邦部落那樣實力孱弱,如果過分對待這些使者,那麼是否會導致兩國兵戎相見呢。如此,乾隆和和珅等清廷上下雖然憤怒於英吉利蠻夷的無禮。但靜下心來,不得不再次反思,「如果懲戒對方,反而使得事情更加惡化」,因為「天朝要懲罰一個進貢的外藩使者,必須要有理由,而且公佈於眾」,如此讓更多甚至清帝國所有臣民都知道了,原來是因為英吉利使臣不肯下跪叩頭,所以才早懲戒。那麼民眾和周邊那些番邦部落怎麼想?既然英吉利不用下跪,那麼下次我們進貢時是否也可以不用下跪叩拜?而且清帝國時期漢人起義不斷,如果這些漢人知道了,會怎麼想?正如馬格爾尼說的「中國人正在韃靼統治高壓下所處的政治麻木中逐漸緩慢的清醒,只要一有撞擊就會產生火花,進而會燃燒全國」。

所以清廷上下有智之者都覺得,不能懲戒英吉利蠻夷使臣。而是應該做好輿論改寫,讓人尤其是清廷統治下的老百姓相信,禮儀已經被嚴格遵守,因為皇帝是天子。所以清廷官方報道就對這次英國使者覲見進行了淡化處理,寥寥幾句一筆帶過,不詳細提及是否下跪叩拜。而這次出席的清廷官員和貴胄(大多是滿人官員)則都說,英國人下跪叩頭。而乾隆的詔書也讓人感覺,似乎英吉利最後服從了天朝的禮儀,乾隆詔書「英吉利使臣初到天朝,不諳禮儀。。。。。今該使臣等經軍機大臣傳諭訓誡,頗知悔懼。。。。先行見軍機大臣,禮節極為恭順。。。。今既誠心效順,一遵天朝法度,自應仍加恩視。。。」

最後,覲見當天,清廷對英吉利使臣做了一些手腳,以懲戒其不肯下跪叩頭。其中就包括讓英國使臣早早天還沒亮就出發,到達覲見乾隆的帳篷的時候,好些親王貴胄都還沒到,依照清帝國的習慣,後來到的人物地位更高,而且英國使臣一直等了2個多小時(馬格爾尼等英國使臣記載是從出發到見到皇帝總共花了1個小時,估計是不想挫傷英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各種記載核對後表明:馬格爾尼一行凌晨3點不到就開始出發、4點不到到達覲見地點、7點多乾隆才到,總計花了3個多小時)才看到乾隆到來。而且在凌晨三點出發的時候,帶路人根本就不點火把或者提著燈籠照明,明擺明了是要讓英國人在黑暗中向瞎子一樣相互碰撞。

雖然這次禮儀方面,馬格爾尼勝利了。但是,對於馬格爾尼的目的—讓清帝國開放更多市場和加大貿易往來,顯然其失敗了,可以說是完敗。但話又說回來,即使馬格爾尼對乾隆進行了三叩九拜,以當時清廷對外界的認知和乾隆的自大無知,也不會答應擴大商貿往來和放開市場,最多是賞賜多一些。

想了解更多歷史有趣味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hlhh520)←←長按可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點意思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關於民國時期南昌的「感化院」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歷經從康熙到宣統九代乃至民國,在世256歲
才能卓越的他,腦後有反骨,卻被諸葛亮所厭棄遭斬殺!可嘆可惜
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來歷?如來佛祖有多厲害?如來佛祖的剋星是誰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