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周日,紐約市報紙專欄作家、暢銷書作者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在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享年 88 歲。50 多年來,布雷斯林一直在用強硬的語言和帶有鋒芒的智慧批評強者、幫助弱者。直到不久前,他的兩隻手指仍然在以敲擊鍵盤的方式觸怒某人。


他去世的消息得到了其妻子龍尼·埃爾德里奇(Ronnie Eldridge)的證實。埃爾德里奇是曼哈頓著名的民主黨政客。此前布雷斯林正處於肺炎恢復期。


憑藉野蠻有趣、看似簡單而又難以模仿的散文,布雷斯林在喧鬧的報界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下面是他在 1963 年一篇著名專欄文章中對於為約翰·F·肯尼迪總統(President John F. Kennedy)挖掘墳墓的克利夫頓·波拉德(Clifton Pollard)的描述,這篇文章促使一大批新聞工作者開始尋找他們的「掘墓人」:


「波拉德今年四十二歲。他是一個瘦削的人,留著小鬍子。他出生於匹茲堡,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緬甸擔任第 352 工程營的二等兵。他是一名 10 級設備操作員,這意味著他每小時能夠賺到 3.01 美元。作為一個時薪 3.01 美元的工人,他是為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費茨傑拉德·肯尼迪提供服務的最後一批人之一。他說,挖掘這座墳墓是一種榮譽。」

下面的文字選自使他贏得1986年普利策評論獎的一篇專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他關注了一個名叫戴維·卡馬喬(David Camacho)的人,以便為當時廣受誤解的艾滋病大流行賦予一些人性。


「他在 7 月度過了兩周健康的日子。接著他再次發燒,並且回到了醫院。去年 8 月,他有半個月的時間都是在醫院裡度過的。隨後他再次出院,返回了八號街。這一次,他的日子不再有價值。到了現在,他不再衡量周圍的任何事物。星期、月份、白天、夜晚、夏季的炎熱、秋季的寒冷、天空的顏色、街道的聲音、衣服、音樂、燈光、財富……這些事情的意義都在消逝。」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對於促使自己進行寫作的動力,布雷斯林是這樣描述的:「對於我和我所研究過的任何人來說,憤怒是促使我們堅持為報紙撰寫專欄文章的唯一品質。」

布雷斯林詩意而世俗,和藹而無情,他可以激發人們產生除了冷漠以外的每一種情緒;憤怒的讀者寄來的信件使他感到心花怒放。從那些忘記自己貧困出身並且帶有「購物中心面孔」的愛爾蘭裔美國人,到爆出了性醜聞的羅馬天主教會,他常常按著自己的意圖寫作。羅馬天主教會的性醜聞還促使他寫出了一本憤怒的圖書《忘記了基督的教會》(The Church That Forgot Christ,出版於 2004 年)。在這本書的結尾,他立下了一個大膽的誓言:創辦一個新的教會,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住房和生活。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1970 年的吉米·布雷斯林。圖片版權:Michael Evans/《紐約時報》


你可以喜愛他,也可以討厭他,但你不能否認布雷斯林對非虛構類敘述技巧的持續影響。他常常解釋說,他只是將體育記者的視覺感受運用到了新聞專欄中。他會建議你避開那些擠到獲勝者身邊的記者,直接走向失敗者的更衣櫃。這就是你找到你的「掘墓人」的方式。

他在 2006 年接受《紐約時報》深度採訪時表示:「所以當你遇到一起重大事件、比如像這樣的總統遇刺事件時,你應該去尋找更衣室,就這麼簡單。我就是這樣做的,我不假思索地去了那裡。」


布雷斯林早期形成了皇后區普通人嗜酒如命和黑色幽默的人格。生活的不公正和他的六個孩子佔用了他的大量精力,使他幾乎沒有時間去梳理他那「狂野的黑色鬃毛」。雖然這種人格體現了布雷斯林的一絲本性,但他還擁有其他人格。他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他每天游泳;他在 30 多年的時間裡滴酒不沾;他寫了整整一書架的圖書;他還遵守一種嚴格的職業道德,這要求他親自出現在事件現場,不管是阿拉巴馬州的民權遊行還是布魯克林的「遊街示眾」——儘管他從未學會開車。


真正的吉米·布雷斯林極為捉摸不定,就連布雷斯林本人也很難找到他。他曾經寫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吉米·布雷斯林。我對於一些人極為認同,我把自己轉化成了他們,或者把他們轉化成了我自己,因此我無法將自己解釋成一個吉米·布雷斯林。」


有時,他將自己展示為一個依靠碼字獲得報酬的普通人;其他時候,他又成了自高自大的文學風格評論家,自稱「排名第一的 J. B.」,並且受到了使用愛爾蘭姓氏的拙劣模仿者的困擾。他偶爾會用電話將其他記者叫醒,並且直接對他們說:「我是大人物(I』m big.)。」

他會為一點小事與長期的朋友斷絕聯繫,而且常常發布「我今年不會與之交談的人員」年度名單。如果他非常憤怒,而截稿時間又只剩下了幾個小時,那麼他幾乎會毫不猶豫地將那些具有影響力的朋友作為攻擊目標。有時,他還會用姓名首字母縮寫來稱呼他不再喜歡的人。


例如,在認定他的老朋友、紐約州州長休·L·凱里(Hugh L. Carey)過於迷戀精緻生活時,布雷斯林改口稱他為「上流社會·凱里」,這個綽號像口香糖一樣永遠粘在了凱里身上。不過,不管是他心愛的女兒還是公司里的接線員,當布雷斯林認識的人生病時,他都會陪在對方床邊,施展出自己像歌舞雜耍演員一樣使對方忘記痛苦的本領。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1969 年,布雷斯林在加門特區進行競選市議會主席的宣傳活動。他的旁邊是市長候選人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圖片版權:Neal Boenzi/《紐約時報》


作為一個在交談時喜歡大聲叫喊的人,布雷斯林可能並不友好,甚至給人留下惡毒的印象。例如,1990 年,一名亞裔美國女記者勇敢地批評他的一篇專欄文章具有性別歧視傾向。結果他向這名記者發表了一通涉及種族歧視的咆哮。於是他被僱主 Newsday 停職了。


另一方面,布雷斯林對於窮人和受壓迫人民的關注無人能及。根據布雷斯林的標準,世界上唯一的英雄就是遠離權力、試圖撐過眼前這個星期的黑人單親媽媽。


布雷斯林的妻子埃爾德里奇女士表示,在他比任何人更加熟悉的城市街道上,他所目睹的一些事情使他感到極為不安,因此他在寫完專欄文章以後常常需要恢復一段時間。「糟糕的新聞會使他卧床不起,」埃爾德里奇說。


布雷斯林的同理心和懷疑態度來自他真實的內心。他出生於 1928 年 10 月 17 日,當時他叫詹姆斯·厄爾·布雷斯林(James Earle Breslin)。隨後,他在皇后區里士滿希爾地區長大。在吉米 6 歲那年,他的父親、音樂家詹姆斯拋棄了家庭,留下他和他在情感上比較疏遠的母親弗朗西絲(Frances)、一個妹妹、一個祖母以及各種姨姑叔舅生活在一套公寓房間里。他的母親是城市福利部門東哈萊姆辦公室的一名監督員,喜歡酗酒。


幾十年後,在布雷斯林成名以後,他那個在邁阿密陷入赤貧的父親回到了他的生活之中,「就像厚厚的雪片透過破窗鑽進來一樣」(布雷斯林語)。他為父親支付了醫藥費,並且給他發了一封電報,上面說:「下次請自殺吧」(NEXT TIME KILL YOURSELF.)。當他的父親在 1974 年去世時,他支付了火化費用,並表示:「很好。都結束了。」


布雷斯林很早就發現了通過報紙逃避現實的方法。小時候,他會把大幅報紙鋪在地板上,想像自己坐在一輛 Pullman 汽車上,並根據芝加哥、聖路易斯和匹茲堡等常見棒球城市杜撰一些故事。後來,在 1940 年代後期,位於皇后區傑梅卡的 Long Island Press 僱用他做送稿生。他在高中留了級,並且例行公事地讀完了大學;接著,他過上了以截稿日和墨水為中心的撰稿生活。


在獲得 The New York Journal-American 體育記者的工作以後,布雷斯林為大都會隊運氣不佳的第一個賽季寫了一本新鮮有趣的書《這裡難道沒有人擅長玩棒球嗎?》(Can』t Anybody Here Play This Game?)。看到這本書的《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行人約翰·海·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在 1963 年將布雷斯林聘請為新聞專欄作家。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1977 年 8 月,吉米?布雷斯林與警探蒂莫西?多德(Timothy J. Dowd)(右)在連環殺手「山姆之子」(Son of Sam)落網的新聞發布會上。蒂莫西?多德是負責帶領追捕「山姆之子」的警探。圖片版權:Paul Hosefros/紐約時報


很快,布雷斯林和其他幾位記者被人們譽為「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的創始人。新新聞主義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於新聞報道,令新聞報道的敘述更有即時性的、突顯故事的緊張氣氛。布雷斯林十分欣賞吉米?坎農(Jimmy Cannon)和弗蘭克?格雷厄姆(Frank Graham)等體育新聞記者。對於人們授予他的稱譽,布雷斯林表示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他和其他的記者只不過是將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式的寫作風格再次介紹給了新一代的讀者們。


雖然不受報社僱傭的約束,但布雷斯林定期發回的文章改變了報紙專欄文章的寫作方式,他的前同事、記者和作家皮特?哈米爾(Pete Hamill)這樣評價道:「他的文章看上去如此新穎、獨特,在紐約甚至美國整個國家的新聞報道歷史上,這都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時刻。」


布雷斯林曾寫過肯尼迪總統的掘墓人、工會大佬安東尼?普羅文扎諾(Anthony Provenzano)被判刑、非洲裔穆斯林人權活動家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被刺殺事件,以及一系列部分基於真實人物而塑造出來的紐約市人物角色,包括黑手黨首領「Un Occhio」,縱火犯「Marvin the Torch」,賭馬者「Fat Thomas」和律師「Klein」。但在布雷斯林所創造的角色中,最出色的是他自己:一個來自「外區」(outer-boroughs,紐約市除曼哈頓外的其它四個行政區的統稱,譯註)的記者,脾氣暴躁,卻極具說服力;他的第一任妻子羅斯瑪麗?達托麗科(Rosemary Dattolico)(已逝世)總是以超乎常人的耐心陪伴在他身邊。


知名的紐約報紙編輯唐納德?弗洛斯特(Donald H. Forst)是布雷斯林在《國際先驅論壇報》(The Herald Tribune)工作時的同事,於 2014 年逝世。他這樣描述布雷斯林:「吉米塑造了自己。他脾氣暴躁,才華橫溢,工作非常、非常努力。而且他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新聞。」


布雷斯林每天很早就開始工作,他會打電話給法官、政客、警察和其他記者,用一句問候語,向別人暗示出他在找新聞:「今天怎樣啦?(What』s doin』?)」


他的妻子埃爾德里奇說:「他會一直打電話,直到他找到了合適的素材來寫專欄文章。然後他還要親自去現場看下。」


多年來,布雷斯林經常會放棄報紙行業的工作,以尋找更好的報酬。例如在 1969 年,在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槍法不準的匪幫》(The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後,他辭去了《紐約郵報》的工作。這本暢銷小說以諷刺的手法講述了關於黑手黨的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一部容易被遺忘的電影。但他總是一再回到新聞報道行業工作,先是在《每日新聞》(The Daily News),然後跳槽到《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Newsday),再到《長島每日新聞》(Newsday on Long Island),最後又回到《每日新聞》。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1986 年,布雷斯林獲得普利策獎的評論寫作獎後,在《每日新聞》的編輯部與記者交流。圖片版權:Mario Cabrera/ 美聯社「


布雷斯林曾對《紐約時報》說:「一旦你回到報紙行業,它就會像海洛因一樣讓人上癮。身在現場,就勝於一切。」


布雷斯林似乎總是能身在「現場」。他成為了《紐約雜誌》的第一批特約撰稿人。1968 年,總統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在洛杉磯被暗殺時,他就在附近。1969 年,他競選市議會主席,與他一起參選的團隊人員都比較奇怪,也不太成功,競選候選人名單中還包括了要競選市長的美國著名作家、小說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他們的提議是讓紐約市成為美國第 51 個州,但這個提議對選民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1986 年,他發表文章,揭露皇后區區長唐納德?馬納斯(Donald R. Manes)與市政府官員涉嫌參與一起薪酬詐騙事件,兩個月後,馬納斯自殺。


最著名的事件是在 1977 年,布雷斯林收到一封來自連環殺手「山姆之子」的恐嚇信,那時,「山姆之子」已經用一把點 44 口徑的左輪手槍在紐約殺死了五個年輕人,還傷害了很多人。這名連環殺手在信中寫道:「補充一句,吉米?布雷斯林,請告知所有參與案件的警察,我祝他們好運。」


布雷斯林公開了這封恐嚇信,希望「山姆之子」自首投降,但這個真名為大衛?貝爾科維奇(David Berkowitz)的連環殺手之後又進行了兩次襲擊,最後才被警察抓獲。《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 magazine)指責布雷斯林是利用熱點新聞來炒作,他的做法讓殺手更狂妄自大。但他反駁說,他是在警察的建議下發表這封信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可能會鼓勵殺手寫另一封信,並有可能在信上留下更清晰的指紋。


布雷斯林幾乎攬獲了新聞界所有的著名獎項,並成為了一個極富盛名的作家。他撰寫的小說包括《無盡世界,阿門》(World Without End, Amen)(1973),講述在北愛爾蘭亂局的背景下,一段橫貫大陸的愛情故事;以及《餐費》(Table Money)(1986 年),講述一名來自皇后區的家庭主婦逃離酒鬼丈夫的故事。


他還寫了美國記者及短篇小說家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和洛杉磯道奇隊著名球隊經理布蘭奇?瑞基(Branch Rickey)的傳記。在《善良的小人》(The Good Rat)(2008 年)中,他通過兩名擔任黑手黨殺手的紐約警探的故事,以幽默的風格展現了他對黑幫文化的深入見解。


也許布雷斯林最經典的著作,是 2002 年出版的《埃德華多·古鐵雷斯的黃粱夢》(The Short Sweet Dream of Eduardo Gutierrez)。在這本小說里,他描寫了在一個不合規範的布魯克林地盤上打黑工的墨西哥工人死亡的故事,以此抨擊當時在這座他熱愛的城市裡的建築行業存在的各種偽劣做法、政治上的懦弱和種族主義。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2012 年,布雷斯林在他位於曼哈頓的公寓里。圖片版權:Joshua Bright /《紐約時報》


他的成就也伴隨著許多人生的考驗和悲劇。1981 年,布雷斯林的第一任妻子羅斯瑪麗因癌症逝世,時年 50 歲。2004 年,他 47 歲的大女兒、作家羅斯瑪麗(Rosemary)死於一種罕見的血液病。2009 年,他的另一個女兒凱利(Kelly)在曼哈頓的一家餐館裡昏倒後死亡,時年 44 歲。他的朋友們說,在這些悲傷的時候,即使是吉米·布雷斯林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


但布雷斯林總是靠忙碌緊張的新聞寫作來讓自己分心。1982 年,他與埃爾德里奇結婚,組成了一個天主教和猶太教結合的家庭,加上他的 6 個孩子和她的 3 個孩子,這個新的家庭為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表示:「所有人都互相討厭著對方,真是太有意思了。」)1994 年,他做了一次腦動脈瘤手術,以保護他自稱「價值十億美元的記憶」,這次的經歷促使他寫了一本回憶錄,並於 1996 年出版,書名為《多謝我的大腦還記得我》(I Want to Thank My Brain for Remembering Me)。


他的好朋友、前州長馬里奧?科莫(Mario M. Cuomo)在 2009 年一場為布雷斯舉辦的紀念活動上曾這樣寫道:「試想一下:除了當醫生被迫在他頭部鑽一個洞、在他擁擠的大腦中挖走一些他還未使用的文字的那幾天,他每天都在工作,不斷地寫作,不斷為寫作構思,他已經寫了 60 年,將近 2.2 萬個日日夜夜。然後他又寫了整整一本書來講了講沒在工作的那些日子!」


除了他的妻子、來自曼哈頓的前市議會議員埃爾德里奇以外,布雷斯林還留下了 4 個兒子(凱文、詹姆斯、帕特里克和克里斯托弗)、繼子丹尼爾·埃爾德里奇、2 個繼女(艾米麗和露茜)、一個妹妹黛爾德雷·布雷斯林和 12 個孫輩。


2004 年,布雷斯林辭掉了每周為《Newsday》寫三篇專欄的工作,去做別的寫作項目。但 2011 年,他簡短地回《每日新聞》寫了一段時間的每周專欄,再次寫了寫幾位犯罪集團舊相識的故事,思考了一下求職者的困境,譴責了因受年長的人鼓動而在戰爭中死去的年輕人。


他不輟寫作,就好像無法自抑一樣。他曾經寫道,述說別人的故事可以讓他壓抑一下描寫自己的故事(比如被父親遺棄)的情緒。


他寫道:「我用自己感受到的他人的感情取代了我自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會隨著每一次寫作而改變,所以我大概是在過著 67 個人的人生。」


講故事是布雷斯林與人溝通的方式。1994 年,就在他做大腦手術之前,他對一位護士講了波·吉(Bo Gee)的故事。波·吉是個常常會口渴的小個子男人,在紐約東區的酒吧和餐廳里賣中文報紙,在人們推杯換盞的間隙,他會大聲喊出可以賣出最多份報紙的兩個頭條標題。


布雷斯林對護士說,其中一個標題是「開戰啦!(War!)」,而另一個是「有個大人物死了(Big Guy Dies)。」


翻譯 熊貓譯社 劉清山 李秋群 葛仲君


題圖來自 YouTube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再見,吉米,你為紐約和報紙做的一切都讓人懷念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球最挑剔設計商店 MoMA,做的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11 年賣出 840 萬台後,PS3 宣布在日本停產
奧威爾獎初選名單揭曉,唯一一本小說講的是女性主義科幻
政府給便利店的成人雜誌包書皮,該不該?
處理仇恨言論不當,Facebook 和 Twitter 在德國要被罰好多錢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紐約地鐵說,只要包里塞得下,就可以帶狗,於是主人們都很拼
紐約,一組街拍,讓你看看大千世界有趣的人、有趣的事
肯豆和在紐約一起出街,很久沒看到過這倆人同框的畫面了
菲律賓的首都,被稱為「亞洲的紐約」,看了這些圖片後你覺得呢?
我在紐約,見證了希拉里的歷史時刻
不同尋常,但可實現的萬人時裝報告,紐約亮相
不要寄希望於上帝,你的禱告都在他的垃圾箱里,紐約客經典漫畫
那個叫板喬丹,讓全紐約仇恨的米勒,就是這麼把籃筐射穿!
從首爾到紐約,她只想找回她的豬!
你與紐約的時尚精們,只有一塊手錶的距離
在紐約街頭,看看美女們都有什麼時尚裝備,你有嗎?
你從來都不知道你可以在紐約做的十件事
誰說皮膚黑穿什麼都丑!看看紐約時尚周街頭上的是如何時尚的!
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想吃就吃,再也不用打飛的去紐約了!
帶你了解紙醉金迷的紐約酒吧,看看紐約人的夜生活
菲律賓的首都,被稱為「亞洲的紐約」,你覺得夠資格嗎?
放棄紐約回到巴厘島,她造出這驚艷世界的竹屋!看完這一切,我服……
這些妝容看不懂,你的紐約時裝周都白看了!
去紐約就買這些很火但你並不知道的紐約小眾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