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飛機高性能結構件,3D列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一個目標

飛機高性能結構件,3D列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一個目標

誰說塑料與金屬之間,井水不犯河水?現今世界的競爭往往不僅僅是賽道與賽道間的競爭,還出現了不同賽場之間的競爭。


強度重量比優於鑄造鋁,高性能碳纖維部件的下一個目標是發動機性能結構件與高性能機翼部件。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通過牛津性能材料與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在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領域的新突破。

飛機高性能結構件,3D列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一個目標


更聰明的


碳纖維


牛津性能材料的跨越

2016年,牛津性能材料-OPM已被選定為波音CST-100火箭飛船提供3D列印的結構件,牛津性能材料已經開始出貨OXFAB材料列印的零部件。牛津性能材料開發了OXFAB 3D系列列印材料:OXFAB-N和OXFAB-ESD。由於其惰性特點,OXFAB具有高度耐化學性和耐熱性以及定製電性能的能力。


下一步,牛津性能材料的目標是發動機性能結構件。事實上,他們正在將其OXFAB 3D材料列印成飛機導向葉片。由於其惰性特點,OXFAB具有高度耐化學性和耐熱性,既可以高速運轉時的高溫,同時抵抗火焰和輻射,這對於高性能的航空航天和工業零部件十分關鍵。通過鍍鎳工藝,牛津性能材料發現新材料可以達到介於鈦合金與高性能航空鋁的性能。

飛機高性能結構件,3D列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一個目標



圖片:牛津性能材料的鍍鎳風扇導向葉片

聽起來似乎有些瘋狂,然而,牛津性能材料是有底氣的。2016年複合材料巨頭美國赫氏(Hexcel)完成了對美國牛津性能材料的戰略投資。牛津性能材料將赫氏特殊的碳纖維材料複合到OXFAB材料中來,他們將6片導向葉片一次性列印出來,並在表層上鍍鎳。


LLNL的製造技術與軟體技術


無獨有偶,近日,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宣布已經成功3D列印航天級碳纖維複合材料,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研究實驗室。被描述為「終極材料」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開闢了創造輕量化、強於鋼件的可能性。


LLNL的研究發表在Nature自然雜誌上,科研人員研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微擠壓3D列印技術,使得材料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性能,結合機械性能、密度和耐溫性,特別適合嚴苛環境下的運行。而對於複雜形狀的生產,則是3D列印與生俱來的優勢。


通常,碳纖維複合材料是由纏繞在心軸上的長絲或將碳纖維編織在一起製成的。這些方法,在某些情況下是有效的,但碳纖維只是被製成扁平或圓柱形的形狀。

LLNL的工藝被稱為改進型直接墨水書寫(DIW),也被稱為robocasting。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專利的化學過程,能在幾秒鐘內固化材料。LLNL的高性能計算能力能準確地預測碳纖維絲流情況。




飛機高性能結構件,3D列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一個目標


LLNL的計算模型包括模擬碳纖維複合材料流經3D印表機噴頭,以數以千計的液滴形成固體的過程,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如何最好地實際加工這些纖維。LLNL開發的演算法可以模擬非牛頓液體聚合物樹脂環境下的碳纖維分散情況。通過模擬不同情況下的三維纖維取向,科學家可以能夠確定最佳的纖維長度和最佳性能。不過這個演算法還在完善,科研人員希望能夠通過施加磁力來更好的控制纖維的分布。


新的3D列印技術和模擬方法,將允許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產更複雜的部件。據LLNL的團隊,這包括對3D列印零件結構性能的控制。最終,科學家們希望這項技術能夠用來製造導電材料以及高性能飛機機翼等部件以及那些需要部分絕緣的衛星部件。


LLNL提供了一種準確排列碳纖維的方法,對準纖維的好處之一是能夠保持高強度性能,相比於隨機對準纖維來說,準確排列的纖維可以節約高達1 / 3的碳纖維。


LLNL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改進和優化他們的創新過程。研究人員已與商業航空航天和國防合作夥伴進一步探討如何推進他們的碳纖維3D列印技術。


歡迎轉載,如需加入白名單請將微信公眾號回復至3D科學谷微信公眾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D科學谷 的精彩文章:

國內對高鐵制動閘片的3D列印研究
視頻 l GE義大利講述3D列印如何改變飛機發動機製造業的面貌
一張圖看懂世界範圍內金屬3D列印-2017版本
推進3D列印工業化!GF與EOS攜手推出的增材製造設備亮相上海
國內激光束與粉末顆粒光固耦合過程的介觀模擬方法

TAG:3D科學谷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結構件壓鑄生產之模具溫度控制技術
波音即將為787 Dreamliner飛機啟動3D列印鈦合金結構件的生產
視頻 l 麻省理工學院3D列印自摺疊電子結構件
國產供應鏈-手機結構件領域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