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抗日虎賁-國民革命軍德國裝備師官兵持步刺衝鋒

儘管隨著自動武器的廣泛出現及戰場火力的不斷增強,在二戰中的大多數戰場刺刀已經沒有什麼發言權了。但是中國戰場是一個例外。這是由交戰雙方的裝備水平、戰術思想和軍隊傳統等決定的。

國民黨軍(國民革命軍)的刺殺訓練

抗戰中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有不少在日本軍校受過教育,包括蔣介石和閻錫山,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民黨部隊產生什麼影響。黃埔軍校建立之初.就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培養的軍官在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蘇式刺槍術對他們的影響也極為有限。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受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頗深。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續性,只有在巷戰或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但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火力配置、彈藥供應和射擊技術比德軍落後甚遠,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訓練,在後來的抗日作戰中顯示出了嚴重缺陷。更糟糕的是國民黨軍中派系林立,大量地方軍還停留在舊軍閥體制下, 戰鬥力與北洋時期幾乎一樣。不但政令和軍令無從統一,步兵訓練水平也參差不齊。抗戰爆發初期,儘管廣大愛國官兵在白刃戰中憑藉一腔熱血與敵人死拼,但往往由於拼刺訓練的不足導致傷亡較大。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比賽

當然也有例外。李宗仁的廣西軍由於在省內普遍採取了義務兵役制,並在部隊中保留了大量有經驗的中下級軍官,因此在白刃戰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台兒庄戰役中,以廣西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打垮了日軍的精銳師團-仙台師團。另外一支擅長白刃戰的國軍部隊則是隸屬西北軍序列的29軍。早在1930年中原大戰時29軍」大刀隊」即已名聲大噪,他們的」破鋒八刀」流傳至今。刀訣:」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咸掃秋葉,橫掃干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原29軍老兵馬玉槐所在部隊」七七」事變後與日軍在宛平城外進行了一次白刃戰,當時他是班長。他回憶道:」一打白刃戰.我們的步槍就背上,手裡拿著大刀……由於我在前面,就一對一跟敵人打起來了,當時什麼也顧不上了,沒有別的想法,就是「你死我活」。周圍都是廝殺聲,我清清楚楚地看見我的戰友被敵人刺死,也看見敵人被我們刺死……」

「有一個敵人端著刺刀朝我刺來,嘴裡還喊著:呀呀呀。我掄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後有個回力。我的大刀借著回力從後往前掄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了他,再使勁兒一擰。我聽見他「啊』的一聲慘叫,死了……」 最後,馬老淡淡地說:」整場戰鬥,我只刺死了這麼一個鬼子。幸運的是,我沒有被敵人刺死。」

紅軍和八路軍(共產黨軍)的白刃作戰

對於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來說,白刃戰一直是常用和擅長的作戰形式。早在大革命時期,葉挺獨立團在賀勝橋戰鬥中突破敵陣之後,在被敵三面包圍的形勢之下與敵軍展開了殘酷的白刃戰,最終打開了通向武漢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由於工農紅軍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大量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早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梭鏢團」。某獨立營共有官兵500令人,步槍僅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有400多支。紅軍的對手鮮有擅長白刃戰者,所以紅軍在白刃戰中依靠堅強意志和旺盛士氣就能取勝。但在長期的運動戰中很難對基層官兵進行系統而完善的白刃戰訓練。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逐漸上升後,由於刺刀不足,很多戰士仍然攜帶大刀或長矛進行白刃戰。身背大刀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經典形象。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西安事變後,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八路軍(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秋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日記中曾記載,全師的4092支步槍和卡賓槍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這個數據乍看確實讓人難以置信。刺刀雖然屬於冷兵器,但其批量製造需要較高水平的機械加工工藝,刺刀駐筍及卡環需要與槍身緊密接合,因此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長矛那樣在鐵匠鋪中打造是不切實際的。在很多情況下,八路軍戰士在白刃戰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平型關戰鬥中的白刃作戰

平型關之戰是抗戰初期一次成功的伏擊戰,是」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個大捷。1937年9月25日晨,林彪率領的115師到達指定位置,並控制了戰區內公路南側一處坡緩的高地。

11時左右戰鬥打響。日軍很快判明形勢,組織兵力向該師686團防區對面、公路北側的老爺廟高地發起衝擊,試圖奪取制高點。685團一部開始從南側高地衝下。兩軍展開了」登山比賽」。據參戰者回憶,山坡上穿黃軍裝的日軍和穿灰軍裝的八路軍混雜著進行」登山比賽」,甚至連廝殺都來不及了。686團也加入了衝擊的行列。根據686團3營排長田世恩的回憶:「我們連接到7奪取老爺廟的任務,我帶著全排戰士立刻向老爺廟衝擊。戰士們的喊殺聲像霹靂似的孟殉撼著山岩。當我衝到坡下的時候,見前邊的一個鬼子正往老爺廟那邊跑,我就拚命追……緊爬幾步就追上了那個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丁勁,向他背上猛劈一刀。這傢伙還沒來得及叫喚就滾下山坡了。」「……在側翼連隊的掩護下,我們終於衝上公路,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沒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殺起來。有的戰士連大砍刀也沒有,就徒手和敵撕打。我端著刺刀朝一個矮個鬼子刺去,不想那傢伙一下轉過身來。我猛一使勁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勁一擋,硬跟我頂起來了。我趁機往後一撤,抽出槍刺來,但我的刺刀被擋彎了。正在這時,一顆子彈飛來,從我右膀下穿過。那傢伙見我中彈了,正要鬆動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閃,掉過槍托掄起來,縱身一跳,照準他的腦袋直劈下去,連槍摔在地上,把那傢伙打倒在地。我又順手抄起他的長槍,朝他肚子上亂扎了兩刀。緊接著,我又和衝過來的一個鬼子軍官拼上了。他拿的是東洋刀.沒有我拿的長槍吃勁。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足足拼了半個小時,鬼子頂不住了,紛紛鑽到車下。我們乘機直奔老爺廟。佔領老爺廟的一小股鬼子見我們開始往上爬,用機關槍掃個不停。這時溝里的鬼子又從後面擁上來。幸虧2營的戰士及時趕到,消滅了擁上來的鬼子……我帶著兩個班的戰士冒著彈雨匍匐前進,在離山頂不遠處向敵人投彈。鬼子的機槍啞了,他們也端著刺刀衝下來……但我們的人多,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一個鬼子最少也要挨上兩三刺刀。我們佔領老爺廟後,居高臨下進行攻擊,打得溝里的鬼子無處藏身……」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回民之隊在訓練劈刺

平型關一戰雖勝,但八路軍指戰員們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與國內革命戰爭中完全不同的敵人。以我精銳之師、又佔據有利地形,僅僅與日軍的二流部隊打出了一個1:1的傷亡比;在1939年11月的雁宿崖之戰中,八路軍在彈藥耗盡後面對數量劣勢的鬼子竟然只能以石塊擲之。這兩個戰例說明當時八路軍白刃戰訓練的不足。

*拼刺刀與退子彈

近年來很多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日軍步兵在拼刺之前退子彈的描述。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傳。日制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槍機式非自動彈倉式步槍。其安全裝置是位子槍機尾部的一個圓形凸起。將槍機打開,壓入5發彈夾並閉鎖後,凸起為豎直位置,即待發。將凸起按下並右旋45度之後,即可鎖定槍機與撞針,進入保險狀態。這個操作並不複雜。

如果擔心在意外情況下保險被誤碰後擊發,那麼只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將槍膛內的子彈射出即可。此時由於膛內還有彈殼,顯然是不可能走火的。自然也沒有必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重複退彈一上膛的動作。筆者查閱了日本陸軍在明治31年(1898年)、昭和7年(1932年)和昭和15年(1940年)所頒布的《步兵操典》,也沒有發現這項規定。在最為詳細的昭和7年版《步兵操典》中,講述單兵戰術的「突擊」一節提到,在突擊發起時,如果聽到準備射擊的命令,要打開保險,然後根據射擊命令射擊,也就是說在突擊發起前,步槍保險應該是由士兵自行關閉的,這是一個常識。至於為什麼在很多回憶錄中提到退子彈的問題,很可能與三八式的結構有關。三八式步槍在關閉保險時需用右手掌心下部按住保險蓋,然後再右旋45度。這個動作在較遠的距離上看時與退子彈的動作很相似。這可能就是誤傳的由來吧。

*紅纓槍的威力

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386旅新建部隊由於步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連隊完全是用紅纓槍裝備起來的。紅纓槍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槍身由白蠟樹桿製成,韌性很好;鐵制槍頭末端的紅纓可以阻止血順桿流下,以防槍桿濕滑難以握持。據記載,遭到伏擊的日軍在這狹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戰鬥隊形,既沒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無法發揚火力,386旅很快就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

在寬度不到100米的山樑上,被日軍稱為「長劍」的紅纓槍顯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長度可以保證在與日軍步兵肉搏時保持一定的心理優勢;其次,與雙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紅纓槍不需要大幅度揮舞,更便於多人協同作戰;使用紅纓槍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藝,適合主要由農民子弟組成的八路軍。但如果紅纓槍的木杆被刺刀斬斷,那麼戰士立刻就會陷入赤子空拳的境地。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我方的人數佔優,日軍相對較強的拼刺技術無從發揮。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1944年八路軍以繳獲之「38」槍進行劈刺訓練

日軍在白刃戰時對紅纓槍比較畏懼。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長生口戰鬥中,葉成煥的772團布下疑陣,在白刃戰中再次大破敵軍,並抓獲了一名被紅纓槍刺傷的日軍俘虜。此人心有餘悸地供稱:「你們的武器配備好,長劍厲害。」但這種武器畢竟不能對付敵人的機槍火炮。所以八路軍的裝備逐漸得到改善後就淘汰了它。

*滑縣戰鬥-拼刺高手的成長之路

在正規戰基本結束後八路軍主力開始分兵到敵後進行游擊戰。他們要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與日軍作戰。著名的八路軍拼刺英雄李仕亮的回憶中就談到了這樣一次白刃戰。

1939年5月李仕亮任副排長。部隊的兩個連在行軍途中夜宿河南滑縣五龍鎮。第二天凌晨滑縣縣城駐紮的日軍100多人突襲該鎮。當哨兵發現時敵人先頭部隊已進到鎮子里。李仕亮與戰友衝出院子大門的時候,一群敵人氣勢洶洶地衝過來。大家立即持槍迎戰。

這是他入伍後第一次與鬼子拼刺刀。練過無數次的拼刺路數雖早巳熟記在心,但由於倉促迎戰,準備不足,他與第一個鬼子格鬥時稍顯慌亂,被敵刺傷小腹後又刺進自己的右手衣袖裡。李仕亮怒不可遏,大吼一聲,撥開敵人刺刀,一個「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當即斃命。

這時第二個鬼子又衝上來。有了剛才的第一次,李仕亮信心倍增,兩個回合下來便刺死對方。又過了幾分鐘,在與第三個鬼子格鬥時,他對於如何應用拼刺戰術已經瞭然子胸了。於是雙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並尋找對方的破綻。一來二去,雙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李仕亮用力往下壓。鬼子拚命往上抬,試圖避開刀鋒。雙方相持10多秒鐘,都在心裡盤算著下一招兒。這個當口,李仕亮搶先出招兒,反手用槍托砸在鬼子的左臉頰上。鬼子喉嚨里咕嚕一聲,倒在地上。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李仕亮發現這個鬼子頸部的動脈血管被槍托砸斷,已經死亡。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晉察冀邊區農民子弟組織為民兵以紅纓槍為武器

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在《練兵紀要》中寫道:士兵只要能夠將其平時所學的武藝在戰場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戰中取勝。尤其對於新兵來說,在白刃戰訓練中很熟悉的戰術動作在實戰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突刺」等白刃戰術只有經過認真反覆練習,面對敵人才可能下意識地完成出槍、突刺、防刺等一系列的動作。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白刃戰中,戰士往往不可能對自己的戰術動作作過多的考慮,在他們頭腦中閃過的只是如何儘快將對方幹掉和自己如何生存下來。

*「青紗帳」與軍隊白刃戰的成熟

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隊以連排為單位活躍在敵後。分散的小部隊只能通過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這樣白刃戰又成了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而「青紗帳」這種華北地區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也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節農作物進入生長和成熟期之後。茂密的、一人多高的農田可以為部隊提供良好的掩護,也便於集結和撤退。作戰時,敵我雙方的距離基本上也就幾十米甚至十幾米,往往在幾輪射擊之後馬上就轉入白刃戰。

軍隊對於白刃戰的依賴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據魯西南地區老八路的回憶,在殘酷的「五一」大掃蕩結束之後,通常每個八路軍戰士的子彈只有20發。為了迷惑鬼子和漢奸,戰士們在子彈帶里全裝上秸稈,裝作子彈很充裕的樣子。由於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火力戰,更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訓練,所以八路軍在射擊作戰時不佔優勢,只有依靠刺刀來解決問題。呂正操的抗日救國軍對刺殺訓練就非常重視。呂將軍原是東北軍的將領,對於日式刺槍術也非常了解。據該部王汝林回憶,如果不參加作戰的話,部隊天天都要練刺殺,」除了吃飯就是拼刺刀」。八路軍還製造了一些護甲用於對練。

在實戰中八路軍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拼刺刀時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一次有個鬼子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而且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兒,突然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決完其他鬼子後,我捅死了這鬼子官……「在這種小規模的伏擊戰中我方的兵力往往佔據優勢,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條件,白刃戰甚至成為一種實戰演習,由排長和老兵擔任掩護,新兵進行突刺。在這樣的情況下。拼刺技術的進步往往很快。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1939年2月3名八路軍戰士在冀中漕河肉搏戰中刺死2個倭寇

日本人民反戰同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來自敵軍的老兵和下級軍官對於八路軍拼刺技術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八路軍129師敵工部科長回憶:「他們教我們戰士刺殺,教大家如何達到氣、劍、體一致,即發出喊殺聲、刺刀指向敵人、向刺殺對象猛撲過去三者要一氣呵成,一刺就是幾個鐘頭。為了增強臂力,他們還要求我們在烈日之下練習把槍舉過頭頂,一舉就是上千次。這種嚴格的訓練提高了我軍的拼刺能力。」有趣的是,這些日本人還自製了用具開展棒球運動,這非常有助於提高八路軍指戰員的體力,因此劉伯承命令在129師全師內開展棒球運動。

*抗戰末期-拼刺技術日趨成熟

從1939年年初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而日本由於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很多精銳部隊都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玉碎」了,補充的兵員素質急劇下降,拼刺技術也大打折扣。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層開了殊死戰鬥。在搶佔附近無名高地的戰鬥中,日軍第5中隊和我軍1團1營]連短兵相接,河灘上層開了白刃戰。當時參戰指戰員回憶:「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在這次白刃戰中,甚至還有一個鬼子在戰場上投降了,這在以往的戰史中是極為罕見的。據參戰的老八路回憶,這名小個鬼子狼狽地將」右手舉到帽檐不停地行禮,左手忙著放下步槍,然後解下了身上的子彈盒、刺刀鞘與背包,嘴裡不停咕嚕著統統地給你的...乖乖當了俘虜……」

抗戰中的白刃戰,八路軍戰士著護具與木槍進行劈刺訓練

一名八路軍戰士與一倭寇扭打一團,另一名八路軍戰士乘機突刺。

新四軍所面臨的環境更為複雜,但是在戰爭末期其白刃戰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1945年春節期間新四軍第6師52團與進犯淮南順河集地區、試圖突襲新四軍軍部的日軍展開了一次大規模戰鬥。在順河集地區的戰鬥尤為激烈。據守公路大堤的新四軍52團8連與曰寇進行了多次白刃戰。八路軍所防守的大堤加上頂部的公路和堤坡總共不到60米寬。大堤的左側是河流,右側則是無法通行的沼澤地。

時任排長唐國平老人回憶:「……鬼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每人4顆手榴彈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彈也所剩無幾。我命令戰士們準備拼刺刀。在敵人離我們30米左右時,我喊聲:打,幾顆手榴彈剛擲出手。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還沒有停,所有戰士就端著刺刀乘著濃煙躍出戰壕。殺聲震天,沖入敵群。白刃格鬥開始了……」

「二班長虞阿品首先戳死了一個鬼子,我也跟著捅倒了一個。一個大塊頭的鬼子兵剛向我撲來,反被高郵籍戰士小韓一刺刀捅進了左眼。鬼子慘叫一聲,手中槍刺一偏,戳進了我右腋下的棉襖。我往左邊一閃,敞開的棉衣被鬼子刺刀挑出去丈把遠。高郵小戰士反身又是一刺刀,把這個鬼子穿了個透心涼。當他正從鬼子身上拔刺刀時候,另一個鬼子端著刺刀從他背後偷襲。我一急,騰身躍起,一個突刺,就把這個鬼子撂倒了。」

「我轉身見三四個鬼子圍著張連長轉。張連長掄起大刀片,左揮右舞,前砍後撥……我招呼了一聲高郵小戰士前往支援,里外合擊。3個鬼子先後斃命。」「這時,有個鬼子軍曹吆喝70來個鬼子沖了過來。張連長一見,忙把我和小韓一拉。3人背靠背,組成三角形,各對付一面,以守為攻。10來個鬼子近不得身,只得圍著我們團團轉。這樣相持了約10分鐘,鬼子稍懈。 張連長見左邊趕來解圍的2班長刺倒了一個鬼子,便暗示我們倆。3人同時大喊一聲.朝左邊衝出去。在2班長[的配合下,我們又捅倒了幾個鬼子。我帶著一身輕傷回到了同志們中間……。」

「刺刀見紅」

在拼刺時.被刺中者的血會沿著刺刀血槽噴射到持槍者身上,這也就是所謂的」刺刀見紅」。我軍在戰爭年代的口號是:「要敢於刺刀見紅」也]就是說,刺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由血性、膽量和勇氣彙集而成的精神。抗戰中人民武裝的拼刺水平就是在一次次殘酷的戰鬥中不斷提高的。日軍老兵曾有一段關於八路軍作9戰的回憶:「……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鐘後,八路軍就會端著刺刀衝到你眼前。」

在那個年代,刺刀是戰±們最可靠的武器。伴隨著它的是一場場短兵相接的戰鬥。面對日寇,戰士們憑藉自己長期苦練的拼刺本領,以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壓倒了日軍囂張一時「武士道」氣焰.......。

想了解更多歷史有趣味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hlhh520)←←長按可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點意思 的精彩文章:

東亞歷史上十大名將排行榜,白起僅位列第八,第一無可爭議!
沙僧為什麼被貶下凡,沙僧是什麼妖怪?吃苦耐勞的他為何沒有成佛
關勝和盧俊義比誰厲害?關勝和武松比誰厲害?關聖帝君是什麼人
老照片:關於民國時期南昌的「感化院」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歷經從康熙到宣統九代乃至民國,在世256歲

TAG:歷史有點意思 |

您可能感興趣

士兵操練刺刀見紅,先從木槍練起
保家衛國:烏克蘭稚氣少年端起木槍練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