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推薦:懸橋巷29號:洪鈞的狀元府邸,走出演義的賽金花


文/劉宏宇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新版《鹿鼎記》里的小太監)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1969年11月生於北京。資深編劇、實力派小說家、北京作協會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往事如煙》《大秦帝國》等,劇本驚險諜戰電視連續劇《九死一生》(2014年6~7月在CCTV-8「黃金強檔」播出30集版本,以「毛穎」署名第二編劇)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歷史上十大閹人之秦國趙高)


一說「太監」倆字兒,人們會馬上想起尖聲、扭捏、白臉、蘭花指、拂塵(也叫「蠅甩子」),還有尖聲怪氣的「有事出班奏報,無事捲簾退朝」、「嗻」、「奴才……」,還有變態的殺手,甚至《葵花寶典》……總之,是些令人噁心或者恐懼的什麼。


現實生活中,如果有男人顯得女氣、不長鬍須,或者只是性格溫軟、說話聲音細,就難免被暗地說「跟太監似的」。有的影視劇中,人物會拿當眾揭示「太監」的「身份」要挾某人,且獲成功。「太監」,成了一個帶有嚴重辱沒人格意味的超級貶義詞。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東漢張讓)


很多人都知道,被叫做「太監」的那類人,是被閹割的男人。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被閹割的男人,不都是「太監」,或者說不都可以被稱作「太監」;被閹割的男人,也不是個個都是尖聲、扭捏、蘭花指,更不會人人都是白臉,都是變態,都會《葵花寶典》。「嗻」、「奴才……」這些,也不是他們的專利。「有事出班奏報,無事捲簾退朝」,更只不過是民間藝人基於十分初級的見識和更加淺薄幾近「零值」的文化底蘊,按照「活兒」的「章法」和「列位客官」下里巴人的喜好,近乎隨意地臆想或說「創造」出來,並一代代口口相傳的。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唐代高力士)


中學學「中國歷史」,老師解釋「太監」時,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兩個字——宮奴。

相關「教育」,就到此為止——每周就兩節一共90分鐘歷史課,那麼多年代、大事件、歷史意義、農民起義balabala要講,能給寫下「宮奴」倆字兒,就算是細心的老師啦。


後來,聽的讀的多了,就覺得,「宮奴」二字,還是籠統了、武斷了。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唐代李輔國)


再後來,聽的讀的時間沒那麼充裕了,卻有了滿足好奇心的條件,可以挑著撿著掃聽、搜集,可以挺「任性」地「研究」了,就發現,「太監」和「宮奴」,是很不同的。


宮奴很多,古來有之。


「太監」卻是有數的,而且,這倆字兒,到明代才有,後被清代沿用。也就是說,明代以前,所有稱「太監」,都是不對的。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宋代童貫)


明代的「太監」,是官職,有品級有俸祿的官職;只不過,這類官職,都是由被閹割了的宮奴出身的人來擔任,而已。


賦予被閹割的宮奴出身的人官職,使其廣泛、深度參與吏治乃至政治,是明代的「特產」。


不是說,被閹割的宮奴,明代以前就沒有把控權力者,但都是偶然的、個人化的特例,都不像明代那樣,建立在一整套謂為完備的「體制」框架之下,擁有帶著「非血統」的特定傳承秩序所形成的龐大集團。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明朝王振)


所以,儘管,很早以來,被閹割的宮奴攬權專斷、禍國殃民,不乏其例,卻只有明王朝「禍出閹患」。


那麼,被人們籠統地叫做「太監」的這類人,到底應該叫什麼?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類人的呢?


「閹以為奴」,廣義講,是起源於奴隸社會晚期的一種極其殘酷野蠻的制度。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明代劉瑾)


首先明確,這種制度,或者類似制度,並非我們民族所獨有;所以肯定不能用作說明我們的文明如何「落後」如何「不人道」的「證據」!世界同期其他文明,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存在類似制度,有的更加「不人道」。


比如:歐洲中世紀有些貴族,會將無辜的尚在襁褓中的小男孩,裝進陶罐、酒桶,讓他們在裡面成長,只留底部一個孔,用作排泄物「輸出」,直到成年或不再迅猛發育,然後打開陶罐、酒桶,放他們出來;這時候,他們的體型,幾乎跟曾經禁錮他們的陶罐、酒桶一樣,就是嚴重變形的侏儒;被「解放」後,他們會被強迫接受嚴酷的體能、技能訓練,而後成為供貴族取樂的「演員」……他們和被閹割的宮奴一樣,也沒有「人格權」,是奴隸;通常,由於畸形變態的「生長環境」和後來嚴酷的訓練,他們的健康狀況極差,「解放」後大約只有平均10~20年的「壽命」;甚至,因為發育被嚴酷、粗暴干預,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沒有性能力,跟被閹割的人相彷彿。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明代魏忠賢)


當然,被閹割的宮奴,也很痛苦、悲慘。


在我國,「閹以為奴」最早的記述,是文學性的——有中古、近古的文學作品曾提到,殷商末世君主「紂」,亂淫好色,從民間掠取很多美女,收於宮中,很怕這些女人跟宮人、侍衛「出問題」,於是召集更多的宮女來管理、侍奉。可這樣又有了新問題,就是多召集來的宮女們,又會跟宮人、侍衛「出問題」。於是,有個叫做「費仲」的弄臣,就出了陰損主意——索性把宮人閹割了,再把侍衛禁出後宮,就不會出什麼問題了。「紂」同意了這個主意,於是,大批宮人的災難,就來到了。後來,還有戰俘、「罪人」,被施以閹割,投放到宮裡,充為奴隸。漸漸地,就形成了制度,有了一整套「製造」、「管理」的「體系」……


又有說法稱,「閹以為奴」是從「紂」之後的「周」初期開始的。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清代安德海)


「紂」及其代表的「殷商」,是被「周」武裝顛覆的。起事之初,「周」羅列討伐理由時,曾嚴重指責「紂」的「淫邪」,進而指責整個殷商這個國家,都有「酗酒」、「濫交」的「民風」。「周」成為勝利者和國家的新主人後,為警示世人、臣民,就把一部分年輕力壯的「殷人」(現成的「造反」生力軍)和少年「殷人」(近期未來的造反「生力軍」),施以閹割酷刑,發付為貴族的奴隸,以示對殷商「淫邪」、「濫交」的懲戒。


認為「閹以為奴始於周」的另一個說法是:統帥軍隊武裝顛覆了「紂」及其殷商的周武王姬發,在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很短時間裡(3~5年)就英年早逝了,其子代繼承人姬誦(史稱「周成王」),未成年就即位;他叔父,武王的弟弟「周公」(名叫「姬旦」),出面輔佐。時值新王朝建立之初,政局動蕩,「監國」輔政負擔很重,周公難有餘力更多照應幼主的「生活」。為防止眼看就要進入迅猛發育期的幼主跟宮女「發生故事」,以至於導致尷尬的甚至是難以收拾的結果,周公下令從殷商「遺民」中選取一批比幼主稍大的男孩子,閹割了送入宮中,替代宮女。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十大閹人之清代李蓮英)


上述幾個說法,雖不同,但在時代上,卻很接近,都是處於奴隸社會晚期。


最初,這些人,可能是被叫做「宮奴」的。但後來,就逐漸有了別的叫法,並且隨著年代、朝代的變遷,叫法出現了變化、衍生——宮人、寺人、寺宮、宮小臣、閹官、閹宦、宮宦、宦官……不一而足,但在明代之前,應該是沒有「太監」一說的。


到明代初年,「閹以為奴」早已形成制度。「閹宦」,已經成了「社會性群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很富於政治智慧,因而很注重吸收前面王朝的「教訓」。而前面王朝,最為深重的歷史教訓,莫過於「女禍」,即皇帝的女人惹的禍。


強大的西漢王朝,毀於皇帝的女人的娘家人(外戚),以至於最終被外戚王莽篡奪了帝位;更加強大的唐王朝,竟乾脆讓女人直接奪了帝位(武則天)、改了國號(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後世為與早期的周王朝區別,稱為「武周」)!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大太監 》中的太監形象)


類似這樣的事,絕不能在他的明朝再出現!


於是,這位平民出身的草莽皇帝,以「制度化」的姿態和動作,大肆調動「閹宦」,前所未有地加強了宮禁,賦予被叫做「太監」的「閹宦」管理內宮和嬪妃的職責及相應權力。


「太」什麼什麼,往往指跟皇室直接相關的職能——「太師」是皇室成員甚至皇帝本人的「師」;「太醫」是皇室成員和皇帝本人的「私人醫生」;「太監」,則帶有對皇室成員(主要指嬪妃,也不排除皇帝的子嗣)「監督」、「監管」、「監視」的使命性意味。一個被稱為「太監」的閹宦,直接管理若干乃至很多名不同職分、不同崗位的「閹宦」,通過賦予他們監視、監聽、彙報、處置或協助處置的職責及相應的嚴格管理,完成皇帝賦予的責任。


當然,對「太監」的「開發」和「使用」,不僅僅只針對後宮、嬪妃。這些沒有性功能更不可能有直系後代並且原則上還是「奴隸」的人,會被統治者認為最多只有「現時」的「有限」的私慾,且其人身完全依附於皇帝本人,所以「忠誠度」會比較高;於是賦予他們特別是他們當中的「太監」一些涉及吏治和政治的職責,如監督、審查官吏,再如協助批覆臣下的條陳、奏報,擬定、發布皇帝的詔命、旨意;當然,有些上不了檯面而又是皇帝切實需要的「腌臢」事兒,既已形成「太監」的「體系」,不妨也交給他們去辦。就這樣,私慾其實並不比「常人」淡泊、因為「奴隸」的「屬性」和被嚴重壓迫的過往而比一般人心理陰暗並因而更容易墮入殘忍瘋狂的人性黑洞且普遍文化水平低下的「太監」們,逐漸做大,變本加厲,以至於在某些時候某些階段權勢熏天、危及皇權,終至「閹禍」起於蕭牆!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滿清以來,接受了明朝「閹禍」的歷史教訓,雖沿襲「閹以為奴」制度,但對這個群體,採取了嚴厲的禁錮政策,不賦予職權,並一律稱「太監」,或帶有警示之意。


所以,嚴格來講,用「太監」二字普遍地、無差別地稱謂被閹割的宮奴,最早也是清代以來的事兒了。


跟他們所有的「前輩」一樣,清朝的「太監」,也大多來自貧困至極的家庭甚至乾脆就是孤兒。即便在「閹禍彌天」的明朝,有權、弄權、專權的「太監」,也是這個群體中的少數。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僅身世凄慘,「凈身」入宮後的境遇,也是凄惶可憐,更有很大比例早早死於欺凌、過度勞累和「主子」的「超常規需求」,甚至有相當一部分連「凈身」這「關」都沒挺過去,死於感染、併發症……這實在是一個「可憐」遠遠大於「可恨」的群體。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清朝太監服飾)


或許,有過那麼一些殘忍的「太監」殺手,但《葵花寶典》就不大可能了;「太監」們、過去的「閹宦」們,也或許有一部分有一點點「女態」,但應該不至於像影視作品表現的那樣露骨、離譜。其實,無論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是否遭到毀滅性摧殘,從還算「孩子」的年齡起,就泡在嬪妃宮女組成的女人堆里,心理上一點兒影響不受,都不大可能。蘭花指、扭捏,跟是不是「太監」,沒有絕對對應的關係。


最後再說一點——關於拂塵或稱「蠅甩子」。


那本來是源自道教「清凈」理念的一種物化象徵,倒是道士拿得更多些,跟「太監」或說「閹宦」,肯定不存在「配套」關係。同樣,也不是所有「太監」或說「閹宦」,都有資格拿那個東西。有資格的,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帶著。



關於歷史上的太監那些事兒:「太監」的誤讀



(現在影視劇里有資歷的太監總是帶著拂塵或稱「蠅甩子」)


推薦:


關羽:真的是武聖嗎?


陸遊與唐婉:誰錯誰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關羽:真的是武聖嗎?
懸橋巷29號:洪鈞的狀元府邸,走出演義的賽金花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詩的皇帝劉邦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探秘:太監的那些事
還原歷史太監那些事:御前太監的一天生活
太監系列:慈禧太后也沒罩住的死太監
太監為什麼不能叫宦官,宦官與太監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歷史上比男太監,更難的是這些,你不了解的女太監
揭秘歷史上的楊戩真的是個太監嗎
太監系列:史上唯一當上皇帝的太監
太監:宦官就是太監 太監就是宦官?真相併非如此
宮殿里的那些事兒:《甄嬛傳》里的大太監蘇培盛在歷史上真的有嗎
歷史上的奇葩朝代:皇帝也得聽太監的話,還成了太監的傀儡
為何與太監同等地位的宮女會瞧不起太監?因為太監身上都有異味!
穢亂的後宮,細數后妃和太監的那些情事
李蓮英是真太監還是假太監?
太監娶妻,古代的太監是這樣伺候嬪妃!
歷史上的太監是怎樣煉成的?
慈禧太后唯一指婚的太監和宮女是誰?
哪朝太監最兇狠?
太醫和太監都能接觸到后妃,為什麼太醫不用像太監一樣被閹割呢
明朝太監宮女對食,宮女死了,太監會替她做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