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城市未必讓生活更美好,卻絕對讓生活更八卦,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1876年7月4日,「吳淞鐵路」試運行的第二天,1000名與外商有生意往來的中國商人,被邀請至此開洋葷。而前一天的試運行,貴賓們則全部是駐滬的老外們。這是大清國第一條營運鐵路。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似乎受到了大清人民的熱烈歡迎。7月3日,鐵路正式向公眾營業。《申報》記錄道:「到下午一點鐘,男女老幼,紛至沓來,大半皆願坐上中兩等之車,頃刻之間,車廂已無虛位,盡有買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車者。迨車已開行,而來人尚如潮湧至。」但是,這卻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地下鐵路」——沒有經過大清國政府批准的違章項目。此時,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等大清改革的操盤手們,已經看到了鐵路在國防與經濟建設中的戰略作用。

李鴻章疾呼修建鐵路,得到的僅是「停一停,看一看」

1875年初,同治皇帝駕崩,光緒皇帝即位。李鴻章前往北京奔喪,拜見了大清總理恭親王,「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浦至北京一線,以便南北轉運。此前,李鴻章曾經向中央多次力陳:「煤鐵礦必須開挖,電線鐵路必應仿設,各海口必應添洋學格致書館以造就人才。」

李鴻章如此焦慮,是因為外患並未消弭。俄國和日本一熊一狼,同時在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發難。李鴻章提出,只有興建鐵路,才能加強西北和東南的國防:「自開煤鐵礦與火車路,萬國蹜伏,三軍踴躍,竟改驛遞為電信,土車為鐵路,庶足相持。」

李鴻章甚至還提出,鐵路是商戰的關鍵所在,「軍國之大利也」。他分析道:「既不能禁洋貨之不來, 又不能禁華民之不用??若亦設機器自為製造, 輪船鐵路自為轉運??我利日興, 則彼利自薄, 不獨有益厘餉也。」

根據李鴻章寫給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信,對於他的大聲呼籲,「常務副總理」文祥只是「目笑存之」,「廷臣會議皆不置可否」。而恭親王雖然「亦以為然」,但是卻擔心「無人敢主持」。李鴻章還建議恭親王,可以「乘間為兩宮言之」,恭親王說:「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文祥的「目笑存之」是讚許和無奈,這位開明、睿智而且極為廉潔的高級幹部,太了解官情、國情、社情了,不少西方人都記載下了他的改革思路:中國必須改,但必須穩步改,否則會事與願違。而恭親王與兩宮太后,更多地也是畏懼於倉促改革可能會再度激動民心,百姓久亂思治,這種涉及征地、拆遷、移墳乃至改變風水的「猛葯」,再苦口、再有利,也可能會導致休克。大清國最怕的,就是休克後再也醒不過來。

幾番討論的結果,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停一停,看一看,鬱悶的李鴻章「從此遂絕口不談矣」。老外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與大清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慢摸」不同,老外們使勁在水裡倒騰。既然大清國堅決不同意,那自然就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看見紅燈繞著走」了。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繞著走」的美國人

最早想「繞著走」的是美國人。早在1872年,美國駐上海副領事布拉特福就開始「忽悠」大清政府,請求修建從上海到吳淞的一條「馬路」,並在次年成功地拿到了土地批文。畢竟,「馬路」一詞,並未嚴格界定其上是否還有兩道鐵軌,足可以先瞞天過海,造成既成事實逼中國就範。但這一行為,被美國政府阻止,因為在1868年中美兩國於華盛頓簽署的「蒲安臣條約」,明確規定美國不得干涉中國有關電報、鐵路等的建設。

美國的表兄弟英國卻並不受這樣一種條約義務的制約。美國人於是將這個項目轉讓給了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組建了一個項目公司「吳淞鐵路公司」,但為了繼續蒙蔽中國政府,他們同時註冊了一家掩護用的「吳淞道路公司」,將「鐵路」一詞隱藏起來。

搞基建投資尤其是搞那種在規划上打擦邊球的基建投資,關鍵是要快。英國人精於此道。從美國人手上拿到「吳淞公路」的項目建設權後,英國人首先將這條「馬路」所需的已被徵用的土地納入紅線,並在兩側挖掘深溝,把地先圈起來。為了爭取民意的支持,英國人努力做到「文明拆遷」和「文明施工」,為了不觸犯「風水」禁忌,英國人甚至不惜成本,將擋道的大樹移栽到附近,而不是一砍了之,據說這也是中國鐵路時興行道樹的開端。英國人明智地將周邊的征地拆遷戶們,納入到自己的統一戰線中來。他們大量僱傭所征地的村民,工資給到了每天200文,「鄉人皆踴躍從事,毫無怨嫌」。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農民們不再安心種地了

其實,當美國人最早從大清政府手上拿到項目征地權時,反應靈敏的大清農民們,就對這一重點工程給予了高度的關註:他們迅速提升了賣地的價格。推動這一項目的美國駐上海副領事布拉特福,在寫給上海市市長(「蘇松太兵備道」)沈秉成的信中,就提醒他這個項目正在迅速推高沿線的房地產價格,那些被征土地上的房屋價格「遠高於當時的市場價」。有西方研究者認為,這在令沿線民眾受益的同時,也同時「腐蝕」了這些曾經純樸的民眾。

英國駐滬領事麥華陀向北京的代理公使威妥瑪報告,有一位當地民工告訴他,鐵路征地之前,農民們都安心於種地的本職工作,但征地開始後,農民們就不再安心種地了,而是想法通過鐵路來如何快速脫貧致富。

一位名叫李昆榮的農民,與當地的村委會幹部(「地保」)相勾結,謊稱一塊公共土地屬於他的寡嫂,並以其名義租給了怡和洋行。為了把這個故事編圓了,兩位村委會幹部還把公共土地的記錄做了篡改,將這塊「私人土地」的面積從0.871畝改為1.5畝,三人瓜分了收到的租金。此事後被寶山縣發現,知縣馮壽鏡下令逮捕了李昆榮及兩位村委會幹部,三人都被處以笞刑,體質最差的李昆榮儘管受笞最少,卻在受刑後幾天死去。成為這場拆遷狂歡中的少數悲劇人物。

除了拆遷涉及的農民之外,吳淞鐵路還成為拉動當地旅遊業的槓桿。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本身,就成為上海一景,從本埠到百里開外,人們蜂擁而來看熱鬧。《申報》記載道,「觀眾」每天都能有上千,馬車、大轎、東洋車(人力車)生意火爆,而工地周圍也圍滿了水果攤、點心攤,彷彿趕集一般。至此,吳淞「馬路」建設,不僅成為上海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平台,也成為拉動GDP上升的槓桿,更是街談巷議的熱點新聞。弔詭的是,每天千人以上的「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似乎並未引起向來警惕而敏感的大清官方的關注,更甭提那工地上明晃晃的鐵軌,顯然與規劃批文上的「馬路」一詞完全不符。

是獵犬們疏忽了,還是被搞定了?大清國的第一條營運鐵路,而且是外商獨資鐵路,就在這種公開的「地下」狀態中,在疑似潛規則的保駕護航下,不斷向大海方向延伸。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一條鐵路,大清農民不種地了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

吳淞鐵路通車後,不僅上海本地人趨之若鶩,而且,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前來觀看這一先進的洋玩意兒。儘管這段僅僅15公里長的路程費用不菲,頭等艙來回要2元,差不多是一石米的市價,但「游火車」依然成為大清國一種「髦得合時」的休閑方式,至少一半的國內遊客選擇的是頭等艙和二等艙。大清國從來就不缺有錢人,尤其不缺有權而能夠弄到錢的人,儘管國家依然千瘡百孔,但這些先富起來的人們,努力與世界接軌,加入了休閑消費的國際化浪潮。大多數人從上海到吳淞,絕無公務或私事,只是「白相」而已。在歐美作為大眾交通工具的鐵路,以「奢侈品」的光輝形象進入中國,拉響了叫春的嘹亮汽笛。吳淞鐵路迅速盈利,達到了每英里每周盈利27英鎊的水平,與倫敦持平,這不僅證明了英國人在打仗和經商方面兩手都過硬,更證明了大清國市場的巨大購買力。

大清商人的算盤,一點也不遜色於英國人。吳淞鐵路開通後,從上海小東門到被稱為「火輪房」的火車站,一些華商迅速投資興建了「計程車」線路,並且令英國人不得不為中國特色的智慧而嘆服:這些馬車車廂完全仿照吳淞鐵路的火車車廂,而馬車夫們則穿著清一色的仿製的鐵路制服。更多的人從鐵路開通後的房地產增值中受益。當兩江總督沈葆楨考慮將鐵路收歸國有乃至拆除時,鐵路的既得利益者中,有145名有點頭臉的人士,聯名簽字請願,要求保留鐵路。而要求拆除鐵路的人士們,也組織了聯合簽名,進行針鋒相對的反擊。

利益面前,誰也不是保守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最牛的墳地不是皇陵,就連慈禧都不敢惹,修鐵路都要繞道
中國前大使:巴西鐵路還沒修呢,就規定了將來的票價,那不胡扯?
這座墳地真是牛,修鐵路都要繞著走,光緒不敢惹它,慈禧敬它三分
誰家墳地這麼牛?慈禧敬三分,光緒不敢惹,修鐵路還得繞著走!
誰家墳墓比它還牛?修鐵路得繞著它,光緒不敢惹,連慈禧都不敢碰
牛叉!這家祖墳光緒不敢惹,連慈禧都不敢碰,鐵路還得繞道,為何
誰家祖墳這麼拽,慈禧不敢惹,光緒不能碰,修鐵路還要繞道走!
這家祖墳真牛:借給慈禧一個膽子都不敢惹,光緒那更就不敢碰,修鐵路都繞道走
清朝修鐵路因這塊墓而繞行,連慈禧也不敢碰,是誰有那麼大分量?
誰家祖墳能比它牛?鐵路得繞道走,光緒不敢惹,連慈禧都不敢碰
這座墳地太牛了,光緒不敢惹慈禧要敬它三分,連修鐵路都要繞著走
這樣一座連皇帝都不會去碰,國家建設鐵路也繞道的墳還是被盜了。
因為這條鐵路,肯亞的發展提速了是被不止,旁邊的國家羨慕不已
這不是任何熱點新聞,卻是你必須看到的坦贊鐵路!
這座墳,因為康熙的四個字,慈禧不敢碰,就連修鐵路都要繞道
誰家墓地這麼牛?慈禧光緒不敢動,修鐵路都得繞著走
佔地千畝祖墳,慈溪聽聞不敢動,只因地位太牛修鐵路都要改道
中國最牛祖墳:裡面埋著一物,慈禧和光緒不敢碰,連鐵路都繞著走
這塊墓地不簡單,不但慈禧敬三分,修京山鐵路光緒還傳旨繞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