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其實哪有什麼成功的電影,


那不過是他們一段跌宕的音樂人生。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點擊播放 GIF/1125K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影片之一,不僅有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還有阿爾卑斯山美麗的風景,這樣的電影怎麼會不受人喜愛呢?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故事要從退役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說起。


奧匈帝國解散前,他是奧匈帝國潛艇部隊司令,也是奧匈帝國的王牌艇長。他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他妻子 Agathe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她的祖父就是水雷的發明者。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真實的上校馮·特拉普本人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


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真實的馮·特拉普上校和前妻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


1938年,善良虔誠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被派到上校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沒想到,活潑開朗的她頗受孩子們的愛戴。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


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


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


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


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佔據了他們的房子。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逃亡到美國的一家人(穿軍裝的男孩,二戰時他們加入了美國陸軍在義大利與納粹作戰)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


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


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麼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


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齣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


『音樂之聲』是戲裡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


『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


『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


『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


『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


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讚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


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


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此後音樂劇有數不清的改編版本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總裁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豔后》(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不知道福克斯公司還能否生存。)


電影片段 《雪絨花》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音樂之聲能被改編得這麼成功,多虧了瑪利亞是個傻白甜?



·


編輯_ 梨科夫斯基|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新媒體旗下分類媒體「靠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靠譜 的精彩文章:

大自然的24小時,遠比你以為的更精彩
喝到這一口,才算是春天啊
比莫奈更應受崇拜的印象派大師,現代繪畫之父的上帝爸爸
站在我們與理想世界之間的,是她畫中的那些小人兒
孩子學樂器糾結一萬遍,都不如一節鋼琴解剖課

TAG:外灘靠譜 |

您可能感興趣

周杰倫這是要逆天!音樂改編成動漫,居然好看得一塌糊塗!
什麼音樂節都去的音樂人,是不是瞎了?
好的音樂,就是可以讓你跑得更有趣
他是好好先生,音樂成了他一雙最明亮的眼睛!
這位沒有雙腿的變性人,用音樂成就夢想,粉絲無數,成為勵志偶像
不想成為音樂家的汪,不是一隻好狗!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個錯誤,於是就有了法國音樂節
這台肯德基手機,它的音樂功能真是是亮點啊
錯過了科切拉的狂歡,不要忘了你還有這些音樂節可以去!
音樂節變成奇葩行為聚集地,還能不能好好聽歌啦?!
學音樂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到達其他心靈
經典音樂 |做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失戀了?
當音樂刺激耳朵,胃如何滿足?這可能是中國最好吃的音樂節
聽了這麼久的音樂,下了這麼多的視頻,但這些格式你都了解嗎?
音樂選的好,肥肉走得早!你要的跑步音樂都在這!
音樂,演技,藝能,還有什麼是這個釜山姑娘做不到的?
印第安,你失去了那麼多,還給世界的是這樣的音樂!
印第安,你失去了那麼多,還給世界的是這樣的音樂!
為什麼打哈欠時會覺得音樂變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