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仲景學術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仲景學術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仲景學術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小編導讀

有學者認為,醫聖張仲景的學術是源於《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與《黃帝內經》並無瓜葛。針對這一說法,不少學者並不認同,認為仲景學術與《內經》淵源深厚。今且分享王昆文老中醫對仲景學術與《內經》關係的看法~


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處處體現了對《內經》理論的具體運用,可以說,《內經》是仲景學術的理論淵源,仲景學術則是對《內經》理論的成功實踐和發展。下面,我試就仲景學術與《內經》的關係做一淺探。


一、論病以陰陽為綱


陰陽為萬物之綱紀,這是《內經》中最重要的學術思想。仲景著作中明確反映出以陰陽為綱的學術觀點。

首先,在仲景的著作中,從疾病的分類,到病因、病位、病機、脈象及治療方法和疾病的預後轉歸等,無不以此為綱。如《傷寒論》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從《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篇中所謂的「陽病十八」和「陰病十八」來看,其前者所指為「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多屬外感「賊風虛邪」之疾;而後者所指為「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則多屬「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陰陽喜怒」所引起。這與《內經》關於疾病的陰陽分類原則大體一致。再如《傷寒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此處所謂的「陰」「陽」,既是指脈象(浮取與重按),復言病機(營弱衛強)。又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關於「審其陰陽,以別柔剛」之訓,仲景將痙病分為柔痙與剛痙。仲景還將《內經》中「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精神貫穿於脈診中。如《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篇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婦人雜病篇亦指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


從治法和方葯上看,桂枝湯調和營衛,黃連湯治上熱下寒證,半夏瀉心湯等治脾胃不和、寒熱錯雜致痞,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烏梅丸治寒熱錯雜之久利,附子瀉心湯治熱痞而兼陽虛等,皆屬於調和陰陽的著名方劑。在同一方劑中,仲景又常常攻補兼施、溫清並用,如溫經湯、鱉甲煎丸、大黃甘遂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這些都是仲景對《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法則的具體運用。


對於疾病的預後和轉歸,仲景亦十分重視陰陽是否自和的問題。如仲景曰:「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亦曰:「傷寒六七日不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其次,從《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的建立與《內經》中論述六經(六氣)的諸多內容來看,二者也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而《傷寒論》實際上講的就是六氣的病變,以及如何辨證施治的問題。其六經之名完全取自《內經》,也是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而得名的。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所以,仲景的六經辨證,講的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病變,而六氣皆本於陰陽一氣之所化,故六經病變皆以陰陽為辨證總綱。仲景六經辨證體系的建立,是對《內經》五運六氣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二、正邪相搏的病因觀


《內經》認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取決於人體正氣與邪氣相爭的結果,並十分重視和強調維護正氣以抗禦外邪的重要性。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而在仲景的著作中,亦充分表現出正邪相搏的病因觀。《傷寒論》的治法中始終貫穿著「扶陽氣」「存陰液」的基本精神,從而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傷寒論》云:「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紛爭,往來寒熱。」《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云:「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此外,仲景治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虛實互求。如其治風寒兼陽虛漏汗證用桂枝加附子湯即是,而其治「五勞虛極羸瘦」之虛勞證卻以大黃?蟲丸主之。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扶正祛邪的治療觀,也正是《內經》「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一觀點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三、治病求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治病必求於本」之明訓,仲景則將此原則貫徹於自己的醫學實踐中。「本」,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陰陽,二是病機,三是指先病者。關於「本」是陰陽,已在前面做了闡述。至於作為病機而言,是仲景始終緊緊抓住不放的。雖然在其著作中直接講明病機的條文不算多,但從其對各種病候的敘述及所列的治療方葯中,我們不難窺見仲景對每一證候的病機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如《傷寒論》云:「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患者有「經水適斷」的癥狀,表明其病已在血分,邪熱與瘀血相搏,但仲景仍主用柴胡者,因其病程不長,血與熱結尚為短暫,故可用柴胡拔去熱邪(《本經》謂柴胡「主心腹,去寒熱邪氣」),而血結自散。此亦是求本之治。

《金匱》云:「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所謂脈沉,當責有水,故本方以澤漆為君,使水氣還歸於腎,不是治咳,咳無不止。由此可見仲景治療咳嗽,並不局限於止咳化痰平喘,而是求其所以咳者而治之。


再如仲景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之己椒藶黃丸一方中的方後注指出「渴者加芒硝半兩」。芒硝豈能治渴?究其病因,乃津液與痼癖結,遂不得上潮為渴,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同樣,《傷寒論》中柴胡加芒硝湯治少陽病兼下利證,亦是仲景用藥的高明之處。按理說,芒硝安能止利?但小柴胡湯偏加之以止利,蓋積聚結於中,水液流於旁為下利,去其積聚,正所以止其下利。此非求本之治歟?


《素問·標本病傳論》雲「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仲景深得其旨,如在《傷寒論》中云:「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病機與治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出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在仲景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許多疾病病機的認識與《內經》是一致的。如《內經》雲「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仲景則有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等與之相對應。《內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仲景則有黃連湯、大黃甘草湯等與之相對應。《內經》雲「諸痙項強,皆屬於濕」,仲景則將「痙」與「濕暍」 合在一篇中論述。《內經》雲「勞者溫之」「寒者熱之」,仲景則用當歸生薑羊肉湯與之相對應。《內經》雲「風者,百病之始也」,仲景則將桂枝湯列於《傷寒論》之篇首,治太陽病中風證,為群方之冠。《內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仲景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中著重講了以肺病為主因的咳嗽,又在「痰飲咳嗽病脈證」篇中講了由於脾腎功能失調所生的痰飲亦可致咳的問題。《內經》雲「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仲景則在《金匱》的首篇即開宗明義地提出了肝病可傳脾、當先實脾的治未病思想。


總之,《內經》的陰陽理論、五運六氣學說、天人一體觀、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診斷治療法則等,無不深深地影響著仲景的臨床實踐及其論著。可以說,沒有《內經》,也就沒有《傷寒雜病論》。而後者在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以及辨證論治與理法方葯融為一體方面,又大大地向前發展了一步。有人曾說,《傷寒論》就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素問注釋匯粹》、五版《黃帝內經》講義皆持此說)。我認為,這種說法把《傷寒論》的基礎縮小了一些。


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即明言「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他正是遵循《內經》等經旨古訓來指導自己的醫學實踐並著書立說的,其著作與《內經》互為表裡,共同匯成了中醫學一股萬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絕地流淌。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坐堂醫筆記:王昆文老中醫從醫感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昆文著;劉世峰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震驚世界:黃帝玩直播?這麼浪的事必須圍觀~
誤食了相剋的食物怎麼辦?這些解救法要知道
痤瘡糾纏不舍,這個方法可恢復容顏!
研讀《傷寒論》,學會逆向思維與病脈證治很重要!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