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一場充滿偶然性而被過度包裝的戰役」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進軍福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發起金門戰役,欲肅清盤踞在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由於誤判敵情及後援不繼等原因,這場登陸戰以解放軍失利告終。戰情傳回台灣後,被屢戰屢敗的國民黨當局視作挽回士氣的「救命稻草」大肆宣傳,在島內媒體的添油加醋下,成就了所謂「金門大捷」的神話。時隔60年後,台灣《全球防衛雜誌》8月號以《金門保衛戰六十年後的真相》為題,用相對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金門之戰的本來面貌,並對國民黨當局罔顧事實的宣傳手法進行了反思。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大捷」一說乃人為炮製


文章開篇指出,如果不認真檢討真相,便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正確體悟,也就不能發揮寫史給後人的殷鑒作用。遺憾的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國民黨軍在內戰中為數不多的「戰績」,都成為軍方自吹自擂和媒體歌功頌德的對象;至今仍在廣泛流傳的「金門大捷」,便是一個亟待去除過度包裝的典型例子。


對於金門戰役的勝負,海峽兩岸的結論基本一致;不過正如文章所強調的那樣,對於國民黨一方而言,這場規模不大的戰鬥究竟能否配得上「大捷」的稱號,倒是很有討論的必要。事實上,金門戰役是黃埔系國民黨軍建軍80多年來,惟一對中共軍隊成功實施的殲滅戰,對於向來敗多勝少的「國軍」而言,似乎也有些值得炫耀的理由。

但文章也指出,儘管國民黨軍政當局口頭以「大捷」稱之,但他們心知在金門的勝利只有「心戰效果」。如果以嚴謹的統計數字評價,則光在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一方就付出了數十萬人和大量物資的代價。而中共方面,今日卻少有人以「淮海大捷」為之宣傳,最多稱其為「偉大的戰略決戰」而已。


反觀金門戰役,即便按照國民黨方面提供的數據,解放軍在戰鬥中的人員損失(犧牲、被俘)不過1.1萬人,損失武器不到3000支。文章稱,如此微薄的戰果,若稱其為「大捷」,未免太過離譜。就連稍微嚴謹一些的台「國防部」史編局都沒敢採信類似說法,大概是覺得這種極端偏離史實的宣傳性稱謂實在太「業餘」。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國民黨軍搞「人海戰術」

金門戰役發起時,正值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而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則挾攜席捲東南沿海之威,計劃於10月25日凌晨將兩批共約2萬人的部隊跨海送上金門島,一舉殲滅國民黨守軍。然而,據該文分析,因缺乏兩棲作戰經驗,解放軍在戰役進程中的最大失誤,在於未能把握好當天的退潮時間致使渡船擱淺,加之國民黨軍派飛機轟炸錨地,解放軍後續部隊無法及時參戰,首批登陸的3個團(近9000人)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相比之下,當時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在部隊數量上明顯佔上風。根據文章的計算,僅駐防於金門島東北、西北部的第45師和第201師,就有9500人之眾,再加上作為預備隊的第118師及一個坦克營,總兵力已接近2萬。不僅如此,戰鬥打響後,遲到的國民黨軍第12兵團還由海路不斷上島增援,台灣飛來的運輸機也不斷空運油料及彈藥;由此可見,在整個金門戰役期間,國民黨軍始終佔有兵力及後勤的優勢。


文章進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來被國民黨「官修」戰史貶低的「人海戰術」外,國民黨軍的技術兵器,在金門戰役中也發揮了較大作用。特別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營的22輛坦克(每輛最多攜帶炮彈123發,機槍彈萬餘發)與空中的B-24轟炸機、P-51戰鬥機乃至海上的軍艦,陸海空聯合火力之猛烈實屬罕見。因此,後世某些人出於政治需要,竟不顧事實而以「以寡敵眾」為國民黨軍粉飾戰功的做法,頗有「得了勝利還吃人豆腐」之嫌。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解放軍本有機會獲勝


金門「大捷」被國民黨政工系統加工後,逐漸被套上了「統帥神機妙算」、「各軍團結一心」的光環,很多被反覆灌輸這一套的國民黨軍老兵至今對此深信不疑。


文章就此指出,根據國民黨軍內部的看法,金門之戰其實是一場「偶然性大於必然性」的戰鬥,正是一連串意外的集合,才僥倖成就了國民黨軍的「戰功」。就連時任「國軍」第22兵團司令的李良榮在進行總結時,也更多地偏重分析解放軍戰術失誤、守島部隊兵力和裝備質量佔優等客觀因素,諸如「……神勇無敵」之類的渲染性辭藻則未見記載。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事實上,按照文章的分析,如果解放軍能在25日天亮前確保全部兵力上島,且渡船到次日尚有部分能夠使用的話,守軍的防禦體系勢必被穿插擊破,島上兩大指揮樞紐(太武山及金門縣城)的控制權也將易手,島上守軍的士氣勢必大減。此外,國民黨軍雖然擁有裝甲部隊,但第一天的戰鬥結束後,其彈藥及油料已接近告罄;若非後方緊急空運補給物資,這些戰車勢必陷入無法開動也無炮可打的局面。


不難看出,若非登陸的解放軍後援不繼,守島的國民黨軍極有可能在26日前就身陷困境;其裝甲部隊由於缺乏夜戰能力,亦無法主動支援步兵而只能固守據點,待解放軍後續部隊抵達,最好的結局也只能是丟棄裝備、撤回台灣。


文章最後總結說,在金門戰役過去一甲子後,隨著兩岸關係日趨緩和,相關歷史研究理應摒棄政治偏見而回歸真實。然縱觀今日島內,卻依然可見諸多「野史演義」般的非專業說法,這種現象應當令台灣學界對自身的軍事史研究予以反省。



一場被過度包裝的戰爭:時隔60年以後,台灣反思金門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下五千年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99年中國大使館被炸之後,柯林頓的一段秘密講話被曝光!
專家講解:美國私自把琉璃球送日本暴露了它的虛偽
比男人還血性的姑娘,率領眾人抗清,兵敗被當眾處以裸衣酷刑
一件事足以告訴你明朝被稱為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歷史和地理結合!《中國歷史地圖》手繪版,帶你穿越上下五千年!

TAG:上下五千年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1962年印度打了一場戰爭,為何一個月就戰敗了
戰爭初期就過時的45毫米反坦克炮,中國戰場很稀缺
世界歷史上歷時最短的戰爭,45分鐘就結束了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展開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偽鈔戰
中印反擊戰:32天的戰爭讓印度做了50年難以忘記的噩夢!
15年時間內,無恥的印度究竟都做了什麼,以至於戰爭的爆發
戰爭中的時裝幻想,40年代的街頭風尚
1991年海灣戰爭黑鏡頭,這場戰爭頗有「屠殺」的意味
1950年,本可以解放台灣,只是因為爆發了另一場戰爭!
二戰,日本四大戰爭狂人最後下場,一個不如一個
1991年海灣戰爭,到底是戰爭還是屠殺?
記憶中的那場血戰:20年前的車臣戰爭,鐵與血的較量
這是全世界最後一場為理想而戰的戰爭,日本去了1個人,中國呢?
1979年中越戰爭秘聞:戰爭的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南京淪陷後的樣子,太過分!
中印戰爭印度退伍軍官回憶:30天的戰爭,55年的噩夢
戰爭過後的屠殺,在兩三聲槍響過後,地上躺下了54具屍體
一名19歲的少女,結束了世界上時間最長的戰爭,最後卻慘死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一句口號,戳到了中國的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