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鍾紹京《靈飛經》墨跡(疑偽)影印本


《靈飛經》是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傳為唐代鍾紹京所書。


《靈飛經》傳世刻本不少,其中以《渤海藏真本》《滋蕙堂本》為最精。此卷為鑒華先生所藏《滋蕙堂本》,全篇一筆不苟,風姿俊逸,神采飛揚。其字,在用筆上,露鋒順入居多,流暢中求穩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在結體上,造型優美,結構精巧,於飄逸中見穩妥,於典雅中見遒勁,的確是優秀的小楷範本。


鍾紹京(659-746),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鍾」。江西地方志列「十大鄉賢」之一,其歷史名望非同小可。


史載,唐睿宗時封鍾紹京為「中書令」。中書令,乃古代執掌宣詔令的大官重臣,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曾任中書令,故在唐代不輕易授予其他人。按照《辭海》詞條的解釋:「至唐代,非有特殊資望者不授此官,任宰相者多僅授以中書(或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照唐朝早期官制,中書令即為後世統稱的「宰相」。舊傳粵北張九齡為江南第一宰相,實為誤傳。張九齡出任宰相比鍾紹京晚了整整24年,準確說,長江以南在全國性政權中,出任第一宰相官職者,非紹京莫屬。這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和歷史定論。


紹京從政之前,就是一位有名氣的書法家。他的卓越才華源自少時勤奮好學,刻苦磨練。至今在長岡上社村東翕夜讀岩這一現景名勝還留下他飽覽詩書,勤奮習字的許多軼聞趣話。他曾與世祖鍾繇在書法一絕上「並駕齊名」,被世人恭維「書家雙絕」。史書故稱鍾繇為「大鐘」,紹京為「小鍾」,由此可見,紹京的書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


紹京幼時家貧,出身卑微,全仗自己的才能進入京都長安府事職。初任朝廷司農錄事,雖官職卑微,然書法藝術卓爾超群。由於兵部尚書裴行儉這位「伯樂」的保薦,他才有機會被擢升入皇權核心機要重地「直鳳閣」任職。《新唐書》載:「鍾紹京,虔州贛人。初為司農錄事,以善書法而入『直鳳閣』。此後時署諸宮殿、明堂及銘九鼎,皆其筆也。」足見他當時成了皇宮中的大筆師,宮殿中的門榜、牌匾、楹聯等,儘是他的墨寶手跡。


唐中宗景龍年間,他被擢升為「宮苑總監」,「庶理宮廷事務」,成了大管家。由一個無名小輩一躍龍門成為「從三品」的達官顯貴,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當武則天的武周政權被顛覆後,韋皇后與武后侄兒武三思勾搭成奸,沆瀣一氣,發起了「韋氏之亂」,一舉篡奪了朝政。皇太子李重俊對韋氏的胡作非為看不慣,心懷不滿,遂與左羽林軍李多祚密商要誅殺武三思。不料,韋氏詭譎狡詐,先下毒後,不僅殺了李重俊,還將唐中宗用藥毒死。爾後,韋氏扶持傀儡少帝登基,搶班奪權,一舉得逞,從中央到地方政權排除異已,安插親信,鬧得滿朝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惶惶不安。幸睿宗李旦之三子李隆基察覺,早有戒備而免遭不測。


臨淄王李隆基在劉幽求、鍾紹京的幫助和支持下,在晚間進入鍾紹京管轄的宮苑內,鍾紹京率領戶奴丁夫二百人,帶著武器,配合李隆基的士兵攻入太極殿,殺掉韋後,並逮捕韋後餘黨,由臨淄王的父親李旦即位,就是唐睿宗。睿宗死後,臨淄王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勵精圖治,改革武則天朝以來弊端,開元期間,經濟文化發展到高峰。史稱「開元之治」。歷史上對這次宮廷政變持肯定態度。


鍾紹京一夜之間成了唐朝功臣,「夜拜紹京中書侍郎,參知機務。明日進中書令,越國公,實封二百戶,賚賜與幽求等。」但是鍾紹京的官宦生涯卻走上了艱難的道路,成為宮廷內部權力爭奪的犧牲品。先是睿宗聽薛稷之言,轉為戶部尚書,出為蜀州刺史,逐出京都。唐玄宗時姚崇奏言,左遷綿州刺史,坐事累貶琰州尉,盡削其階爵及實封,不久又遷溫州別駕。直到開元十五年才再度入朝,受過鍾紹京恩惠的唐玄宗看他年邁,心中感到愧疚,授太子右諭德,後轉少詹事,在京城度過他的晚年,年逾八十。後歸葬於家鄉虔州興國。


鍾紹京工書亦善畫,師從薛稷。其書畫皆遒婉有法,《舊唐書》本傳稱:「則天時明堂門額、九鼎之銘,及諸宮殿門榜,皆紹京所題。」小楷《靈飛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延伸閱讀


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麼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並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書法的優劣,幾乎與文章的優劣並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範本。於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隨著出現了種種翻刻本。《磁蕙堂帖》翻刻的筆畫光滑,又偽加趙孟煩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


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雲樓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雲》可能比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這四十三行在清代後期歸了常熟翁氏,從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廬叢稿》所記中,得知在翁家已歷三代。文恭的玄孫萬戈先生,前幾年來北京,歡然互敘世代交誼處,我第一詢問的即是這四十三行,萬戈兄慨然以攝影本見贈,還親自抄錄了陳氏累代的題語和文恭的若干條跋記。廬山真面入目以後,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海》、《望雲》都一樣走了樣.尤其墨彩飛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這次萬戈先生把它交給《藝苑掇英》,發表,使這四十三行《靈飛》,真面目與世相見,實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我所說的重大意義,不僅只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得見著名的唐人真跡這一方面,更有意義的是翁萬戈先生除拿出《靈飛》外,還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歷年收集的,一同印出與海內外同好共賞,豈不堪稱一件無私的盛舉:


從《靈飛》的書法論,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風格,舒展中有團聚的結體,平易中有變化的用筆,都已把唐人書法的特色表達無餘。此外對學書者有更重要的啟示兩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難把墨跡中最重要的活氣顯示出來,這可譬如看樂譜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記得再細的,把主旋律外的各個裝飾音都寫上去的,也不如聽一次演奏。這不但《靈飛》墨跡與刻本有別,一切石刻都與原寫墨跡有別。看了《靈飛》墨跡,可以一豁然心胸。這項啟示的價值,又豈止在欣賞《靈飛》一帖為然?它有助於學書者臨習一切石刻時,懂得石刻與墨跡的關係是怎樣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錐所寫的完全效果。


二是自從《靈飛》刻石行世後,對於清初許多書家,都起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奮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靈飛》的勢力相對的有所減弱,但在科舉廢止之前,考卷的領域中,這種影響還沒有全被北碑所取代。這裡要附加校正說明的:清代館閣卷折吸取《靈飛》刻本的一個側面,並不減弱《靈飛》在書法真諦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跡出現更可一洗把《靈飛》與館閣卷折齊觀的誤解。


清代中期陸續有少量的唐人寫經墨跡出現,書家對這種墨跡的重視,也逐漸加強。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經,屢次談到印證其筆法。成親王、吳榮光也屢次題跋讚賞一個分了許多段的《善見律》卷。這些寫經墨跡,也曾被摹刻在幾種叢帖中。但它們的聲威,都不及靈飛的顯赫。原因何在,當然《渤海》傳播的既久且廣是一個因素,而仔細對校那幾種寫經,它們的風采變化,確有遜於《靈飛》處。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遺的寫本來與《靈飛》比較,《靈飛》仍然可以敢當那一比,而不輕易出現遜色。那麼這四十三行經得起多方比較的傑出藝術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無名英雄的書手,感覺自豪:


世間事物沒有十分完美無缺的,看這四十三行,總不免有不見全文的遺憾。但從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無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還有無文字,中問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較少被人注意的。如從「償鼎一臠」的精神來看這四十三行,字字真實不虛,沒有一絲刀痕石泐,實遠勝於刻拓而出的千行萬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這四十三行的最後十二行,拿它與《渤海》全本合觀,才是賞鑒中的一件快事。


至於什麼鍾紹京書等等臆測之論,實是自古鑒賞家的一項通病,無款的書畫,常要給它派一個作者,有的在卷外題籤或在卷後跋中指定,這還不傷原跡;有的即在卷內添加偽款,破壞文物,莫此為甚。《靈飛》從元人袁桷指為鍾紹京後,明、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啟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愛好者之家 的精彩文章:

毛筆字隸書的特點與寫法
「當代草聖」林散之談書法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元代趙孟頫行書《文賦》及釋文

TAG:書法愛好者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戰狼2》被質疑偽3D!坑民眾13億!吳京:我的電影就是值這個價!
珠寶共享被質疑偽共享:押金高、真偽等問題難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