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話豐子愷:畫緣、酒癮與童心

漫話豐子愷:畫緣、酒癮與童心

1924年,豐子愷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在朱自清、俞平伯主編的《我們的七月》上發表,《文學周報》主編鄭振鐸看到後大加讚賞,說:「我的情思被他帶到一個詩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美感。」此後,《文學周報》開始連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稱豐子愷的畫為「漫畫」,豐子愷因此被目為中國「漫畫的鼻祖」。


和豐子愷畫作一道流傳下來的,是他高潔脫俗的人品和幽默洒脫的個性。


「緣」來是畫

1937年,日寇侵入中國。為了不做亡國奴,豐子愷帶領一家老少十七口,從浙江流亡至大後方,一路上驚險萬狀,困苦不堪,但他的執著似乎感動了上蒼,數次山窮水盡,總能峰迴路轉。


逃難最需要的是錢。可豐子愷大手大腳慣了,臨行前一摸口袋,竟然囊空如洗。這時,孩子們紛紛舉起紅包,說:「我有。」原來,每年每個孩子過生日,豐子愷都會給孩子一個紅紙包,上寫「長命康樂」四個字,裡面的錢則等同孩子的歲數。現在孩子們拆了紅包,把錢交給父親做旅費。豐子愷得了這筆錢,既喜歡又心酸。後來他在文章中寫道:「我真糊塗,家累如此,時局如彼,余不趁早領出些存款以備萬一,直待倉皇出走時才計議及此。幸有這筆意外之款,維持了逃難初步,僥倖之至!平生有輕財之習,這種僥倖勢將長養我這習性,永不肯改了。」


在蘭溪,豐子愷巧遇昔日同學曹聚仁。曹聚仁一身戎裝,任戰地記者。當時豐子愷不想暴露真實身份,曹聚仁則勸他,要想順利抵達後方,必須把「豐子愷」三個字打出去,而且立即為他印製了一個名片。這一改變,收效明顯。當時豐子愷在杭州銀行有200元存款,派人去領遭拒。現在憑著「豐子愷」三個字,在蘭溪居然把錢取了出來。後來,也常常是憑「豐子愷」的大名,這支十七人的逃難隊伍才屢屢化險為夷。


曹聚仁勸豐子愷打消流亡的念頭,因為單身軍人出行尚不易,何況一家老幼十七人。豐子愷覺得老同學言之有理,決定留在浙江。

當晚,曹聚仁請豐子愷吃飯。可是餐桌上曹聚仁說的一番話卻讓豐子愷大倒胃口。席間,曹聚仁問豐子愷:「你的孩子有幾個喜歡藝術?」豐子愷答:「一個也沒有!」曹聚仁說:「很好!」豐子愷明白老同學的意思:戰爭時期,藝術無益,學它何用!但他不同意老同學的看法,心想,戰爭的硝煙總會散去,而在和平年代,藝術則是人民不可或缺的「補品和粥飯」。


曹聚仁接著又講了一個故事,說杭州某人帶家眷多人坐汽車過江,汽車停在江邊時,一個小孩誤踩油門,車子開入江中,全家慘遭滅頂之災。說完故事,曹聚仁還特彆強調一句:「這結局是很好的!」言外之意很明顯:生逢亂世,四處逃難,凶多吉少,全家沉入水底,倒乾淨利落。


曹聚仁的故事讓豐子愷大受刺激,他當即決定,不改主意,繼續前行。後來,對曹聚仁席間所說的那番話,豐子愷在文章中予以回擊:「這是何等淺薄的話,這是何等不仁的話!我聽了在心中不知所云。我們中國有著這樣的戰地記者,無怪第一期抗戰要失敗了。我吃了這頓『嗟來之食』,恨不得立刻吐出來還了他才好。」


豐子愷天生性子犟不服輸,曹聚仁這番話沒有嚇倒他,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你認為我一家老幼沒辦法逃到後方,我偏不信邪。


安全抵達廣西後,豐子愷在文章中說:「這位戰地記者以我為可憐的弱者,他估量我一家在大時代下一定會毀滅。在這緊張的時候,肯掏出腰包來請我全家吃一頓飯,在他也是老同學的好意。這樣一想,我非但並不介意,且又感謝他了。我幸而不怕麻煩,率領了老幼十幾人行了三四千里戎馬之地,居然安抵桂林。路上還嫌家族太少,又教吾妻新生一個。」

豐子愷和老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合作出版《護生畫集》,弘一法師寫字,豐子愷作畫。曹聚仁對《護生畫集》提出批評,他曾當面對豐子愷說:「你的《護生畫集》可以燒毀了。」豐子愷撰文反擊:「《護生畫集》之旨,是勸人愛惜生命,戒除殘殺,由此而長養仁愛,鼓吹和平。惜生是手段,養生是目的。故序文中說『護生』就是『護心』。頑童一腳踏死數百螞蟻,我勸他不要。並非愛惜螞蟻,或者想供養螞蟻,只恐這一點殘忍之心擴而充之,將來會變成侵略者,用飛機載了重磅炸彈去虐殺無辜的平民……說者大約以為我們現在抗戰,正要鼓勵殺敵;倘主張護生,就變成不抵抗,所以說該書可以燒毀。這全是不明白護生之旨及抗戰之意的緣故。我們不是侵略者,是『抗戰』,為人道而抗戰,為正義而抗戰,為和平而抗戰,我們是以殺止殺,以仁克暴。」


抵達漢口後,豐子愷全力以赴投入宣傳抗日救亡活動中。不久,武漢戰事吃緊,豐子愷一家又去了桂林。豐子愷就職於桂林師範學校。這段時間,他最小的孩子出生了。當時醫療條件糟糕,妻子生產時可吃了不少苦。嬰兒出生後受了一點輕傷,妻子則昏迷了兩天。豐子愷擔心妻子,連孩子的性別都忘了問,經護士提醒才知道是個男孩。


母子出院後,豐子愷一家遷入新居。所謂新居原來是牛棚改建的。豐子愷在日記里記下對幼兒的希望:「他吃牛奶,住牛棚,將來力大如牛,可以衝散敵陣,收復失地。至少能種田,救世間的餓人。即使其笨也如牛,並不要緊。中國之所以有今日,實因人太聰明,不肯用笨功的緣故!」豐子愷給幼兒取名為「新枚」。他特別寵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有時抱著孩子,飲酒吟詩,把「一曲新詞酒一杯」改為「一隻新枚酒一杯」。


後來豐子愷又離開桂林師範學院,去了廣西宜山(今宜州市)浙江大學任教。在這裡,豐子愷一家和當地居民飽受敵機轟炸之苦。憤懣之下,豐子愷想出個辦法,一大早就進深山,讀書畫畫,這樣一來,他就聽不到預示敵機來襲的警報聲了。


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連宜山都守不住了。豐子愷一家決定趕赴貴州都勻。這一回兵分兩路,豐子愷先讓幾個大孩子帶著輕便的行李擠車去都勻,剩下的老少和行李再想辦法搭車前往。幾個大孩子走了,剩下的幾個人卻根本買不到車票。困守在旅館中的豐子愷憂心如焚。旅館老闆久聞豐子愷大名,寬慰他說,一旦這裡失守,可躲到他位於深山裡的老家。豐子愷感謝對方的好意,又擔心沒有生活來源。老闆說,可以寫字畫畫換取一點糧食。見豐子愷有些心動,老闆立即提出要求,說自己父親今年七十大壽,想請豐子愷給父親寫副壽聯。豐子愷答應了,揮毫寫了一副八言壽聯。油光紙吸墨慢,老闆就將對聯抬到屋外曬。

稍縱即逝的轉機由此出現。恰好當地一位加油站站長路過,看到署名豐子愷的壽聯,大喜過望。原來他也是豐子愷的仰慕者,當即叩門拜見。交談中得知豐子愷一家困境,就告訴豐子愷,明天有一班車去都勻,車上幾個座位是留給他家人的,現在可讓給豐子愷一家。豐子愷聽了,先是驚喜,繼而狐疑。他和對方萍水相逢,實在摸不清對方的允諾是真是假,他在文章中寫道:「我好比暗中忽見燈光,驚喜之下,幾乎雀躍起來。但一剎那間,我又消沉、頹唐,以至於絕望。因為過去種種憂患傷害了我的神經,使它由過敏而變成衰弱。我對人事都懷疑。這江蘇人與我萍水相逢,他的話豈可盡信?」


這一回豐子愷多慮了。那位站長很講信用,第二天就帶司機來核實人數和行李。不過他也並非一無所圖,他向豐子愷提出要張畫。本來,為恩人畫幅畫,對豐子愷來說是手到擒來。但現在似乎是用畫交換幾個座位,豐子愷畫畫時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說:「為了一個情不可卻的請求,為了交換幾個座位,我不得不在疲勞憂傷之餘,在昏昏燈火之下,用惡劣的紙筆作畫。這在藝術上是一件最苦痛最不合理的事!但我當晚勉強執行了。」


巧遇加油站站長,讓豐子愷一家絕處逢生,安然抵達都勻。豐子愷將轉機的突然出現歸結於「緣」:「當時那副對聯倘不拿出去曬,趙君無由和我相見,我就無法得到這權利,我這逃難就得另換一種情狀。也許更好,但也許更壞。死在鐵蹄下,轉乎溝壑……都是可能的事。人真是可憐的動物!極細微的一個『緣』,例如曬對聯,可以左右你的命運,操縱你的生死。而這些『緣』,都是天造地設,全非人力所能把握的。」


「酒」經考驗

豐子愷喜歡喝酒,即使在流亡途中,杯中物也不可或缺。對豐子愷來說,晚酌是每日樂事,是白天筆耕的一種慰勞。但豐子愷只喝家鄉的黃酒,不喝白酒。一位朋友曾開玩笑地對他說:「你不吃白酒,而愛吃黃酒,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吃白酒是不出錢的,揩別人的油。你不用人間造孽錢,筆耕墨稼,自食其力,所以討厭『白酒』兩字。黃酒是你們故鄉的特產,你身竄異地,心念故鄉,所以愛吃黃酒,對不對?」


豐子愷說,朋友的話頗有詩意,但完全沒有猜中他的心思。他不喝白酒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白酒易醉,黃酒不易醉。另外,白酒性子烈,刺激性大,豐子愷喝了,痔瘡老毛病容易犯。


不過,如果痛快之極,需要一醉方休時,豐子愷也能豪飲白酒。在加油站站長幫助下,豐子愷順利趕到都勻的當晚,他對全家人說:「人世難逢開口笑,茅台需飲兩千杯。」結果飲茅台大醉。


鄭振鐸是豐子愷的命中貴人,沒有他的大力舉薦,豐子愷不會那麼快步入畫壇並廣為人知。一次鄭振鐸去杭州西湖玩,晚間去找豐子愷聊天。當時兩人已各自飲了一斤黃酒,但豐子愷還是拿出酒來待客,兩人在月下痛飲,下酒物也特別,是數學家蘇步青的一首詩:「草草杯盤共一歡,莫因柴米話辛酸。春風已綠門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酒逢知己千杯少,就這樣兩人又各自飲了一斤黃酒,鄭振鐸才起身告辭,晃著高大的身體,帶著一身酒香飄然而去。


解放前夕,國民黨貪污腐敗,物價騰飛,民不聊生。當時豐子愷在上海,為全家老少的柴米油鹽傷透了腦筋。恰好有位朋友邀他去台灣。豐子愷想去台灣看看,如果那裡生活環境不錯,他也有意在那裡定居。到台灣後,他發現這裡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好感頓生。但他最終並沒有留在台灣,因為台灣沒有黃酒,當地的各種酒他都喝不慣。因為喝不到家鄉酒,豐子愷決定離開台灣,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這卻是真事。


「文革」期間,豐子愷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住進「牛棚」接受改造。干臟活,吃粗糧,睡地鋪,這些豐子愷都能忍,就是晚上沒酒喝使他度日如年。不得已,他想出個辦法,讓家人送一瓶黃酒來,對看守人員謊稱是藥酒治病用。這樣一來,每晚臨睡前來一杯「藥酒」,豐子愷就樂不思「家」,安心改造了。


永葆童心

漫話豐子愷:畫緣、酒癮與童心



豐子愷喜歡孩子,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小時他教他們讀《古文觀止》,背《古詩十九首》,還指導孩子們學英語,用的課本是《培根論文集》。豐子愷特別欣賞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帶領孩子一讀再讀。周六,豐子愷召集孩子們開家庭學習會。為激發孩子學習興趣,還花五元錢購了一些果品糕點。學習會因此得名為「和諧會」,因為豐子愷家鄉話中,「五元」念作「和諧」。後來物價上漲,買果品需要十元,學習會改名為「慈賢會」,在家鄉話中,「十元」念作「慈賢」。學習會的主要任務是背古詩文。豐子愷的幾個孩子雖然專業不同,但每人肚子里都有上千首古詩詞,那是豐子愷為他們打下的童子功。


每年除夕,豐子愷讓孩子們準備好禮物,再抓鬮領取。如領到的禮物不滿意,可以與他人互換。一時間熱鬧非凡,其樂融融。豐子愷將那禮物命名為「除夜福物」。孩子大了後,豐子愷還領頭辦了一個家庭詩社,取名「鴒原詩社」(「鴒原」出自《詩經》,弟兄的意思),鼓勵孩子們動手作詩。為了讓孩子們能背誦《離騷》,豐子愷將長詩寫在摺扇上,希望孩子們夏天扇風時順便背誦。


豐子愷的許多畫作取材於自家孩子,他也為孩子寫過多首詩。他的一個女兒喜歡京劇,豐子愷為她賦詩一首:「最小偏戀勝謝娘,丹青歌舞學成雙。手描金碧和渲淡,心在西皮合二黃。刻意學成梅博士,投胎願作馬連良。藤床笑倚初開口,不是蘇三即四郎。」


一次爬黃山豐子愷詩興大發,把女兒的名字「豐一吟」寫入詩中:「結伴遊黃山,良展值暮春。美景層層出,眼界日日新。奇峰高萬丈,飛瀑瀉千尋。雲海腳下流,蒼松石上生。入山雖甚深,世事依然聞。息足聽廣播,都城傳好音。國際乒乓賽,中國得冠軍。飛船繞地球,勇哉加加林!客中逢雙喜,遊興忽然增。掀髯上天都,不讓豐一吟。」女兒看了抗議,豐子愷就將「豐一吟」改為「少年人」。


一次,女兒豐一吟教鄰居家的兩個孩子芳芳、萍萍唱李叔同先生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豐子愷在旁邊聽到說:「一吟,你教孩子唱『知交半零落』,不大好。」女兒答:「可這首歌真好聽啊。」於是豐子愷動手將這首詩作了修改:「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因為孩子們喜歡,後來他又專門為鄰居兩個孩子作了一首歌詞:「今朝夜裡好月亮,芳芳萍萍去白相。走到門口馬路上,碰著隔壁豐孃孃。正好有部微型車,停在陝西南路上。三個人連忙上車去,到外灘去看月亮。」據豐一吟說,這首歌用上海話唱,更順口。


豐子愷終其一生都能與孩子打成一片,是因為他有一顆不老的童心。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個法國導演拍下了1955年的北京,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畫
今天,我用一杯鮮榨果汁與你共享春天的美好
李鴻章覲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組圖:清朝慈禧太后的裝扮
林彪挖掘大數據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宋元書畫緣何令人追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