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之後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李自成軍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抵北京城下,並於當日開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看守廣寧門的太監打開城門放李自成軍入城,這些曾經發誓對皇帝無限忠誠的太監們此時卻相互高喊到:「不要死心眼,我們另有富貴可尋。」得知李自成軍圍城消息的崇禎帝命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提督京營,但此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李自成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農民軍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也只是於事無補。但王承恩卻並沒有像其他的太監一樣開城門投降,他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他要陪著崇禎皇帝和即將滅亡的大明王朝走完最後一程。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三月十八日夜,李自成軍兵臨內城,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外戚家中避難,之後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張皇后、袁貴妃自盡,又用劍刺死女兒昭仁公主,砍傷長女長平公主。崇禎帝所做的這一切,王承恩都 看到了眼裡,在他看來這也許就是王朝覆滅的前奏。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投降,李自成隨後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王承恩等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但被亂箭所阻而回,又奔齊化門、安定門,皆不得出。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得返回宮中,而此時所隨在他身邊的太監只剩下了王承恩一人。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三月十九日拂曉,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與王承恩一起登上皇宮旁的煤山,以發覆面後弔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王承恩在最後一次侍侯完皇帝後也弔死在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他終於完成了自己對這個王朝最後的承諾。三月二十一日,崇禎帝與王承恩的遺體被發現,李自成下令將其禮葬。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為其親書「「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又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王承恩後為康熙皇帝所稱頌,康熙帝在思陵附近賜地六十畝並為王承恩建祠以旌其忠誠。

最後的忠誠——與崇禎皇帝一同弔死在煤山上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墓

相比於那些開城投降,為了一已私利而背主投敵的朝廷重臣們,王承恩的殉葬要光輝可敬得多。在一個王朝即將覆亡、滿朝文武只思降敵之時,他的忠貞與剛烈更讓人肅然起敬。明朝宦官中一樣也有忠君愛國的義士,他比那些飽食終日、高官顯爵的降臣們要可貴可敬的多,他用自己的以身殉國完成了對王朝最後的忠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大揭秘——蘇聯領袖斯大林去世的前前後後
最後的洋帝師——終身未娶,到死都穿著頂戴花翎
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體重三百多斤,被農民軍做成福鹿宴
阿富汗戰爭舊照:死傷數萬的美軍士兵
緬共創始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舊照

TAG:歷史人物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如何成為中國司禮秉筆太監
最讓人敬服的史官:血淋淋劍鋒下,三人被殺,猶敢秉筆直書
詩心寫進蘭花里,秉筆披霞憐晚風
中國史官講究秉筆直書,那該怎麼看待史書里的「網文式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