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公元前99年五月,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從酒泉出塞,在天山一帶襲擊匈奴右賢王,並準備讓李陵為李廣利押運輜重。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精通騎馬射箭之術,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頗有其祖父李廣的風範,封他為騎都尉,命他帶領丹陽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以防備匈奴。

李陵聽到漢武帝讓他給李廣利當後勤補給官,極不情願,說:「我所率領屯戍邊塞的人,都是荊楚地區勇武之士和奇才劍客,論力量能夠手扼猛虎,論箭術堪稱百發百中,希望能讓我自己率領一隊人馬,前往蘭于山以南地區,用以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對抗貳師將軍的部隊。」

漢武帝說:「你不願作別人的部下嗎!這次我調動的軍隊太多,沒有馬匹分配給你。」李陵說:「我用不著馬匹,願以少敵眾,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單于的王庭。」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漢武帝讚賞李陵的豪情壯志,同意了他的請求,下詔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應李陵。不料路博德也羞於做李陵的後援部隊,上奏說:「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馬肥,不宜於此時與匈奴交戰,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

漢武帝很生氣,懷疑是李陵膽怯後悔,不想出征,而讓路博德上書,便下詔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襲擊匈奴,同時命李陵於九月自居延遮虜障出發,深入東浚稽山南面的龍勒水邊巡迴觀察匈奴動靜,如果不見敵蹤,便退回受降城休息。

於是,李陵率領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進,三十天後抵達浚稽山,被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包圍。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李陵屯兵兩山之間,用大車圍成營寨,親自率領士卒在營外列下戰陣,前排手持戟、盾,後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見漢軍人少,便直逼營前陣地。李陵率部迎擊,展開搏鬥,漢軍千弩齊發,匈奴兵紛紛應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漢軍追擊,殺死匈奴數千人。

匈奴單于大驚,徵調左、右兩翼軍八萬餘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戰且走,向南撤退,數日後,來到一個山谷之中。

漢軍接連作戰,士卒大多身帶箭傷,仍頑強苦戰,受傷三處的坐在車上,受傷兩處的駕車,受傷一處的手持武器堅持戰鬥,又斬殺匈奴三千餘人。李陵率部沿著龍城舊道向東南方撤退,四五日後,退到一大片沼澤蘆葦之中。匈奴在上風放火,企圖燒死漢軍,李陵則命部下放火燒光周圍的蘆葦以自救。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漢軍繼續南行,來到一座山下。單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兒子率領騎兵向漢軍進攻。漢軍在樹林之中步戰,又殺死匈奴數千人,並用連弩機射單于,單于下山逃避。此時漢軍處境越發兇險。匈奴騎兵多,一日交戰數十回合,漢軍又殺傷匈奴二千餘人。匈奴作戰不利,打算撤兵離去。

然而就在此時,李陵軍中有一個名叫管敢的軍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投降了匈奴,並說出漢軍實情:「李陵部隊並無後援,箭矢也即將用盡,只有將軍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韓延年所屬部隊各八百人在前面開路,以黃旗和白旗作為標誌。應當派精銳騎兵用弓箭射殺他們,漢軍立即就可擊破。」

單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騎兵一齊向漢軍發起進攻,同時令人大聲喊叫:「李陵、韓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斷漢軍的道路,猛攻李陵。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繼續向南退卻,尚未到達汗山,一天之內五十萬支箭已全部用盡,於是放棄輜重車輛,繼續前往。

此時李陵軍中士兵還有三千餘人,只能砍下車的輻條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職人員也手持短刀加入戰鬥行列。待他們退入狹谷之中,匈奴單于親自率兵截斷漢軍後路,指揮匈奴兵卒將山上巨石滾入谷中,漢軍多數死去,不能前進。

黃昏以後,李陵獨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營,止住左右隨從說:「不要跟著我,我要獨自一人生擒單于!」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李陵回到營中,嘆道:「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於此地了!」

之後,李陵命人將所有的旌旗盡行砍倒,與珍寶一起埋入地下,又嘆了口氣說:「如果再有數十支箭,我們就足以逃脫了。現在已沒有武器再戰,天亮以後,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還有人能夠僥倖逃脫回去報告天子。」命將士每人身帶二升乾糧,一片冰,約定到遮虜障會合。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半夜時,李陵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但戰鼓已破,敲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跨上戰馬,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數千名騎兵隨後追擊,韓延年戰死。李陵說道:「我已無面目報答皇帝陛下了!」

於是,李陵選擇向匈奴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圍,逃回邊塞的有四百餘人。李陵兵敗之處,距邊塞只有一百餘里。

以上李陵投降匈奴的整個過程,記載於《資治通鑒》之中,並非筆者捏造——司馬遷的《史記》也有記載,但不如《資治通鑒》詳細,而且忽略了兩個細節:

其一、李陵在被圍困於狹谷之中時,竟獨自一人走出大營,說是要獨自一人生擒單于,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又安然無恙地回到營中,嘆息說:「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於此地了!」其後,李陵又多次提到即將兵敗,意志變得極為消沉。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其二、李陵最後與將士們約定突圍,半夜時,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但戰鼓已破,敲不響。李陵與韓延年都跨上戰馬,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數千名騎兵隨後追擊,韓延年戰死。

這兩個細節都十分蹊蹺,李陵當時獨自一人走出大營,到底去幹了什麼?李陵半夜命人擊鼓叫醒將士們,為何偏偏這個時候戰鼓已破,敲不響?

李陵聲稱自己要獨自一人去擒拿單于肯定是假的,那麼他有沒有可能是獨自一人去會見單于,商談投降事宜呢?李陵之後的意志消沉,則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猜測。有人或許會說,李陵既然要投降匈奴,何必又回到軍營?

我的看法是,李陵之所以又回到軍營,很可能是想帶領餘下的將士一起投降,於是他才不斷地說諸如我們已然兵敗,即將死於此地之類的話,目的就在於試探其他將士是否有投降匈奴的意思。

這兩個細節說明,李陵投降匈奴恐怕早有預謀

但李陵試探的結果是,將士們無人響應。於是李陵準備自己一個投降,這就可以解析李陵半夜突圍時,為何戰鼓突然破了,敲不響的問題——因為李陵已經提前對戰鼓做了手腳,這樣就只有韓延年等十幾名壯士跟隨,匈奴無需付出多大代價就把韓延年等滅了。

除此之外,另一個細節我們也不應該忽略,當時成功突圍回到漢朝的將士有四百多人。普通將士都能成功突圍,李陵作為主將,又是半夜突圍,假如他有回到漢朝的決心,成功突圍的幾率應該要比其他將士高很多。

那麼李陵在有可能成功突圍回到漢朝的情況下,為何選擇了投降匈奴呢?這其實還得怪漢武帝。漢武帝一向對臣子要求極為苛刻,臣子們稍有差錯,輕則罷官,重則砍頭。李陵兵敗,損兵折將,回到漢朝,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極刑。

為了活命,李陵只有投降匈奴一條路可走。從這個意義上說,李陵投降匈奴,又是被漢武帝逼出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許多人夢寐以求爭當丞相,此人為何哭哭啼啼說不幹?
漢武帝因何對李廣利說:膽敢退入玉門關,就斬首
命苦的女人:嫁了爺爺又嫁孫子
明英宗臨死前為何留下遺詔廢止後宮妃子殉葬?
在中國歷史上,考上狀元需要經過多少場考試?

TAG:至簡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本可以成為衛青第二,他卻投降匈奴,結果慘死,臨死前大喊五個字
名將李陵為保節投降匈奴,卻因誤會而被「族誅」,究竟是誰的錯?
中行說背叛西漢投降匈奴,甚至給漢朝製造了細菌戰,是真是假!
盤點:漢朝那些年投降過匈奴的叛徒,看你都認識幾個
霍去病究竟有何能耐,能讓匈奴對其聞風喪膽,這句話道明一切
衛青打匈奴時,發明一種刑罰對付戰俘,一般人熬不過十秒
汉武帝本不需要卫青霍去病就能搞定匈奴,一切毁于一个「小连长」
匈奴後裔在這個小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他們卻死活不肯承認
漢武帝初次攻打匈奴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一收穫比戰勝更有意義
看破別說破,匈奴哪只雄鷹因評了曹操兩個字而喪命
蘇武並沒有那麼持節不屈,至少在七情六慾上妥協了,娶了匈奴女子
匈奴那麼厲害,漢武帝只殺了它十五萬人,為何從此一蹶不振!
如果李牧不死,秦國會那麼快統一六國嗎?看看匈奴一戰就知道了
一代戰神霍去病為何在打完匈奴後英年早逝,幕後原因可能是這些
一生的挣扎悲呛,汉朝李陵,是否真投降匈奴?家人已死,不愿归汉
傻傻分不清楚?!匈奴,突厥,蒙古,鮮卑,看完這些你就懂了
衛青一句話,讓漢武帝大喜,後被重用,只是匈奴兵被他嚇得不輕!
劉邦死後,匈奴提出一個過份要求,讓呂后又羞又怒
曾經天下無敵的匈奴人後裔現在在哪?此國有幾十萬,但死活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