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文天祥,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

在文天祥眾多眩目的頭銜之中,「抗元名臣」尤為人所矚目。

作為南宋的狀元丞相,他在元軍攻滅南宋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困局之中,在大廈將傾、狂瀾既倒的危難之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起兵勤王,轉戰各地。兵敗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又寧死不降,為大宋流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不僅如此,狀元出身的文天祥,還留下了《正氣歌》等詩歌名篇。特別是他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過零丁洋》中的那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到了今天,正如文天祥在詩中所希望的那樣,他的丹心,甚至包括他的人,都成功地「照汗青」。文天祥,成為了史上最著名的捨生取義楷模。

鮮為人知的是,文天祥這樣一個史上最著名的捨生取義楷模,竟然有兩個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文璧、文璋,投降了殺死他自己的敵人元朝;而且,文天祥生前不僅知道此事,而且居然還對親弟弟降敵持首肯的態度!

文楷模這是腫么啦?一心抗元的他,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圖)文天祥

文家仨兄弟,一直兄弟情深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公元1236年)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誕生於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田村。其後,他又有了三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三個弟弟分別叫文璧、文霆孫、文璋,其中文霆孫早卒。

青少年時代,文天祥、文璧、文璋仨兄弟一直在一起讀書,直到成人。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21歲的文天祥考中狀元。可也就是在這一年,文天祥的父親文儀病逝於臨安,他只好回籍守制。守制結束之後,兩個弟弟也先後中舉。

身為狀元的文天祥,仕途起步並不平坦。直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正月,他才接受秘書省正字的職務。同年五月,弟弟文璧也被任命為知新昌縣。為此文天祥專題贈詩《別弟赴新昌》:「天淵分理欲,內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文天祥這是在教弟弟做官,也是在教弟弟做人。

當元軍於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渡江而來時,40歲的文天祥正在知贛州的任上。他奉詔在贛州起兵勤王,為此他奏請以弟弟文璧為助手,從此開始了「打仗親兄弟」的並肩作戰。

這年五月,文家祖母在贛州去世。在兄長不能回家的情況下,文璧甘當孝子,陪同母親,護柩回到老家。不久,朝廷任命文璧出知廣東惠州。考慮到元軍繼續南侵的風險,文璧把母親、妹妹、文天祥妻兒全部接到惠州。在元軍兵鋒到達廣東之後,兄弟仨一直活躍在抗元前線,文家人也是飽受戰亂的顛沛之苦。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嶺坡被俘。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兩軍大戰於厓山海上,南宋就此滅亡。

從這一天起,一直在為宋朝並肩奮戰的文家兄弟,在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文天祥為何首肯親弟弟降敵?

在宋朝滅亡的時候,文家仨兄弟中,文天祥已經被俘,文璧、文璋兄弟則在惠州,面臨著生死抉擇。

其實只有三條路:殉國、逃亡、降敵。問題是,宋朝君死國滅,國土陸沈,殉國已無對象;逃亡也難,拖家帶口一大家子,女眷也多,很難做到不被元軍抓捕。要保證文氏家族的整體安全,現實的選擇,只有降敵。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秋,想明白了的文璧,和弟弟文璋一起,以惠州城降元。文璧、文璋兄弟倆降元之時,文天祥已被押解至元朝大都。

文璧、文璋降元之後,並不想當元朝的官,當年冬天他們就率領全體家屬離開廣東,回到了老家,打算就此閑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詔徵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覲。

文璧無奈,只好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來到大都。次年春天,他才被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文璧來到大都時,文天祥還在大都獄中,並且已經知道了弟弟們降敵的消息。為此,他寫下《聞季萬至》: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值得深思的是,文天祥此詩之中,並無明顯的指責之意。

文天祥、文璧兄弟倆,這次在大都同處一城,長達一年時間,中間雖未見面,但彼此卻曾寄物、通信。

此時此刻,對於兩個弟弟降敵,文天祥怎麼看?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元日,文天祥從獄中給文璧的兒子、自己的繼子《批付男升子》的信中,他有了一個明確的表態:

「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這兩句話,文天祥把自己首肯親弟弟降敵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了。

文天祥自己,深受宋朝國恩,又是宋朝狀元丞相這樣標杆式的抗元人物。若不為宋朝盡忠,則無以面對宋朝亡君,無以面對宋朝遺民,也無以面對自己的人生信條。

文璧、文璋則與文天祥不一樣。他們在宋朝的地位不同,影響不同。作為偏處一隅的地方官,在宋朝事實上已經滅亡的情況下,他們當然也可以選擇殉國。但亡宋既然已經復國無望,就算把文家全族的性命,都拼了,都殉了,又有何益?

面對現實,當然只有投降,以保全文家全族的性命,把文家的血脈,傳承下去。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兄盡忠,弟盡孝,有何不可?

歷朝歷代,文人們對於文家兄弟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選擇,褒貶不一。

褒兄貶弟,是主流看法。元初就有人賦詩諷刺文璧: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文天祥號文山,文璧號文溪,「溪山」指兄弟二人。詩中的「南枝」、「北枝」,也指兄弟二人,因為文天祥曾寫過「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至於一「暖」一「寒」,自然是說兄弟二人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結局了。

就連乾隆皇帝都站出來指責說:「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近代以來論及此事者,更是「叛徒」「漢奸」之聲不絕於耳。

但即使是在當時,就有肯定文璧的聲音。與文璧同時代的劉岳申,在給文璧寫的墓志銘中說:「皇元混一區宇,得忠臣孝子於一門,公與丞相兄弟二人而已」。友人趙彬也說:「文山公死其難,比之比干;文溪公全其宗,亦文氏之微子矣。……故文溪之舉,於事得宜,於道得忠,於心無愧。」

是的,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兄盡忠,弟盡孝,有何不可?

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圖)文天祥書法

事實上,文璧降元之後,於國於家,真的做到了無愧於心。

於國:他歷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廣西分司邕管等職,為改變戰後重建的經濟困難局面,救助南宋遺民,盡心儘力:「念廣民兵後瘡殘,凡可以救民於水火與衣冠於塗炭者,盡心焉」。

於家:他設法買迴文家祖屋,建立家廟,祭祀祖先;他為文天祥建祠紀念,千方百計找回了流落北方的文天祥妻子歐陽夫人,讓她終老家鄉;他多方收集、出版文天祥遺著;他代為經理棄官隱居的弟弟文璋的家事;他把母親的靈柩從廣東遷葬家鄉;他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孫一家接回老家,同時終身供養夫亡家破的二妹文淑孫。「家無宿舂,囊無留帛,親疏遠邇,畢用其情。四方來者,各得其所,願欲而去。」

只是他在做這一切時,還要背著「叛徒」「漢奸」的罵名。

死易生難。

文天祥的死,雖然當時痛苦,但是一了百了,相對容易,而且青史留名,成為楷模;文璧的生,則一生痛苦,既要身背罵名還要埋頭幹事,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

千百年之後,我理解了文璧,也更加理解了文天祥對於親弟弟降敵的首肯。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章雪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百年前的中國,竟然如此之美
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一位謀士,為何最後要反曹操?
精品 | 每個提筆忘字的瞬間,你都想要這份靜心良方
探究 | 千古一帝的不解之謎,秦始皇為何連一個「老婆」都沒有?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同為老鄉,只因看不起劉邦,他竟只靠一封信就投降敵國
此人是一國皇子,投降敵國還取了敵國的公主,最後又造敵國的反!
他是我軍虎膽英雄,「行軍萬里,智奪兩師」,一人迫降敵人一個師
這個讀書人投降敵軍,竟無人敢用!臨死前教導後代好好做人
此人兩度投降敵人,受萬人唾罵,沒有他,我們卻無法收復祖國寶島
他逼降敵軍三個營,官拜上將,卻買100多元的衣服都嫌貴
27名日本飛行員誤降敵國航母,迎面而來的只有高射炮,損失慘重
看看中國特種部隊是如何作戰的 傘降敵後方破壞敵基礎設施!
二戰中最軟弱的國家:戰力曾不弱於德國,卻不放一槍投降敵國
飛行員判斷失誤 駕駛戰機誤降敵國航母 反應過來時已經丟了命
淮海戰役劉伯承施心理戰:一封信降敵一師
飛行員判斷失誤 駕駛戰機誤降敵國航母上 等反應過來時已經喪命
甲午海戰丁汝昌下令炸沉殘存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
淞滬戰場這支部隊為阻擋日寇,全旅官兵壯烈捐軀無一人降敵
俄X-101巡航導彈高調亮相,美盤點武器庫急尋降敵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