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中看盆景與盆樹之別
中國盆景藝術,是一門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國粹藝術,是我國歷代詩人、畫家、造園藝術家們用心血和智慧澆灌培植而成的一支民族藝術奇葩,絕不可與純樹木盆栽人工造型混為一談。
清代是我國詩人、畫家、造園藝術家輩出的時代。同時又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國粹藝術--中國盆景藝術革舊維新,彪炳千古的時代。中國盆景藝術創作與中國「文人畫」同源,與詩文經絡相通,從清代的眾多著作中,我們不難看出前人對盆景與盆栽之別的詳盡論述。
清康熙帝時代出現了如石濤、朱耷、惲格、龔賢、查士標、高鳳翰、郎世寧、梅清、鄭燮、華岩等知名國畫家,計27人。在他們模山范水的高雅畫圖影響下,使一貫追求自然美的中國盆景與中國園林這一孿生姊妹藝術,更加致力於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意境」的創造。
僅就中國盆景藝術而言,退隱田園的某位高士於77歲高齡時,即康熙28年著成的《花境》一書中的「種盆取景法」里,描述當時江浙一帶的盆景藝術造詣時寫道:「近日吳下出一種,仿雲林山樹畫意,用長大白石盆,或紫砂宜興盆,將最小的柏檜或楓榆,六月雪或虎刺、黃楊、梅樁等,擇取十餘株,細觀具體態,參差高下,依山造石而栽之。或用山白石,或用廣東英石,隨意疊成山林佳景。置樹盆於高軒書室之前,誠雅人清供也」。
而另一清代浙西派詩人龔翔麟,在其《小重山》詞中對當時中國盆景是這樣寫的:「三尺宣州白狹盆,吳人偏不把,種蘭蓀,釵松拳石疊成村,茶煙里,渾是冷雲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護柴門,秋霖長為洗苔痕,丹青叟,見也定消魂」。可見當時中國盆景藝術造詣之深。
我國現代所宣揚和推崇的盆栽樹木造型,無論是單幹、雙干,無論將其剪、扎、攀、捆、雕、刻成什麼形象,在我國清代皆稱為「盆樹」。清乾隆28年出生的江蘇蘇州才子沈復,在其所著的《浮生六記》卷二「閑情記趣」里就這樣寫道:「及長,愛花成癖,喜剪盆樹… …若新栽樹木,不妨歪斜取勢,聽其葉側,一年後枝葉自能向上。若樹樹直栽,即難取勢矣。至剪盆樹,先取其根如雞爪者,左右剪起三節,然後起枝。一枝一節,七枝到頂,或九枝到頂。枝忌對節如肩臂,節忌臃腫如鶴膝。須盤旋出枝,不可光留左右。以避赤胸露背之病。又不可前後直出。有名雙起三起者,即一根而起三樹也」。
沈復筆下的盆樹,即是目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樹木盆栽人工造型。《浮生六記》被林語棠譯成英文流傳海外,故國外皆稱盆樹為「盆栽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又將「盆栽」引回中國充作盆景藝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推廣。
總而言之,從清代有關著作中不難看出中國盆景與中國盆樹區別已有定論。盆景藝術是諳知中國詩畫和造園藝術的文人雅士,用以聊以自娛,抒發胸臆,並利用小型樹木、花草、苔蘚、山石、水體、建築物、人物、動物和自身的藝術創作激情,精心創作的一種置陳在盆盎中的活的中國「文人畫」。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社會文化,還有任人發掘的無限深邃的意境。它是神州大地瑰麗風光物態和社會生活,一種移情化了的藝術再現。
筆者衷心希望,我國的中國盆景藝術愛好者,能以各自學識共同澄清和完善中國盆景藝術創作理論,群策群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個中國盆景藝術劃時代的創新高潮。
圖文轉自網路


※附石盆景,樹附石而生
※一個字,居然讓南北方網友「互掐」起來
※盆景的保養與護理簡介
※新栽的樹樁盆景簡易保濕法
※各地樹木類型盆景欣賞
TAG:致匠園藝 |
※世界園藝三寶之一,自帶天然清香,是製作盆栽盆景的良好樹種
※清新的盆栽製作,另類的盆景欣賞
※懸崖式樹樁盆景製作要點與盆友新作欣賞
※樹樁盆景的製作,教你製作漂亮上檔次的盆景
※桌面微盆景盆栽,崖柏盆景,盆景中的精品
※盆景的鑒賞與製作
※愛木盆景|盆景中的舍利骨之美
※如何將榆樹根扦插成苗製作盆景 榆樹盆景的製作方法
※櫸樹盆景,別具一格的盆景藝術
※嶺南盆景中的山水盆景製作
※愛木盆景-極易被忽視的盆景技巧,盆景枝條的修剪製作
※愛木盆景|給盆景澆水的懶人新法
※愛木盆景|盆景為啥要翻盆換土
※盆景雪松盆景的製作方法
※盆景的主幹和蓄枝的技巧,盆景造型最重要的階段,玩盆景一定得看
※树木自然枝干走势之盆景再现
※山楂盆景的選材與製作之淺談
※觀花類樹樁盆景中的大美女——桃花盆景應該如何讓它更加美麗?
※桑樹盆景的製作與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