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教義之清凈

道教教義之清凈

作者:王毅首發:《道教基本常識》

道教教義之清凈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說靜,靜說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慾,清靜無為,那麼天下自然得到規範。

道教教義之清凈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注》認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儘管榮華顯達,被人尊奉,但是「務當重清靜,奉行道誡」,不可妄為。


從魏晉至唐代,清靜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的重要內容。葛洪《抱朴子內篇》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將「靜寂」作為學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著重闡述了清靜修鍊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道教教義之清凈


這樣一種「清靜」得道,實際上就是追求一種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境界。既不為物累,也不為心累,不為累而累,也不為不累而累。


宋元以後,清靜之道與道教內丹修鍊之術逐漸融合。《稱笈七籙》卷《諸家氣法》引《元氣論》稱「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意思是長生修鍊之訣竅在於使形神清靜,保持根本。


全真道創立後,清靜之法,就完全同精、氣、神的內修聯繫在一起了。清代全真道士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較為辯證地看待內丹修鍊中的「動靜」問題。黃元吉認為內修的過程是動靜結合的過程。在煉命階段強調「靜」,在煉性階段強調「動」,只有在一動一靜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煉就大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行善這件小事
道教神靈:北極天蓬大元帥
什麼是還陰債?還陰債有什麼好處?
道教神靈傳略:夜遊神
威覆盛,則內實堅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