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茶十緣

書、茶十緣

(一): 起源


茶和書法的產生,都源於實用。據東漢的《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可見,茶葉最早是以藥用為主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轉化為飲用的。


同樣,漢字最初也是為了記事的需要,東漢書法家崔瑗《草書勢》云:「書契 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已大備,書法也有實用逐步發展成為一門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

(二)發展歷程

書、茶十緣



魏晉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文人雅士在飲茶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套種茶、造茶、煮茶、品茶……等方法。到了唐代,又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茶道初顯其雛形。文人雅士在品茶之餘,或把卷清談;或說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於書畫。茶的功能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求。這個時期,白居易、杜牧、柳宗元、盧仝、皮日休、顏真卿等一百 多位名家為茶做詩四百多首。唐代還首次出現了描繪飲茶場面的繪畫作品。著名的有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張萱的《烹茶仕女圖》、周昉的《調琴啜茶圖》等名作。

最為稱道的當屬「茶聖」陸羽積十數年心得所著的《茶經》,此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最為完備的綜合性茶學專著。《封氏聞見記》一書評之云:「楚人陸羽,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之法,造茶二十四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眾多書法家、畫家、作家、詩人等社會名流的介入,對中國茶葉的生產和飲茶風氣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法(即稱道)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大。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同時,在唐代,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篤好書法,並被立為「書學」。「書學」是唐代最高學府中六種學校(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之一。設立「書學」是唐朝的創舉,這說明唐代對書法重視的程度,所以唐代書法名家輩出,也就成為勢所必然的了。在這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有名家,如篆書有善寫「玉筋篆」的「筆虎」——李陽冰;隸書有世謂「蔡中郎中興」的韓擇木;草書有號為「三絕」之首的「張顛」——張旭;狂草有「書僧」——懷素;楷書最盛,前有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後有顏真卿、柳公權。也是在唐代,書法開始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對他們國家的文化影響很大。書法在此階段達到了最高峰。


茶被世人譽為「國飲」;書法被稱為「國粹」,其發展的歷史軌跡何其相似!

書、茶十緣

書、茶十緣



(三) 茶具與文房四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具的選擇和使用,對品茶和書法都非常關鍵。

想泡一壺好茶,必須具備一套合適的茶具。明代許次紆在其所著《茶疏》中說:「茶滋於水,水籍於器,湯成於水,四者相顧,缺一則廢。」人們品茶,不僅要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環境等,還要講究茶具的藝術美,以增強品茶時的文化氛圍。所以,古人歷來很重視茶具。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就專門介紹了二十八種茶具。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飲茶方式的變化,茶具的種類也不斷在變化。從質地上看,除了傳統的陶瓷茶具外,清代又出現了漆器茶具,到了現代,則又出現了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塑料茶具。從品茶角度而言,以瓷器和陶器茶具最佳,因為它們傳熱不快,保溫適中,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還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又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很好的藝術欣賞價值。但是,陶瓷茶具不透明,人們無法觀賞到茶杯內茶葉的色澤和形態,是其缺點。玻璃茶具雖然具有燙手、易碎的缺點,但用來沖泡一些名茶,如西湖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六安瓜片、青山綠水等,可觀賞到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朵朵銀芽,亭亭玉立,或旗槍交錯、上下沉浮,杯、茶、水三者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真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書法用具,主要包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最有名的當屬產於浙江省湖州市的「湖筆」了。「湖筆」具有鋒穎尖銳、修削整齊、豐碩圓潤、勁健有力的特點,即所謂筆之「四德」,被譽為「毛穎之技甲天下」。東坡居士曾贊之曰:「得此佳筆,如得三尺劍也。」書畫家手握佳筆,則如武士手握利劍,方可盡抒情懷,寫盡江山秀色。

墨。藉助於這種中國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以安徽省徽州所產的「徽墨」最為有名,所產之墨「堅如玉,紋如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號稱「天下第一」。墨以陳為貴,這如同雲南的普洱茶,多放置幾年,稍脫火氣乃佳。


書畫用紙,多用產於安徽省涇縣(古稱宣州)的「宣紙」,所產之紙「堅韌柔軟、潔白勻密、不蠹不腐、耐老化、耐破裂、層次清晰、宜書藝畫」,有「紙壽千年」的美譽。


硯,以安徽省歙縣所產的「歙硯」最為出名,蘇軾用後曾贊之曰:「澀不留墨,滑不拒墨,瓜膚而肌理,金聲而玉德,厚而重,朴而堅。」


歷代書畫名家,無不對筆墨紙硯等用具極其講究。一把鼠須筆,一截蠶繭紙,就會改變一段書法史(指王羲之的《蘭亭序》);沒有了李廷圭墨,《閣貼》不知會失色多少!沒有了龍尾硯,「米顛」——米芾會少去多少人生樂趣呢


東坡居士有言:「筆墨紙硯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事也。」難怪從遠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凡夫俗子都被這「四寶」磨過、研過,被它磨得筋骨酥軟,但他們並沒有退卻,而是讓他們的後人又沖了上來,繼續前進了。


(四)用水


對水對運用,可以說是二者最為精妙政處。


「水為茶之母」,中國人歷來非常講究泡茶的用水。明代許次紆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同時代的張源在《茶錄》中也講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莫曷其體。」同時代的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得更加具體;「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至於用什麼水來泡茶,古人歷來提倡用山上的泉水。陸羽在《茶經》中就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中國的五大名泉:杭州虎跑泉;無錫惠山泉;鎮江中冷泉;蘇州觀音泉;濟南趵突泉,都是煮茗的上乘用水。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用軟水(即雪水、雨水)泡茶最佳。這與清代曹雪芹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在其所著的《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折中,借妙玉之口,講出自己對茶道的獨特見解,十分精彩。


書法家用水,也相當講究。「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元代陳鐸曾語)。可見,水的使用對書法的重要性。


古人研墨,講究要用新汲的泉水,水要新鮮、潔凈。且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書法家在創作時,對水的運用也有講究。如篆書、隸書用水要少一些,行書、草書用水要多一些。這樣使用得當,才能揚長避短、行筆暢達、形神兼備。反之,則滯筆傷神。


(五)用法


二者都強調「得法」。


煎茶講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難點在於煎水,水煎的好,才能保持茶性。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講到:水只能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當然,煎茶可因人、因茶而異,如新茶、細茶以嫩湯為佳;老茶、粗茶以沸水為妙;喜濃茶者可用滾湯,反之則可用嫩湯。煎茶、品茶得法,則可「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之境。


書法之「法」,則更為複雜。不但要求筆、墨、紙、硯四者相稱,而且要求在創作中更要講究筆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神、氣、骨、血、肉」。這就要求作者在書法創作時要將用筆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濕、濃、淡;運筆時的輕、重、緩、急;章法布局的疏、密、虛、實,等等等等,方方面面,全部和諧統一起來,融為一體,方為一副佳作。


(六)環境

書、茶十緣



兩者都需要清幽、淡雅的環境。


我國古代歷來講究品茗時的環境,或青山翠竹,或琴棋書畫,幽居雅室,追求一種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圍。明代徐謂在《徐文長秘籍》中講到:「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鳥間、青石旁,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林飄煙。」——好一派品茗佳境啊!


相比現代城裡的某些茶樓,燈暗音雜,怎麼有心情前去品茶?


書法創作時,更要有一個安靜、優雅的環境,明代書家王鐸云:「書畫事須深山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快事。」清幽雅緻的環境,往往令書家神情氣爽,怡然自得。才令「書聖」王羲之創作出千古絕品——《蘭亭序》:才令蘇東坡揮灑出「行書第三」的《赤壁懷古》......


因此,不少茶藝名人、文人雅士將茶室和書房布置得極為雅緻,除了桌椅、書架、茶几外,還有精製的工藝品、名人字畫、插花等。為品茶和書法創作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七)心態


二者都需要平和的心態而為之。


明末馮正卿在《茶宜》中認為,品茶要:「俗物去身,悠閑自得,心地安逸」,方能得茶之真味。


東漢書壇泰斗蔡邕亦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唐代書法家孫過庭也主張書家在創作時,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勵」,才能心手雙暢,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境界。


(八)欣賞


品茶和欣賞書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悅,給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


品茶與喝茶不同。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幾口就將一碗茶喝光,沒什麼講究;品茶則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重在意境,將飲茶視為一種藝術欣賞,要細細品啜、徐徐體察,從茶湯的色、香、味、形,得到審美的愉悅,引發聯想,從不同角度抒發自己的情感。唐代詩人皎然在《飲茶歌》中,就描寫了他在品茶時的美妙感受:「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許苦心破煩惱。」同屬唐代的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也描寫了喝七碗茶的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書法不同於一般的寫字,「善寫者只為書手,不為書家」,因為這類字既無氣韻,亦無神采,只有實用價值,而無美感可言。


人們欣賞一副書法作品,「不唯賞其文,而觀其字」,而後者交織甚至滲透在前者之中。如唐人所創的「永字八法」,對「永」字的每一筆都有很形象的描述:「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鉤如勁弩筋節......」。孫過庭評一佳作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


有人說:「書法是看得見的音樂」,一點不假。人們在欣賞一副精彩的書法作品時,眼睛隨著作品中每個字的輕重變化、線條的粗細變化、墨色的濃談變化而感到其節奏,將其聯繫起來,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樂章嗎!


(九)名茶與名帖


你看那香馥如蘭、碧綠明亮、滋味甘醇的西湖龍井,可像那筆法遵美、意況俊逸的千古名帖——《蘭亭序》;


你看那外形沉重、葉片肥厚、「七泡有餘香」的鐵觀音,可像那「蠶頭燕尾」、古樸渾厚的東漢碑版,如《張遷碑》、《乙瑛碑》、《禮器碑》......


最巧合的當屬同出於雲南的普洱茶和東巴文書法了。二者皆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有著極其濃郁的邊疆少數民族風格,且同在最近幾年才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為世人所知的。


翻閱著那一頁頁泛黃的東巴文經卷,品著那冒著縷縷陳香的普洱茶,你不覺得十分愜意么?你不為我們雲南有次「二寶」而自豪嗎?


(十)功效


飲茶和書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悅,給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其功效也頗為相似。


古人早已認識到,茶葉具有解渴、提神、保健的功能。《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乃解」,認識到茶葉具有解毒的功效。唐代的陳藏器也在《本草拾遺》中講道;「茗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破熱氣、除瘴氣、利小腸、止渴除疫,為萬病之葯。」陸羽在《茶經》中也說:「若止渴、疑悶、胸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醐、甘露抗衡也。」蘇東坡也寫詩讚之:「......何許魏武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現代茶學專家丁文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茶道》一書中,綜合各家之說,將茶的功效歸納為十三項,即:養生、健美、提神、健腦、消食、利尿、明目、解毒、鎮痛、固齒、活血、抗輻射、抗癌等。


品著佳茗,欣賞著優美的景色,加上茶本身具有的豐富營養,長期飲茶,還能使人延年益壽。


被譽為「茶祖」的榮西禪師在《吃茶養生記》一書講道:「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年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


自古以來,好飲茶而長壽者多矣。大唐詩人李白在《仙人掌茶序》中就記載了一位好飲茶的玉泉真人「年九十餘,顏若桃花......」。宋代千易在《南部新書》中也寫過一位好飲茶的老僧「洛陽一僧,壽已百三十餘,帝問其長壽術,對曰好茶耳。」


書法,也同樣具有養生、怡性、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翻開歷史,那些長壽者,大多都是好書者。如隋朝的智永禪師(壽百歲);唐代:歐陽詢(85歲);虞世南(89歲);柳公權(88歲);明代:文證明(90歲);董其昌(82歲);現代:郭沫若(90歲);孫墨佛(101歲);沙孟海(91歲);啟功(96歲).......


書壇壽星為何如此之多?並非巧合,這主要歸納為他們平時「練功」所致。因為習字要求頭正、身直、臂開、足穩;執筆要求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用筆時要「養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凝視」,這一點頗像武術中的氣功、太極拳。難怪有人稱書法為「靜氣功」呢!


一「靜」而制百動,書法家們長期處於這種心平氣和、專心致志的狀態中,久而久之,使身心得到鍛煉,自然就使人延年益壽了。正所謂: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學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1700年前的合葬墓,男主人和女主人樣貌栩栩如生
「50個」——優秀的茶几設計
這位老爺子很牛,上海灘所有演員中,唯一能讓杜月笙端茶倒水
花茶之美靜而不爭,方寸之間見詩意
茶別亂喝,春天應該喝這種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