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東亞大陸,游牧漁獵社會的戰爭潛力對農耕社會的優勢

古代東亞大陸,游牧漁獵社會的戰爭潛力對農耕社會的優勢

古代東亞大陸,游牧社會的戰爭潛力應該高於小農模式的農耕社會.多數時間中原農耕王朝佔上風的主要因素是軍隊擁有統一的組織制度,而游牧民族往往以家族的方式分散為多個權力中心,背離了一支軍隊的基本原則.這樣就給了對方政治上分化瓦解,軍事上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一個游牧或漁獵民族也擁有了集權化的完善的組織制度,甚至是有權控制和主導每一個家庭單位的人數.並且依靠河套,中亞,東北或者其他的什麼地方有了基本的經濟保障.那麼戰爭潛力在同等裝備技術水平下是優於中原農耕社會.

經濟上的計算:

一般性質的私有化農業社會,如果它不像50年代初的共產中國一樣進行土地改革並且有效的遏制和約束剝削階層的擴大,那麼以20世紀冷戰中前期的台灣例,軍費開支占經濟的比例最多為6至7%左右,財政收入占社會經濟的比例最多為10%左右.事實上像明,清,或北洋,國民政府等農業社會政權,財政收入占經濟比例只有3%-5%才是比較常見的.(社會無法承受自然腐敗因素帶來的稅務徵收附帶成本),軍費支出能力只有社會經濟的2%左右.

我們假定農業王朝社會人均農業水平為大致每個人口每年平均消耗150千克成品口糧,(這個水平只有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大陸農村居民的水平,但是考慮到古代和近代人口結構中少年和成年人的比例沒有毛時代那麼高,還是可以擁有尚可的基本溫飽的)人口算人均日口糧400克;

一名成年士兵維持日常訓練和強度不高的行軍作戰大約需要每天4000千卡熱量,約1200克/天;而要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和較嚴格的訓練,那麼至少要5300-5400千卡/天的熱量,約1600天的成品糧.折中計算,一名野戰士兵的成本至少相當於3.5個人口的口糧.

考慮到維持一名現役士兵的農業成本不僅僅是消耗糧食,還有減少了一個壯年勞動力的負面效應,因此"餉補償"也是應該的.按1名壯年勞動力的經濟生產能力為一個5口之家的一半計,相當於2.5人口口糧單位.

1名現役士兵合計農業成本6人口口糧單位,這只是一個步兵普通士兵而已.如果考慮至少1/5左右的單馬騎兵,相當於兵力成本1/3的後勤畜力費用,加上一些軍官費開支.1名現役士兵的綜合農業成本高達12人口口糧單位.

因此,財力雄厚的宋代也只能維持1/200的的常備野戰兵力人口比.即1億人可以維持50萬野戰軍,6000萬人可以維持30萬野戰軍.超出這個標準的,那麼必然在軍隊中存在種種減小軍隊成本的措施或者弊端.性質好的是正常屯田,性質壞的是剋扣糧餉或者利用士兵從事利潤性生產勞動做為補償.唐代的60至80萬軍隊中也不可避免的有這種現象,導致真正能夠有效作戰的野戰兵力要打五折.

參考:民國初年的中國:1912年全國4億人口只有95萬正規軍,占人口四百分之一;1926年內戰高峰時全國各個勢力軍隊之和達到220萬,占人口二百分之一.這還是在民國時期大多數軍隊普通士兵的溫飽水平無法和唐宋時代主力野戰部隊並論的前提下.

注:武器裝備,軍械器材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納入軍費統計體系.農業時代的戰爭不存在工業時代水平的高損耗.

有人會問,這麼龐大的軍事維持成本,游牧民族是靠什麼來支持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手段

1:驅逐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使自己的民族及其僕從佔有最廣闊的草場,相比中原王朝北方少數民族在地理地緣上是開放的.這樣減少了草原和東北核心經濟區承載壓力,提高了人均經濟水平.

2:掠奪中亞中東和中原等農耕社會,或者控制一部分農耕區以比較少的人口經營之,也能提供充足的餘糧和軍械.

3:幾乎沒有馬匹和畜力運輸成本.

4:勞動力對於以人均可靠耕地面積不多,小農為單位的精耕農業是很重要的,而對於游牧和漁獵來說.哪怕減少一半的勞動力,只要人均水草和動植物資源不發生變化,影響並不大.

這樣一個編製內的本民族及其核心僕從只有中原王朝1.5%-2%人口數的少數民族政權,只需要獲得付出0.6%於農耕社會經濟產量的口糧成本,就能維持中原王朝0.2%-0.25%人口數,約中原王朝一半野戰兵力數的常備多馬騎兵.如果是短期戰役,甚至可以達到1:1的騎兵對步兵數量.

讀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人會知道,即便在火器普及的18世紀,即便對於傾向於步兵和炮兵的克勞塞維茨來說.也間接承認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在騎兵上的花費和步兵是相當的,少於步兵和炮兵之和而已.4至5倍於步兵的騎兵費用物有所值.10萬騎兵的綜合作戰效能至少相當於40-50萬不包括炮兵在內的純步兵.20至25萬常備多馬騎兵則相當於100萬常備野戰兵力的軍力,為中原王朝通常可投入戰力數的接近2倍.

還有人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傷亡承受能力提出質疑:事實上以3%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成年率,1.5%每年的成年男性成年率計,一個擁有200萬核心民族與編製內僕從的北方少數民族帝國,每年至少可以承受2萬不可恢復的兵力損失;這就是宋遼宋金戰爭時期可以承受幾十萬傷亡,二三十萬的不可恢復損失的前提下維持可靠戰力不減的原因.

對於農耕王朝來說,以步兵主導型軍隊對騎兵主導性軍隊,可靠的野戰兵力至少要經歷於4至6年的服役鍛煉(參考戚繼光練兵時間)才具有可靠的戰鬥力.整個服役周期也至少有十餘年.架空小說中常見的數月速成精兵是不可能的.

1952年的廣東省,浙江省,人均GDP是101,110舊幣萬元.而內蒙古和新疆高出一大節,人均GDP約169/170舊幣萬元.當時人口壓力不大人均農業資源較豐富的黑龍江,吉林省也可以達到155至234舊幣萬元,黑龍江人均經濟水平當時比擁有眾多近代重工業的遼寧省人均GDP還高.

完成了帝國化組織體系改造,且沒有因為既得利益而腐化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是不可戰勝的嗎?

建立了完善組織機制,形成了統一而集權社會的"帝國化"北方少數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當中軍事上的關鍵已經被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掌握:A:強化物質和技術上的優勢,比如車盾和蹶張弩箭,以削弱騎兵的正面作戰優勢.B:建立可靠的兵源選拔機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是人類本性,大多數男人絕不會是天生勇武的,在任何時代和任何民族,大多數男人是天然好面子而又膽怯的.儘管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風比中原王朝突出,更有利於戰爭.但是選拔<<機器貓>>"大熊"式的角色做為精銳野戰兵力依然會不輸於北方少數民族成年男性2/5至1/2原則選拔標準的青壯義務兵.

經濟上和戰爭動員上的關鍵卻一直沒有被大型農耕王朝所掌握.少數民族可以將40%的成年男性或十分之一人口的男性做為常備現役士兵,這絕不是古代獨特而不可效仿的優勢.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典時代,到明末河南災區的李自成,還有後來哪怕並不十分富餘的陝北蘇區;都依靠過100萬左右的核心流民等人口建立10萬左右的核心常備准精銳兵力.或者依靠幾百萬人口而擁有幾十萬武裝力量.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需要有一個尚可的人均經濟水平的地區,每個百姓擁有屬於自己的充分且富裕的農業區,並且這個富裕的地區要勇於打破小農意識承擔軍事責任,還不能被各類剝削階層看中而將其剩餘利用價值掠奪.

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40.5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神鵰俠侶郭靖與忽必烈對話,北方游牧漁獵民族的軟肋
亞馬孫一漁獵部落可能擁有世界「最強心臟」
漁獵時代的鼻祖城市,擁有中國唯一的「宇宙級」銀行
中國歷史上那些強盛一時的「漁獵政權」
蘇門答臘島上的這個部落的人們衣不蔽體,過著採集漁獵的原始生活
康熙不愧漁獵民族後代,殺姑父,占姑母,樣樣精
太昊率部以漁獵,魯公觀魚而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