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不乞食不吃肉?
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不乞食不吃肉?(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在世時,出家僧人們每日身披袈裟,手持著缽,四處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處結夏安居,此時不再出外托缽乞食。對僧人而言,「乞食」蘊涵著深遠的意義──一方面是降伏驕慢,不貪美味,毫無選擇,專心修道;另一方面則是借著乞食因緣與居士接觸,給予布施種福田、說法的機會。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原始佛教不允許僧人墾土掘地、種植蔬果,認為這些行為會傷害生命。
佛教初傳中國時,中國漢地的僧人也堅守著佛陀的遺教,但後來僧人逐漸放棄托缽乞食的方式,最早可見的記錄是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道恆的《釋駁論》中指出當時沙門「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可知當時僧人已開始耕種了。
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不乞食不吃肉?(圖片來源:資料圖)
為什麼中國僧人無法再過乞食的生活呢?這與中國的民情及僧團在中國的發展有關。
在中國文化里,「乞討」是卑賤的行為,何況在普遍重視勞動的大社會,僧人乞食,被視為「不事勞作,不事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尊敬;其次僧團人數不斷增加擴大,寺院又位處偏遠,端賴托缽乞食有實質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貴族以賜田與舍田的方式供養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飲食;相對地,僧團也必須自行組織生產的方式,以便自給自足。
到唐朝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新型態,僧人開始過著「晝而農、夜而禪」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樣,在作務中修行也成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那麼,中國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要吃素呢?佛在世時,僧人既是乞食,居士供養什麼,比丘就接受什麼,因此佛陀並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象肉、馬肉、龍肉、人肉不得吃,其餘肉類,只要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三凈肉),皆可接受(見四分律)。
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不乞食不吃肉?(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僧人素食和篤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關係。公元五一一年梁武帝召集諸沙門立誓永斷酒肉,並以法令公告,違者嚴懲。由於帝王的推動,加上中國寺院自耕自食,廣大的莊園提供素食來源,這項教團改革,收到極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中國佛教僧團仍堅行素食。
佛門以慈心戒殺素食,正是悲憫眾生、長養大乘慈悲的表現。以往的寺院經濟普遍貧困,加以僧人勤儉,腌醬特多,每日齋飯,除中午一餐吃飯外,多半食粥,佐以陳年腌菜。現今拜經濟成長之福,僧人的飲食也隨著轉變,各種豆製品、大豆蛋白合成品,堅果、菌類等,即營養又可口,佛門素食逐漸被社會大眾認知並接受,現在吃素的人越來越多了。
實際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沒有很直接的關係,漢傳佛教堅持吃素是漢傳佛教的傳統習慣。內心擁有佛教里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著一顆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報多!口中有德助緣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佛告大眾!切不可輕慢師長
※星雲大師:舉止的典範
※【世紀末警鐘】
※教理-第一篇 涅槃寂靜
※【星雲大師智慧文集 6 】《認識時間》〖歡迎轉發 散播智慧〗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不乞食
※一隻很會裝可憐賣萌的乞食貓咪,真不忍心拒絕嘛?
※為什麼佛教採用乞食制度?
※佛陀為什麼要托缽乞食
※直擊從不收錢的寺院,僧人們沿途托缽乞食,風餐露宿不受錢財
※中國第一苦修寺,僧人風餐露宿化緣,沿途托缽乞食,從不貪錢
※佛家講堂:一位僧人托缽乞食的真實經歷
※狗狗在街頭賣萌乞食被打也堅持,只為讓小狗狗吃飽
※佛教文化:佛陀釋迦摩尼為什麼要乞食生活
※揭秘苦行僧鮮為人知的清苦生活,沿途托缽乞食,不接受任何錢財
※乞食是狗狗的常見陋習,主人不應當助長狗狗的壞習慣
※只能通過「托缽乞食」去除傲慢心嗎?
※請給我點食物,流浪狗路邊向人們乞食,然而真相卻叫人熱淚盈眶!
※僧人乞食討不到飯被活活餓死 原來是因做過這件事
※流浪母狗乞食挨打,路人一看捏把汗!
※她們跨省乞食不要錢 每天吃一頓睡四小時
※如何解決貓咪乞食蹭飯的問題
※一個從不收錢的寺院,僧人沿途托缽乞食,一生中只有兩套衣服
※別因為孤獨,乞食快餐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