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拿他沒辦法
自從滿清入關後,為了防止政權被漢人奪取,對朝廷中的漢臣時刻提防著。即使像年羹堯、左宗棠、曾國藩及李鴻章這樣的朝廷忠臣,也不能讓滿清統治者完全相信,更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心腹。
但是,縱觀整個清朝時期,有一位漢臣做到了極致。他不僅位居高官,成為雍正的心腹,還成為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乾隆曾看不慣他,卻也拿他沒辦法。此人就是被稱為清朝政壇不倒翁的張廷玉。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他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張英是康熙身邊的重臣,這也為他的仕途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700年,28歲的張廷玉考中了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並於四年後入值南書房,多次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迎來了仕途上的頂峰時代,受命協同掌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辦理翰林 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禮部尚書。第二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成為諸皇子的老師,加太子太保,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不久後,又成為戶部尚書。
從小開始,父親張英就傳授他為官之道,也正因如此,張廷玉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還把雍正皇帝的心思摸的非常透。1729年,雍正開始設立軍機處,張廷玉成為了軍機大臣,這也是清廷中非常重要的職位,掌握著最高機密。不僅如此,在私下裡,雍正也把他當做心腹和知己,「義固君臣,情同密友」這八個字,就是雍正皇帝自己說的。
1735年,雍正病危,在臨終前,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且留下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詔。乾隆繼位後,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每次乾隆不在京城時,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
1748年,張廷玉已經76歲了,身體也不是太好,就要告老還鄉,但被乾隆執意留住了。第二年,在張廷玉的堅持下,乾隆不得不同意張廷玉辭官,但也因此惹怒了乾隆,就沒讓他回去。次年,張廷玉再次請歸,因皇長子剛去世不久,乾隆心情十分不好,就下旨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讓他回家了。
1755年,八十三歲的張廷玉去世,死後葬於龍眠山。雖然乾隆之前已經剝奪了他的配享太廟之權力,但這樣做就違背了雍正的遺詔,最後還是遵遺詔,命張廷玉配享太廟。


※史上最堅固的陵墓,令摸金校尉束手無策,卻被一道雷電劈開
※為何隋煬帝不顧一切都要踏平高麗?他的這五個字,說出了真正原因
※一座不起眼的古墓里,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很可能改寫明朝歷史
※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幾天不碰女人,渾身不舒服,乾隆賜其宮女享用
※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為何不敢稱帝?原因很簡單
TAG:史學界的9527 |
※全部清朝僅有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親信,乾隆拿他沒辦法
※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的心腹,乾隆最後還得乖乖聽他話
※清朝歷史上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受康熙雍正重用,受乾隆欺負
※官場出沒:他是清廷配享皇家太廟的唯一漢臣!
※清朝歷史上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曾國藩李鴻章都沒享受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三朝元老,辭官多次,曾激怒乾隆!
※此人位極人臣,六代翰林世家,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扛鼎五閣臣:乾隆視一位兒子如己出,第一最牛唯一漢臣入太廟
※康熙最喜歡的漢臣,明珠也要看他臉色,雖是奸臣但結局出奇的好
※和珅自稱奴才,一位漢臣效仿他卻惹乾隆大怒,漢人只能稱臣么?
※大清最冤漢臣:平藩亂忠心耿耿,康熙卻找茬苦整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雍正朝第一漢臣張廷玉是如何煉成的,緊跟皇帝為皇帝忙
※清朝最具盛名的漢臣,歷經三朝不倒,有個地方曾國藩也比不上他!
※論能力才華此人遠勝張廷玉,但太好面子,錯失大清第一漢臣的位置
※漫翻書之清史(2):清朝唯一配享太廟漢臣張廷玉——我的前半生
※清朝最具盛名的漢臣,歷經三朝不倒,有個地方曾國藩也比不上他
※在清朝漢人中,此人官居高位無人能及,且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康熙最喜歡的漢臣,明珠索額圖也要看他臉色,雖是奸臣但結局出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