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少酸多甘 春季養肝三多三少

少酸多甘 春季養肝三多三少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如果陽氣不足或陽氣太過,都會導致肝氣不順,出現中暑、肚子疼、著涼,以及煩躁、易怒、眩暈、眼屎多等癥狀。

春季養肝應遵循「三少三多」——少酸多甘、少補血多補氣、少怒多動。

春季養肝應讓肝氣疏通暢達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春季養肝,是指在立春到立夏這個時間段,人們根據不同的地域性進行因人而異的養生。

春季萬物復甦、陽氣始發,人的肝正好也是這個特點,肝也主生髮,也是向上的。

就像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寫的「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一種舒緩的、柔軟的,不可抗拒的,柔中帶剛的感覺。

中醫理論認為,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季相應,通於春氣。類比春天樹木生長伸展和生機勃發的特性,肝同樣具有條達疏暢、升發生長的特性。

肝氣疏通、暢達則全身機氣條達,進而推動人體全身血液、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臟器,促進消化系統正常工作、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調節人的情志等。

因此,春季是保持肝氣升舉、調暢體內氣機的最佳時節。春季養肝就是養陽氣,而小孩本就陽氣旺盛,因此除小孩外,青年男女以及中老年朋友都需要適宜地養肝。

春天肝氣不順,容易招來多種病

春季人的肝氣本應旺盛,但若肝氣不順,容易招來多種病。比如春天不捂或還在使用厚膩滋補等食物,就可能導致陽氣升發不足,肝養不好。這是因為肝屬木,木不能生火,陽氣不能到達人的肌表,各種邪氣容易趁虛而入,會導致整個人熱不起來,不能適應夏天的環境,出現中暑、肚子疼、著涼、手腳冰涼等情況。

肝氣若不順,與春天的生化之氣不相合,還會導致肝氣升發太快、太過,進而肝氣上逆、氣鬱化火、肝陽偏亢、肝風內動,出現煩躁、易怒、眩暈、面赤、眼屎多、眼睛充血,甚至中風、昏厥等癥狀,這也是諸多肝臟疾病容易在春天加重和複發的原因。

因此,春季養肝得讓陽氣緩慢、持續升發,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樣,是緩慢生長的,而不能拔苗助長。

吃:多吃酸會傷肝,甘味才最適宜

春季到底該怎麼養肝呢?有的人建議多吃點酸味食物,這是一種誤區。春季酸味食物吃得過多,反而會把肝氣養得過旺。正確的做法是少酸多甘,補脾培土。

拿樹木做比,土肥則木長,只要把土養肥了,樹木就會長得旺。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千金食治》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甘味的飲食,補益人體脾胃之氣。

不過,酸味食物不是指味道酸的,而是性味屬酸的食物,比如石榴、五味子等。甘味食物也不是指味道是甜的,而是性味屬甘的食物,比如山藥、薏仁、穀物、蔬菜、水果等。

補:不宜補血,重在補氣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是指氣,陰是指血。其中氣主要來源於溫和的補養之品,比如穀物、瓜果、蔬菜等。血主要來源於酒、肉等肥甘厚膩的食物。

因此,春季養肝可少補血多補氣,即多吃些小米、瓜果、蔬菜等清淡口味的食物。

有人說,多補氣可以多吃點人蔘。《內經》曾書:「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壯火食氣」除多見於嗜美食厚味、醇酒辛辣之人,人蔘吃多了,氣補得過了,也會化火食氣。而春季女性美容不需要補血,只需注重補氣,臉色就會容光煥發,也是這樣的道理。

需提醒的是,在春季若出現頭暈、煩躁、眼屎多、眼睛充血等肝火旺盛等癥狀,可適當清火,比如清肝降火茶。具體方子:夏枯草5克,白菊花5克,薄荷3克,熬水代茶飲。

動:保持開朗情緒,運動首選春遊

春季調養肝臟不僅在飲食、生活上有所注意,同時也要保持開朗的情緒。春季肝火旺盛,人易發火,此時可能就是路怒症、更年期女性等情緒暴發的高發期。怒傷肝,肝鬱會化火。

中醫認為,怒傷肝,發怒、生悶氣都易使肝氣鬱結,導致氣鬱化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肝火」,引發血壓升高、頭痛、頭暈、中風、神志不清等肝火上揚的癥狀。

調節情緒其實也有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除了注重自我心理調適外,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的效果就不錯。比如晨起小負荷有氧運動約半小時,或多增加春遊、踏青、賞花等運動,觀賞自然界的綠色植物,吐故納新,強身健體,也是利於保持良好情緒、頤養肝臟的好方法。

養:穿寬衣換髮型,也能怡情養肝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幾點:清晨是陽氣升發的時候,為了與大自然的規律相適應,人們應該適當早起,這樣一天的精氣神才會好。

不穿緊身的塑身衣,穿寬鬆的休閑衣;女性春季換個髮型,剪短長發或把頭髮披散起來;男性勤刮鬍子、短髮等,有利於怡情養肝。(特約記者熊志翔、程風敏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春季養脾氣怎樣少酸多甘
立春養生飲食少酸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