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難人性選題 同情心與肉食者如何兼得
在《非正式會談》最新一期節目中,代表接到一個有史以來最難的提案——同情心與吃肉是否矛盾?由此引發了功必揚為首的素食主義者與食肉者的激烈爭論。
面對保護動物的議題的時候,總會在公共的平台上產生這樣的爭論:「如果你愛護動物,那為什麼雞鴨豬牛羊之類的常見家禽都不保護?」在「善良」與「食肉」這看似對立的兩面爭論之下,好像隱藏著人類最大的「偽善」。有選擇的對待動物,這樣的人類究竟算不算得上是所謂的「善良」呢?在本期節目中,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代表就自己的文化背景對這個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強硬派YOYO:弱肉強食 物競天擇
在傳統的觀念里,人位於食物鏈的最頂端,動物作為食物鏈的一環,當然是可以被食用的。談及這個問題時,YOYO講到:「弱肉強食。動物和食物是有區別的,飼養起來的動物是可以吃的,寵物跟人類有感情,是不可以吃的。」薩沙和他的觀點有些不謀而合:「同情心是要你去同情友情的東西或者物,或者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溫婉派功必揚:寧願吃土 不傷性命
功必揚吃土
作為全場唯一的素食主義者,功必揚借用愛因斯坦的話講到:「人類變成素食主義是人類進一步的進化,變成素食主義者會對環境有更大的認知,畜牧業對環境的傷害很大。」對於功必揚所提到的種蔬菜,多多提出了異議:「蔬菜也有生命,你憑什麼吃蔬菜不吃肉?」功必揚回擊道:「如果可以吃土,我願意吃土。」
「老司機」陳銘:直面本能 自然優先
陳銘:自然優先
面對大家爭執不下的場面,綜藝界知名「老司機」陳銘老師指出背後的原因所在——吃肉的慾望與同情心都是人的本能,它們是同級的。據他講道:「為什麼吃肉是本能,因為人是雜食動物,是這個物種先天的屬性;同情心也是,群居動物大多都具有類同情心的特質,源於人心理上的移情。」面臨這兩個本能之間的戰爭,陳銘老師進一步指出:「現在在環保界功必揚的觀點更是主流,抱著自然優先的價值觀,我們能活得更久一些。」
在對待動物的態度上,無疑人們都更傾向於保護那些對自己生態環境有影響的物種,因此各國才會出台各種各樣的保護動物名錄。而在對待家禽這一類生來就為被食用而準備的「產品」時,爭議的聲音就一直不絕於耳。究竟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本周五(3月31日)晚21:20湖北衛視《非正式會談》,邀請你一起來討論世界難題。


※人生不是單選題,我們可以活得貪心一點
※【看電影】人生不是單選題,我們可以活得貪心一點
※遇上了你們,人生不再是一道無奈的單選題
※丈夫和情人這道單選題,你選對了嗎?
※最任性的論文選題,臉都紅了!心疼導師…
※婚姻可以當成人生的一道加分題,但不要作為人生的一道必選題
※親情和高考不是「單選題」
※力宏啊,你真是浪費了「人工智慧」這個好選題
※人生不是只有單選題
※大誤·你這個論文選題很厲害
※收益性OR流動性不再是單選題 人人貸推出「優選計劃」
※在「強者」生命里,從來都沒有「單選題」
※金牛總是喜歡讓人做雙選題
※臨時展覽選題如何影響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公眾號如何輕鬆日更?關於選題所有問題看這篇就夠了!
※婚姻不是一道必選題,而是一道加分題
※癌症移民:骨肉和家鄉是一道單選題
※寫論文,打敗你的不是研究方向,而是沒有一個好的選題
※如果是「比武招親」,猜你想做多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