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更造飯、午時斬首……這都是幾點的事兒?

三更造飯、午時斬首……這都是幾點的事兒?

假如穿越劇看多了,一不小心穿越去了古代,那又該如何分辨時間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的計時單位。

現在我們依據時、分、秒就把一天24小時分清楚了,雖是「

舶來品

」,但也實用。不過我們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打更是古代民間夜間的一種定時報時的做法,類似於現在巡夜的工作。

更夫通常兩人一組,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時兩人一搭一檔,邊走邊敲。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







時亦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兼有古代的習慣稱法。依次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顧炎武《日知錄》載:「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自北宋始,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將十二個時辰為二十四部分。

接下來給大家分別列出十二時稱的對應時間表:





























































































































子時

23:00 – 01:00

子初

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子正

00:00

丑時

01:00 – 03:00

丑初

01:00

雞鳴

又名荒雞

丑正

02:00

寅時

03:00 – 05:00

寅初

03:00

平旦


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夜與日


的交替之際

寅正

04:00

卯時

05:00 – 07:00

卯初

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


升起的時間

卯正

06:00

辰時

07:00 – 09:00

辰初

07:00

食時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即吃早飯時間

辰正

08:00

巳時

09:00 – 11:00

巳初

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

巳正

10:00

午時

11:00 – 13:00

午初

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

12:00

未時

13:00 – 15:00

未初

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

未正

14:00

申時

15:00 – 17:00

申初

15:00

哺時

又名日鋪、夕食等

申正

16:00

酉時

17:00 – 19:00

酉初

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正

18:00

戌時

19:00 – 21:00

戌初

19:00

黃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又稱黃昏

戌正

20:00

亥時

21:00 – 23:00

亥初

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定即人靜

亥正

22:00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

「太陽方位計時」法


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

「十二時辰計時」

。「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晷面兩面刻有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




常常看電視劇裡面經常說:午時三刻處斬。為什麼呢?

午時:按上文提到的,是十一點開始;一

刻等於14分24秒,

三刻就等於43分12秒。

午時三刻,按現在的計時方法,說的也就是11點43分左右。

按陰陽家的說法,此時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之時。午時三刻開刀問斬,因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罪刑輕者,可在正午或其他時辰開刀行刑,讓其有鬼做。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


「更」按現在的說法,可以理解成夜班時間表。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05:00


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到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其中的「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孔雀東南飛》裡面也有: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之句。


不僅如此,我們電視里常常看到打更人拉著個嗓子喊「三更已到,小心火燭」;太監們常常跟皇帝老兒說:「已經三更天了,該歇息了,皇上。」說的便是這個。








古代計時器—水運儀象台


上面說了,古代使用滴漏來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這裡的「點」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八點鐘、九點鐘含義不同。

「一更」是現在的2個小時,也就是古代的「五點」,所以,古代「一點」的時間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回里說:「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所以,如果熟悉了這些時間轉換,即使穿越去古代我們也不用擔心看不明白時間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這麼強,秦朝卻這麼短命?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原來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的姜子牙身世顯赫,令人吃驚...
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TAG:國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得了,兵哥「造飯」你會吃嗎?
中方搭鍋外方造飯 新能源汽車合資應一時之需還是謀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