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媽媽的2.0版,那爸爸該選哪一個?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
最近幾天在外面出差,剛好在當地遇到了我以前的一個朋友一家子坐在一起吃了一頓飯。在餐桌上看到了他的女兒,今年大概是八九歲的樣子吧。
因為小明,大家都知道,我們研究心理學的人:
喜歡看人,喜歡觀察人,喜歡琢磨人,對吧?
所以有人說跟學心理學的人一起吃飯也是很恐怖的事,不過吃飯倒也不算什麼。
如果要是和一個心理諮詢師談戀愛,那可能危險更大,他要是看出你有個啥病,等分手之後說公之於眾,那就麻煩了。所以小明建議,千萬不要和心理諮詢師談戀愛!免得分手後人家說你是人格障礙。
不過,我觀察我這位朋友的女兒時發現,她和她的媽媽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她們不僅僅是長相像,戴的眼鏡像,她們說話的方式像,說話的聲音像,動作像,表情像,思維方式也像。
做了這麼多年心理學小明也算是閱人無數了,像這麼像的母女倆還真是不多見,這個時候小明的腦海里蹦出來一個詞,認同!
一個孩子能夠如此認同兩個家長中的一個人還是很值得去討論和分析,因為我這一位朋友啊,是一位大帥哥。
因為我和他在年齡上也比較相仿,以前我們也經常一起出去玩,所以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我對他的性格是非常了解的,但是他的這位女兒沒有太多他的個性特點,基本上是她的媽媽的一個再版。就如同日劇《媽媽,不當你女兒可以嗎?》裡面一模一樣,家庭中的爸爸,充當了背景的作用。
所以小明就開玩笑,就和她媽媽說,哇,你的這個女兒簡直就是2.0版本的你。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她必然會選擇父親或母親中一方去完成認同的過程。這個認同的背後實際上還有內化和內射。
從成長的過程而言,孩子認同也是分階段的。
最開始當然是認同媽媽,媽媽是他的母親和餵養者的身份,是最初的人際關係,所以孩子最開始通過把母親的形象來內射到心裏面,來處理母親不在的時候,心裏面所產生的一種喪失,那麼母親的形象會慢慢得內化到了孩子的人格內部,那麼就會組成關於母親的客體表象。
再接下來孩子再長大一點之後,就到了我們說的俄狄浦斯期,孩子就開始觀察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進行內化。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有選擇。
榮格把父親、母親的性格分成了四部分,他認為母親身上有積極性格和消極性格,父親的身上也有積極性格和消極性格,這時候孩子會在這四種性格進行一個排列組合,汲取其中的一部分來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日劇《媽媽,不當你女兒可以嗎?》
這還只是性格層面,還有其他的東西,還有比如說性別的認同,還有孩子的母親之間生物學遺傳和教育,習得,行為習慣之間還有很多孩子選擇和內化的不同的側面。在這個過程中變數非常大,所以你會觀察到不同的孩子在選擇中內化的點不一樣,那麼這些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為什麼會出現一個2.0版本的孩子?
那麼大家回去想一想你的孩子是更像2.0版本的你?還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
那麼你自己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你更多內化的是爸爸還是媽媽?
或者是內化的他們的哪一部分呢?

TAG:三體的秘密 |
※媽媽們這個7月你在幹嘛?
※媽媽,這是你給我買的玩具嗎?
※「爸爸,你給我找個媽媽吧!」一句話讓我淚飈!
※我是誰,我在哪,我爸爸媽媽呢?
※10個准媽媽,1個糖媽媽,會是你嗎?
※養一個娃每月要花多少錢?讓這15位媽媽算給你看!
※什麼是純母乳餵養?這10個媽媽居然全都答錯了!
※孩子每次做家務媽媽都給一塊錢,到了18歲竟然存了這麼多
※爸爸,我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孩子
※爸爸和媽媽的11個區別,看看有沒有你?
※媽媽請走開,這10件事,只有爸爸才能教給兒子!
※4歲還在用紙尿褲?老人說這都是媽媽的錯,你覺得呢?
※這個孩子有兩個「媽媽」,其中一位是爸爸變的
※爸爸,媽媽,求你們把我冷凍……200年後,我要復活……
※這一跳,兩個孩子沒有了媽媽
※我就是一這麼奇葩的准媽媽,在生孩子時還這麼啰嗦的媽媽
※10張「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像個小孩子一樣…」爆笑插畫!
※爸爸媽媽不在家,狗狗是這樣帶孩子的...
※孩子做家務,媽媽都給1塊錢 18歲後既然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