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文 | 會說話的啞巴


昨天早上,我們在《除了如來佛祖,這些掌門人你都知道嗎? | 壹讀百科》中聊了一下禪宗的前三代掌門人,今天我們繼續說一下禪宗自僧璨後是如何發展的。


四祖道信

公元592年,14歲的小沙彌道信(永寧縣人,今湖北武穴)找到僧璨大師,請教如何能夠得到解脫之法。僧璨大師反問:誰束縛你了?道信說:沒有人束縛我呀。僧璨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道信大悟:原來束縛我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從此道信便追隨僧璨鑽研佛法,專攻禪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十年後,僧璨傳衣缽於道信,隨即離開天柱山,去往華南的羅浮山;一年後,四祖道信也離開天柱山,北上至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地區)。相傳在此期間,吉州曾被叛軍圍困,吉州刺史無計退賊,眼看即將被叛軍攻破,此時道信登上城牆,帶領全城民眾念誦「摩柯般若波羅蜜多」七日,最終令叛軍退兵,保住了吉州城。江西九江的居士聞訊,特來邀請道信到廬山住持大林寺。公元620年,道信又應邀回到故鄉黃梅的雙峰山,建寺傳法,並主張僧人勞作、自給自足,不被外界所打擾,以便專心修禪。


由於道信聲譽遠揚,唐太宗曾4次派使者請道信入宮講法,道信都堅辭不去;唐太宗對此很生氣,第四次令使者帶去聖旨:如果人不能來,那就帶人頭來。道信毫不畏懼,坦然引頸;使者敬佩道信的無畏,並未帶走道信的人頭,回宮將實情稟報唐太宗,唐太宗欽佩不已,封道信為「國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道信建立了禪宗歷史上第一座能讓僧人自給自足的寺院,要求僧人進行農業等勞動生產,滿足自身的日常需求,這種做法經過弘忍等禪宗後人的發揚光大,迅速形成了被稱為「禪林經濟」或「農禪經濟」的獨特的寺院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公元651年,道信圓寂於黃梅。


五祖弘忍

公元608年,29歲的道信在黃梅地區偶遇一名聰慧過人的7歲孩童,道信不禁感嘆道,這個孩子非凡人呀,如果能皈依我佛,將來必成一代高僧;並有意收為徒弟。於是便派人詢問孩童父母,孩童父母欣然同意。從此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就一直追隨了道信四十多年,直至道信圓寂。這個孩子就是禪宗五祖弘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弘忍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深得道信賞識。公元644年,道信將衣缽傳與了弘忍。道信圓寂後,弘忍繼續主持雙峰黃梅寺,後來禮佛學禪的人越來越多,弘忍就到雙峰山的東面另建寺廟弘法,取名東山寺。因此弘忍的禪法也被稱為「東山法門」。唐高宗兩次請他入宮講法,都被婉拒。

弘忍對禪宗的影響相當巨大,他將禪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生活和勞作(而這一改變,也是建立在道信要求僧人進行勞作的基礎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修行,最終達到這一切都無差別的禪修境界,這是一種全新的修持方法。


弘忍所提倡的「禪」深深吸引了大批信眾,因為禪不再是面壁苦修或斷臂求法,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秘佛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接觸、修鍊的生活方式。誠如當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先生所說:「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學禪的,而生活方式越簡單,進入禪修之門也越簡便」。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同時,弘忍還提倡在深山之中建寺修禪,因為他認為「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心自安寧,從此道樹開花,禪林果出」。


公元674年,74歲的弘忍在雙峰山圓寂。


六祖惠能


公元672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門下弟子進行了一項終極測試:每人針對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作一首偈頌,在這些偈頌中選出最優者,以傳授衣缽。


消息傳出,僧人們紛紛絞盡腦汁,力求最優。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在寺院的碓房裡,一個目不識丁的正在舂米的人聽到大師兄神秀的偈頌後,便請人幫他寫下了他自己作的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這個人就是禪宗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


惠能出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夏盧村,俗姓盧;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惠能靠砍柴賣柴養活母親。他因為在鬧市中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忽然心有所悟,在安頓好自己的老母親後,於公元672年來到黃梅東山寺拜弘忍為師。由於目不識丁,惠能到東山寺後便被安排在寺廟的碓房舂米。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弘忍見到惠能所作偈頌後,心中暗暗讚許,表面上卻不露聲色。第二天,弘忍獨自來到碓房,問正在舂米的惠能:米舂熟了么?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用篩子篩一下。弘忍隨手拿起禪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當天夜裡三更時分,惠能來到弘忍禪房,倒頭便跪,弘忍欣慰門下有如此高悟性的弟子,隨即為他講解《金剛經》,同時把禪宗頓悟法門和衣缽傳與惠能,並告誡惠能,為避免奪衣缽之爭,天亮後立即離開東山寺。


成為禪宗六祖惠能遵師命,迅速離開了東山寺,回到嶺南地區隱居。公元676年,惠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方丈講解《涅槃經》。期間見到有兩個僧人看著在風中擺動的幡在爭論,究竟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惠能在一旁微微一笑: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心在動。


惠能雖然得了弘忍的衣缽,但由於倉促離開,一直到法性寺這裡,都還未正式剃度出家。而這一番「風幡」論,讓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方丈得知了他的身份,隨即在寺中為惠能剃髮受戒,並將剃下來的頭髮埋在一棵菩提樹旁邊。後人在埋發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塔以紀念六祖惠能,這座塔就是直今仍矗立在光孝寺之內的瘞發塔。


光孝寺內的瘞發塔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公元677年,惠能來到韶州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並在此弘法四十餘年。他再次重申禪宗教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提倡以「頓悟」明人心、見佛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禪學理論體系。


由於當時神秀在北方弘法,惠能在南方弘法,因此也被稱為「南惠能,北神秀」,惠能的禪法被稱為「南宗」,神秀的禪法被稱為「北宗」。


「北宗」所提倡的恰恰與「南宗」相反,不是「頓悟」,而是「漸修」,即「凝心入定,住心看凈」,實際上走回了坐禪讀經的舊式修行方法。惠能則提倡「舉手舉足,常在道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人的態度,融入禪法思想,以此為修行方法。相比之下,惠能所主張的修行方法無疑是更為簡便、可行的。在惠能及其後世傳人的努力下,「南宗」禪學最終佔據了漢傳佛教禪宗的主導地位,成為了「禪宗正脈」。


公元712年,惠能回到故鄉新鄉定居。回到故鄉的第二年,惠能在當地的國恩寺圓寂,留下不壞肉身;圓寂後不久,惠能的弟子們將師傅的肉身送至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供奉至今。同時,惠能的弟子們將惠能的經歷及講義彙編成書,書名曰《壇經》或《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作者竟目不識丁?



六祖之後,或是為了避免奪衣缽之爭,或是因為禪法已傳遍大江南北、自成體系,禪宗衣缽到此便不再指定繼承人,但禪宗傳承的譜系則一直在延續,直至今天。


參考書籍:


1.《佛教史》 杜繼文主編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2.《金剛經心經壇經》陳秋平、尚榮譯註中華書局出版。


3.《胡適說禪》 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4.《禪的行囊》[美]比爾·波特葉南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除了如來佛祖,這些掌門人你都知道嗎?
民主就是一人一票選總統嗎?
上廁所的正確姿勢:蹲著比坐著有文化?
今天不頒獎,送溫暖
直男明明最愛圓臉的賈靜雯,但為什麼網紅都是蛇精臉?

TAG: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菩提樹到底是什麼樹?
再談太極拳的膝蓋問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就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律法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每日一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劉素雲老師:慧能大師留給我們四句偈,這個大家都更熟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九首最美禪詩: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10.03】每日一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