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屢抗法旨,如來佛祖為何視而不見?
如來佛祖在靈山對眾言道:「那南贈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自此,佛教東擴之事,提上日程。如來言罷,觀音菩薩請命,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
臨行之前,佛祖給菩薩五件寶貝,提出四點要求:
1、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
2、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取經人;
3、錦瀾袈裟、九環錫杖可與取經人親用,穿此袈裟,免墮輪迴;持此錫枚,不遭毒害;
4、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若不伏使喚,可將「緊箍兒」與他帶在頭上,此寶見肉生根,管教妖魔入佛門。
四點要求,觀音菩薩做到了嗎?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點:做到。觀音菩薩和惠岸行者一路半興雲霧,先後遇到了被貶的捲簾大將、投錯胎的天蓬元帥、待斬的玉龍三太子、被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若是騰雲駕霧,也遇不到他們。
第二點:做到。原著道:「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告訴唐王程途,便是告訴取經人程途。
第三點:沒做到。穿錦瀾袈裟,免墮輪迴;持九環錫杖,不遭毒害。可擁有兩件法寶的唐僧呢?「免墮輪迴」是真的,但沒能「不遭毒害」。如來佛祖段不會撒謊,之所以不管用,是因觀音菩薩做了手腳,限制錫杖的法力,讓它成為普通的錫杖。
第四點:沒做到。這一點很重要,關乎到取經人的安危。觀音菩薩一路上收了沙悟凈、豬悟能、孫悟空,他們都同意去取經,沒有哪一位不伏使喚。
後來,孫悟空不伏唐僧使喚,觀音菩薩給他戴上了緊箍兒。剩餘兩個緊箍兒該如何處理呢?要麼找機會給不伏使喚的豬悟能和沙悟凈戴上,要麼還給佛祖。可觀音菩薩呢?一個給黑熊精戴上,一個給紅孩兒戴上。
如來提出四點要求,觀音菩薩打了個折,只做到了50%。這樣的觀音菩薩,若是在天庭供職,定會受到處罰。可即便是在佛教,也要受到處罰。事實卻是,如來佛祖對此視而不見。
如來佛祖為何視而不見?觀音菩薩的睿智和大局觀。
1、限制錫杖
「持九環錫杖,不遭毒害」,這點顯然是讓唐僧自己去西天取經,穿了袈裟,持著錫杖,便會萬事大吉。
可是,如來佛祖又說「遇見神通廣大的妖魔,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這顯然是要考驗唐僧的意思。若是沒有考驗,何須「神通廣大的妖魔」做徒弟呢。
佛祖的前後矛盾,讓觀音菩薩為難。思慮再三,觀音菩薩領悟了佛祖的意思。「神通廣大的妖魔」做徒弟,可以及時救出被抓的唐僧,袈裟和錫杖只是唐僧的一層保障,抵抗妖魔的突然襲擊,以免唐僧一擊而亡。
袈裟可保唐僧「免墮輪迴」,錫杖的「不遭毒害」與神通廣大的妖魔徒弟的作用有衝突。因此,菩薩為了更加全面的考驗唐僧師徒,這才限制了錫杖的法力。這,便是菩薩的弱智。
2、緊箍兒給不相關的妖魔
佛祖讓觀音菩薩找神通廣大的妖魔,可他遇到的都是天庭被貶的神仙。他們雖然被貶,但也受到天庭管轄。孫悟空還好說,他是天庭的「棄兒」,因此,菩薩給他戴上緊箍兒。
豬悟能和沙悟凈不同,即便他們二人怕苦怕累,不想做唐僧徒弟,菩薩也不能越俎代庖的懲罰他們。因此,為了保險起見,菩薩給真正的妖魔黑熊精和紅孩兒戴上緊箍兒。幾千上萬年不需要守山大神和善財童子的觀音菩薩這樣做,只是權宜之計。一旦豬悟能和沙悟凈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離開(自行離開或者天庭召回),黑熊精和紅孩兒便可頂替二人,成為唐僧的兩個徒弟。這,便是觀音菩薩的大局觀。
觀音菩薩所做所想,如來佛祖很清楚,也很贊同。因此,面對菩薩屢抗法旨,佛祖沒有做出相應的懲罰。

※天庭戰力很渣嗎?這位神仙的表現給出了答案
※《西遊記》,出場次數少,卻非常重要的四位神仙
※《西遊記》跌宕起伏的故事,離不開這四位仙佛
※「人生如戲」,喝了一場大酒,武松從混混成為都頭
※《水滸傳》,製造冤假錯案的時文彬,為何被稱清官
TAG:評閱歷史 |
※恭迎阿彌陀佛節日!佛祖寫給眾生一份殊勝法旨,進來簽下你的名字,全家滿福!
※黃賓虹《筆法旨要》
※《金剛經》講義:佛陀對眾生調伏自心法門傳下的法旨
※古代三百多個囚犯假傳神仙法旨,武則天竟將他們給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