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散結導滯法,艾炙神闕散百寒

散結導滯法,艾炙神闕散百寒

臍,穴名臍中、神闕,乃臍中凹陷地是也,為任脈循行之處,五臟六腑之根本,人體元氣歸藏之所。此穴具健運脾陽,和胃調腸,溫化寒濕,散結導滯

臍療歷史悠久。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中,用"砭石"放血、刺病;用樹葉、獸皮、泥灰、唾液以裹敷創傷;用樹枝、乾草燃燒來取暖、禦寒,卻病;用雙手按揉推摸以治疾病。這些原始的方法就是針灸、敷貼、熱熨、按摩療法的萌芽。舂秋戰國時期,在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計收方283張,其中外治法達一半以上,如洗浴、浸漬、熏蒸、熱敷、敷貼、砭刺、角灸、按摩等,諸法中包括有肚臍填葯、敷藥、塗藥及角灸臍法。其敘述雖原始古樸,但它卻開創了臍療之先河。從戰國到秦漢,臍療從開始的一般運用逐漸上升到理論上的探索。此時所作《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許多有關臍敷的理論論述,其中有臍與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相關學說的論述,也有臍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後等方面的闡發。如《靈樞?營衛》曰:"足厥陰肝脈……其別支循脊入骶屬督脈,上過毛中,上行入臍中。"《素問?氣穴論》載有"臍一穴"等。《黃帝內經》之後的《難經》對臍周部位與五臟六腑的對應關係進行了論述,為臍療法奠定了基礎它指出臍下腎間動氣者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這是對臍療理論作出的一大貢獻,亦為後世臍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漢代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雜療方》中說:"屈帶草,繞暍人臍,使三而人溺其中,命溢。亦可用熱泥和屈草",是說中暍(中暑)者可用屈草溺臍以溢熨臍中。晉代,針灸名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載述:「臍中,神闕穴也,一名氣舍,灸三壯,禁不可針刺;針之,令人惡瘍潰矢出者,死不治。」指出臍中(神闕)穴宜灸禁針,並對其預後作了原則性的告誡這些論述,至今仍有臨床指導意義。晉代醫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灸臍上十四壯,名太倉,可治卒得霍亂腹痛"、"以鹽納臍中,灸百壯,治霍亂卒死"等。可見,晉代以鹽填臍灸法已普遍應用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虛寒腹痛、上吐、下瀉以吳茱萸納臍,帛布封之",《千金翼方》中有"治霍亂吐瀉,筋脈攣急,……此病朝發夕死,以急救暖臍散填臍"的記載。此外,孫氏用東壁土敷臍,用蒼耳子燒灰敷臍,用露蜂房燒灰敷臍以治療臍中流水,用杏仁搗如泥與豬骨髓攪拌均勻後敷臍治臍紅腫。王燾《外台秘要》也有數多臍療方法的記錄,如用鹽和苦酒塗臍治療二 便不通等,對後世臍療的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元時期的《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兩書,載有藥物的方劑也頗多,如《太平聖惠方》中說:"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展附子研末置臍上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食同源達人 的精彩文章:

固脫補氣黃芪當歸湯,女人以血為本
熱傷沖任擾動血海,涼血清經散
虛火得寒而焰起,黑豆冬蚝生地湯
風痰上擾偏頭疼

TAG:葯食同源達人 |

您可能感興趣

熊孩子挑戰快速喝冰飲 腦凍結導致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