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滿清韃子恨得牙痒痒的明末十大風雲人物、抗清英雄

讓滿清韃子恨得牙痒痒的明末十大風雲人物、抗清英雄

一、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

任何一個國家政權要想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保持內部穩定。內部穩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員的齊心合力。迄於明朝北廷覆亡,除了崇禎帝有意包庇的左良玉以外,將領們還不敢違抗朝廷的調遣和朝廷所派重臣的節制,更談不上操縱朝廷軍國重務了。

南明幾個朝廷最大的特點和致命的弱點正在於依附武將。武將既視皇帝為傀儡,朝廷徒擁虛名,文武交訌,將領紛爭,內耗既烈,無暇他顧,根本談不上恢復進取。南明之不振種因於此,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史可法。史可法在定策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朱由崧乞援於武將。

史可法的才能在南明朝廷里並不是非常突出,但歷史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史之才,相對於堵胤錫、張煌言都遜色不少,並且他的政治敏感性和軍事敏感性都十分欠缺(比如「聯虜平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史可法的忠誠與愛國,這一點甚至得到了敵人的認可。

從弘光元年(1645年)揚州被圍時,清兵至少十萬人,揚州守兵僅萬多人,可謂敵眾我寡。多鐸不斷派明降將勸降,史可法說:「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接著多鐸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史可法都不啟封,全部付之一炬。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這樣的艱難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抗戰到底,以一死報國。

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殺,部屬強行奪過佩刀,擁其走入小東門,清兵迎面而來,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師也!可引見汝兵主。」遂被俘。多鐸以賓禮相待,口稱先生,當面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史可法罵不絕口,嚴加拒絕:「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願速死,從先帝於地下。」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壯烈犧牲於南城樓上,時年僅44歲。

他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可惜他們失敗了!

二、閻應元

閻應元(?-1645)字麗亨,漢族,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縣),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閏六月二十一,清貝勒、大將博洛命降將劉良佐統重兵包圍江陰城,二十四日,劉良佐作招降書一紙,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鬥,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良佐自稱與閻應元有舊,要生擒他,於是清兵把他撈起綁住,沒有殺他。應元道:「有什麼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博洛坐在縣署,急索應元至堂上。閻應元挺立不屈,背向貝勒,罵不絕口。一卒以槍刺他的小腿,閻應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關到棲霞庵。當夜,寺中僧人不停聽到「速殺我」的聲音,天明時,終遇害。一月後,其子開啟草斂的棺木,換貴重棺槨遷葬通州,見其屍體面如生。

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以閻應元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滿清的英雄事迹,凜凜氣節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若我國人還有明人之氣節。何叫300年後日寇侵華,偽軍大盛?

三、朱聿鍵

安徽鳳陽人。唐定王朱桱(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八世孫。公元1645年閏六月受鄭鴻逵、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的擁立,稱帝於福州,改年號為隆武。

但他主要依靠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兵力,而鄭芝龍又懷有二心,為保存實力而拒絕發兵和供應糧餉,北伐終無所成。此時,在浙東的魯王朱以海政權又為爭奪所謂正統地位而派兵攻打朱聿鍵,使朱聿鍵四面樹敵,忙於應付。

公元1646年,清朝貝勒博洛率軍攻福建,朱聿鍵只得親自從福州抵達延平,準備冒險去湖南。

清軍前鋒統領努山命令幾百個兵士穿上明軍服裝,打著明軍旗號,直奔城門。汀州守軍以為是敗退下來的明軍,讓清軍一擁而入,俘獲了朱聿鍵和曾皇后,並將他倆分別押入轎子送往福州。到閩江支流九溪邊停下休息時,曾皇后猛然竄出轎子,哭喊一聲,陛下宜殉國,妾先去了。縱身跳崖身死。朱聿鍵也幾次想自盡,都因清兵的嚴密監守而未成,於是絕食而死在福州囚處。

隆武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可能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亂世,手中兵馬也不足以和清兵抗衡。他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最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才使得他無所建樹,最終隆武朝廷的復國計劃失敗。但他在江山板蕩、生靈塗炭、亡國滅種之時,敢於擔當大任,與清軍對抗,最終為社稷而死,也算是死得壯烈、死得值。

四、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字明儼,幼名福松,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南明皇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永曆帝封延平王。鄭成功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終遭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開啟明鄭時期後不久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這是三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共同承認的。他的驅荷復台的立場和功績,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僅是中國人民崇拜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維護海商權益,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崇敬的歷史名人,堪稱為「國際英雄」,更是光耀千秋。在台灣,由於鄭成功的驅荷復台,鄭氏為團結台胞,建設台灣,施行有效措施,更是敬仰情深。在《台灣名勝楹聯》中,尤其中同治年間下令為鄭成功建祠奉祀,鼓舞人民反抗侵略的愛國情緒,表明了中國人民對愛國精神的讚揚,同時體現了民間對鄭成功崇拜的深化。

對於於鄭成功驅荷復台的功績,中外史學界認為,在17世紀西方殖民者加緊向東方擴張,侵佔殖民地,殺害當地居民,進行經濟掠奪期間,鄭成功敢於同當時被認為是西方殖民者最強大的荷蘭進行抗爭,擊敗侵略者,收復了台灣。下面引錄當年鄭成功發給荷蘭侵略者的信函和通牒,以及中外有關文獻資料,來表現鄭成功反抗殖民者、維護海商權益,驅荷復台的功績,確實是一位中外人民共同崇拜的國際英雄人物。

五、堵胤錫

堵胤錫(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原名靈授,宇仲緘,一宇牧子,號牧游。永明王時,任兵部尚書,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貴州、廣東、廣西等地進行反清活動。遭瞿式耜、李元胤的猜忌。堵胤錫等人主張聯合大順軍和大西軍,何騰蛟、瞿式耜則排斥農民軍。瞿式耜同黨的丁時魁、金堡等上疏劾奏他在湖南「喪師失地之罪」。永曆三年(1649年)十一月與忠貞營的淮侯劉國昌出兵,是月二十六日,至潯州(今廣西桂平),二十七日吐血病卒,年僅49歲,三軍慟哭,如喪父母。王痛悼不已,輟朝五日,諭祭九壇,贈上柱國、中極殿大學士,太傅兼太子太師、潯國公,謚文忠。

堵胤錫不愧是南明官員中最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知明朝官軍雖多,將領和士卒都已腐敗已極,要支撐抗清大業惟一辦法就是倚靠農民軍,使之納入己范。史籍中常見描寫堵胤錫同何騰蛟、瞿式耜等大臣的齟齬不和,而且諸書作者的階級偏見常導致讚揚何、瞿,貶低堵胤錫,這是很不公正的。如果我們能夠較為客觀地考察整個南明史,那就不難看出弘光一朝地域遼闊,物產豐盈,兵員及後備力量最大,結果卻為「聯虜平寇」方針所葬送,數十萬官軍叛降清朝,反過來為滿洲貴族征服江南各地效犬馬之勞。隆武以後,朝廷改變方針,由「聯虜平寇」轉為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但在南明隆武至永曆朝廷中的官紳大多數是把聯合農民軍作為權宜之計,內心裡往往對農民軍深懷敵意,私下甚至在某些公開場合仍斥之為「賊」。每當形勢危急之時,他們把農民軍推到第一線,喘息方定就以種種借口支開農民軍。有限的財力都用於培植雜牌「官軍」和召募「親兵」。堵胤錫著眼於民族大義,始終不渝地奉行聯絡農民軍共同抗清的政策。1645年秋,他赴松滋草坪同李錦、高一功等談判,能夠以明朝巡撫之尊拜見李自成的妻子高氏,這種誠意表現了他的高瞻遠矚。

六、朱由榔

昭宗朱由榔(1623年—1661年)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孫子,明熹宗和明思宗的堂弟,父桂端王朱常瀛。在隆武被俘後,於當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肇慶正式即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永曆帝倚仗張獻忠建立的農民政權大西之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帶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一度甚至收復湖南等地。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流亡緬甸,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次年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永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在昆明遭絞死,終年40歲。死後廟號昭宗,謚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綜觀朱由榔顛沛流離的一生中,有一些小小的驚喜,但每一個小小的驚喜過後,都是巨大的哀傷和失落。他在大勢已去,總體的節節敗退中,期待著那一個個小的驚喜。他這一輩子沒有自己,只是在洶湧壯闊的大潮中隨波逐流,飄飄蕩蕩。當他回首這一切的時候,一定是有點恍惚,有點陌生,彷彿旁觀別人的一生。一切終於結束了,對他或許是件好事。他是一個模糊的終結者,在他之後,再沒有那個叫做明朝的王朝了。

人類的王朝結束了,朱由榔顛沛流離的一生終於結束了,對他或許是件好事。接下來的二百多年是牲口統治人類的時代。

昔日宮廷今尤在,永曆之後無中國。

七、瞿式耜

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號稼軒、耘野,又號伯略,漢族,江蘇常熟人,明末詩人、民族英雄,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一朝官至戶科給事中。晚年參加抗清活動,擁立桂王朱由榔。順治四年,城破被捕,與張同敞同在桂林風洞山仙鶴嶺下英勇就義。 唐王殉國,由榔立於肇慶,式耜進吏部右侍郎。後清兵破贛州,帝走梧州,式耜仍留肇慶。明年,改元永曆,清兵陷肇慶,乃走梧州,旋護帝至桂林,晉兵部尚書。永曆四年(1650年),朝臣互詆,糧餉匱乏,清兵自全州進,桂林大亂,城中無一兵,式耜獨不去,與總督張同敞(張居正之孫)相對飲酒,日賦詩唱和,得百餘首。後從容就逮,孔有德勸降,不屈。又於囚中作臨難表疏,閏十一月十七日(12月25日)與同敞偕死。式耜等鞠躬盡瘁之操,誠可謂無少虧損矣!

瞿式耜在囚室里,孔有德仍然不止一次地派人勸降,都被拒絕。他寫了不少詩,突出地反映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忠貞不渝,為國獻身的精神,與同敞唱和,有名的《浩氣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在詩里,他把自己比做漢朝時身陷匈奴,冰天雪地中苦熬十九年而不屈的蘇武,比做南宋末年支撐半壁江山,抗擊元朝軍隊,終於力盡被俘、殺身成仁的文天祥。他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卻念念不忘國家的抗清大業。

瞿式耜、張同敞在可以轉移的時候不肯轉移,寧可束手待斃,這種現象在南明史上並不少見。究其心理狀態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南明前途已經失去了信心。其次,根深蒂固的儒家成仁取義思想也促使他們選擇了這條道路。與其趁清軍未到之時離開桂林也改變不了即將坍塌的大廈,不如待清軍入城後,以忠臣烈士的形象博個青史留名。儘管這種坐以待斃的做法多少顯得迂腐,還是應當承認瞿式耜、張同敞的從容就義比起那些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門、藏之深山的所謂遺民更高潔得多,理應受到後世的敬仰。

八、李定國

李定國,字鴻遠,小號一純。明末傑出的軍事家。幼從獻忠起義,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領袖之一。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受到張獻忠的喜愛。李定國隨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殺敵不計其數。大西政權建立,擢安西將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合稱四將軍。後數年,大順元年,獻忠死後,率大西軍余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從而立下赫赫戰功。

評曰:時間是無情的,任你家財萬貫,聲名顯赫,難免隨風流逝,被人忘卻;時間又是多情的,因為它總會留下一些鮮活的姓名世代相傳。時間帶走的是隨身聚散的財富聲名,留下卻是永垂不朽的精神。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最耀眼的一顆巨星。他明末是反抗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當然人無完人,我們不能因這小小黑點而批判定國。總體來說,若不以成敗論英雄,李定國是明末清初諸路人物中最具才識與情操的英豪!

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定國一生出生入死、奮鬥不息,為了抵抗兇殘的敵人,浴血奮戰,直至最後!

人已逝,業隨風,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氣節,窮且益堅的不撓鬥志,必將不斷激勵後世人民為反抗壓迫而獻身。

九、李來亨

李來亨(1627~1664),陝西三原縣人,中國清初抗清農民軍將領。少年時因災荒父母雙亡,被李自成侄李過收為義子,參加李自成農民軍。永昌二年正月十三日(1645)李自成撤出西安前,因各種原因,未能在湖廣與李自成會合。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通城殉難後,李來亨聯明抗清,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臨國公,轉戰於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省。李錦、高必正相繼殉難後,李來亨毅然擺脫南明永曆政權的羈絆,率領數萬部眾自貴州進入川、鄂邊境,同先期到達的郝搖旗等部會師,並聯合當地其他反清武裝,組成了夔東十三家軍。李來亨選定湖北省興山縣的茅麓山作基地,屯耕山田自給,十三家軍很快擴大到幾十萬人,成為當時主要的抗清力量之一。康熙元年(1662),清廷調集三路大軍,圍攻夔東十三家軍。李來亨等指揮將士奮勇作戰,屢敗清軍。此時,各地抗清武裝先後失敗,郝搖旗、袁宗第等先後陣亡。李來亨孤立無援,只能據守險峻的茅麓山。康熙三年八月,清軍利用叛徒引路,乘霧從後山偷襲,由於力竭矢盡,李來亨舉家自焚,十三家軍覆沒。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里瑪的指揮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他知道已到最後關頭,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後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壯哉李來亨,哀哉李來亨!

十、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將、詩人。字玄著,號蒼水,漢族,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崇禎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13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見大勢已去,隱居不出,被俘後遭殺害。

1663年,張煌言聽說魯王病故後,悲痛欲絕,眼見抗清鬥爭大勢已去,於是將義軍人馬全部解散。本人則攜隨從羅綸及部屬數人,駕一條小舟,登上南田島(今浙江象山南)附近一個名為懸山花嶴的荒僻小島上隱居,小島孤懸「海中,荒瘠無人煙,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張煌言就在島上,「結茅而處」,暫時得以棲身。島上不出產糧食,只能化裝外出購買。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提督張傑從降將處探知張煌言藏身於附近海島,就派遣兵丁潛伏於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帶,不久果然截獲了張煌言的購糧船,當即利用所獲船隻連夜趕往花嶴。七月十七日天色未明時分,清兵出其不意地闖入張煌言居室,將張煌言、羅綸以及部屬葉金、王發,侍者楊冠玉等人擒獲。張煌言被俘後,斷然拒絕了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寫下了許多傳誦一時的詩篇。清提督張傑設宴招待張煌言,煌言拒絕了,只說「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此外別無一語。

在南明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堵胤錫在永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於齎志以歿;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歷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於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史書上,人們習慣於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讚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並論。

張煌言以一介布衣白生奮起於國亡家破之時足足19年吶!而他的一生也不過44年!試問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將自己幾乎全部的時光都奉獻出來呢!而像張煌言這樣的身份始終如一直至自己一人仍然還在奮鬥的又有幾何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李定國兩蹶滿清名王是哪兩個?分別是在哪場戰爭中?
南明「三大案」是什麼案件?為什麼加劇了南明的滅亡?
盤點成吉思汗軍事思想的十大經典戰役
李世民手下各位大將的介紹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末風雲人物袁崇煥的後裔在清朝得到了重用
明朝十大風雲人物的排行榜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之連颱風眼中的雲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新生代氣象衛星上崗了
唐代的十大怕老婆風雲人物
叱吒風雲的大唐「戰狼」燕雲十八騎真的只有十八人?
藍盈瑩《外科風雲》好感度蓋過白百何,霸氣擺脫浣碧人設!
《澳門風雲3》的骰子王是餘罪大嫂徐冬冬?網友大讚胸滿分!
明朝風雲人物——王陽明(上)
晚清風雲 慈禧與奕?之間的 叔嫂較量
今古雜談-與評書的一份緣,單田芳老師的《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可聽過?
從仇英抗倭圖卷與倭寇圖卷中看真實的大明蕩寇風雲
《海賊王》最新話 充滿陰謀的婚禮茶會風雲四起!
中國風雲史,荒唐的大明王朝
風鈴子、楚天風雲?曌、龍少、泡泡
《外科風雲》的陳紹聰原來是張益達!這麼久不見他都和小燕子結婚了!
她曾與劉亦菲齊名,居然搶了高圓圓的風頭?曾上十大美女風雲榜!
大明宮風雲(上)
紅白黑藍四大皇城,凝固在色彩中的歷史風雲
《風雲》中的第二夢,如今烈焰紅唇,知性大方,永遠的蔣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