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用筆之妙在「發力」
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複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複雜。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我們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
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準確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準。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滋養了無數寫字人,是我們一生需要的功課。初學者找本帖入門,選它沒錯;習行草追求提升,選它也沒錯。有些書友感覺字形把握不準、進步不明顯、運用到創作很難……讓我們扎進聖教的研究,學技術的細節,學變化的火候,學古人的「招」,透過刀鋒看筆鋒,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科學的方法和訓練,最大限度地汲取它的營養,把經典中的字法、筆法、章法運用到自己身上——
聖教終生不可廢
——《集王羲之聖教序》解析
導師:肖燦
第一節 《聖教序》結構解讀(3月5日19:30-21:00)
1.疏密、離合、錯位、避就
2.展筆、斷連、點線
3.正側、曲直、參差
4.大小、粗細、繁簡、工草
第二節《聖教序》字法探究(3月12日19:30-21:00)
1.形式構成分析
2.欹側手法的廣泛運用
3.字形、齊邊、閉合性
4.平正見楷法、險絕見飛動
第三節《聖教序》用筆詳解(3月19日晚19:30-21:00)
1.「九用」的系統運用
2.變動中線
3.一面起筆、兩面換、三面換
4.推、拉、衄、挫
第四節《聖教序》創作運用(3月25日19:30-21:00)
1.大字作品與小字作品創作
2.字勢、行氣、呼應、對比
3.字型檔調取與章法安排
4.借鑒、吸收、融通

※周末秒殺丨臨帖遇到瓶頸?速速打開這個錦囊
※林散之: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
※鄭簠的隸書,真是美暈了!
※墨池&中國書法網 全國中青年書家30人提名展之周雲平篇
※有膽就來闖金庸的「書法江湖」
TAG:書法屋 |
※學書 用筆之妙在「發力」
※學書法,如何發力?
※實用心理學書籍下載:無好書,不推薦!
※治學獨闢蹊徑,學書持之以恆:硬筆書法別具藝術魅力
※顏真卿的學書筆記
※硬筆書法作品鑒賞:學書心存遠志,練字意在有為
※學書法,您用毛筆畫字嗎?
※顏真卿學書筆記 至今受用
※學書法用楷書?抱歉,你學的都錯了
※顏真卿學書筆記,至今受用
※勿忘學書之初心
※精研《書譜》稱妙手,唯痴翰墨寫春秋——文安發學書之路簡述
※學書先學人,寫書先立德,女書家方月夜,書作溫潤含蓄洒脫不羈
※學書法先從篆字學起
※學書必讀:董其昌行書筆法舉要
※書聖王羲之寫的草訣歌,總結了草書的特點的寫法,學書法者必學
※最經典的心理學書籍
※盲目學書法,不如不學
※科普:初學書畫用什麼紙好 中國書畫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