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當年「龍場悟道」悟道了什麼?

王陽明當年「龍場悟道」悟道了什麼?

編者註:

習主席曾多次提到陽明心學的價值,認為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陽明心學到底講什麼?陽明心學為什麼會在當下這麼熱?陽明心學能否解決當下各行各業的人們所遇到的問題?王陽明當年「龍場悟道」悟道了什麼?


跟隨董平教授走進王陽明的世界,感受心學的魅力,體悟心學無窮的智慧。


2017年2月25-26日,董平教授在三智書院開講「陽明心學的智慧」。董平教授對王陽明其人其事,事功與學問全面系統地解讀。以下為講演概要。



陽明心學的重要性


董平教授首先講到,陽明心學在當下很熱。習主席在多個場合講到陽明心學,很多地方也在學習和講授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很重要,推廣學習也很有意義。但是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點,陽明心學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習主席講了陽明心學很重要所以才重要。如果懷有這樣的想法學習陽明學,不學也罷。如果我們從思想、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給陽明學一個基本定位的話,就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中國古代以儒釋道三家為典範的傳統文化發展到明代中葉的一個綜合形態。返回去說,陽明心學本身已包含著整個中國古典文化的思想精髓。


整個思想文化的發展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都不是平穩的而是曲折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急轉彎的。我們要想真正了解陽明心學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我很願意給大家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中國古代思想自身發展的脈絡,另外一條是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我想通過這兩條脈絡,從這兩個維度出發,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領會到陽明心學的重要性,以及當代重新弘揚陽明心學的必要性。


王陽明其人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出生於浙江餘姚,後遷居浙江紹興。因常講學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他的一生雖是短暫的,卻是極為豐富多彩而又艱難曲折的。在浙江餘姚的王陽明故居壽山堂正門,懸掛著一塊「真三不朽」的匾額。所謂「三不朽」,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真三不朽,當然就是後人稱讚王陽明在三個方面都做到了極致。


天下第一等事乃讀書做聖人


12歲的時候和他的私塾先生之間有一場對話。有一天他問他的先生,人為什麼要讀書,念書是為了什麼。先生當然告訴他,讀書就是為了要做官,最好像你父親那樣中狀元。讀書中狀元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當時想了想說,不對,讀書做狀元大概不能算是頭等大事。先生問他,那你認為頭等大事是什麼。他說應該是讀書做聖人還差不多可以算是頭等大事。歷史留給我們的記載非常簡短,就這麼一點點,這一場對話,從中看到的是兩個字,那就是王陽明後來特彆強調的兩個字--立志。我們可以說,差不多從12歲的時候開始,王陽明就已經立下了讀書做聖人的志向。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王陽明告誡弟子「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年少的王陽明確立的「讀書做聖人」的志向,為他此後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董平教授


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正德元年,王陽明因上書得罪了太監劉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貶謫為龍場驛丞。龍場環境極其惡劣,瘴氣叢生,苗、僚雜居,加之物資匱乏,王陽明遭遇了生命的絕境,幾乎命懸一線。面對如此艱難的環境,王陽明還在思考「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的結果,實質上是他的「聖人之志」在特定條件之下的噴然勃發,他真切地體悟到了「心即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因此也直接導致他與朱熹「格物致知」之說在思想上的分道揚鑣。與朱熹學說的分離,同時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為核心理念的心學哲學體系建構的起點。基於「心即理」的體悟,王陽明創立「知行合一」學說,成為他貫徹一生的關於「心即理」的實踐原理。


正德五年,王陽明離開龍場,升任廬陵縣令,這是他第一次實際管理地方政治事務,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運用於政務管理並取得實際效用的最初實踐。同年冬天,他離開廬陵,此後經過了五、六年的職務頻繁變動時期,而同時也成為他講學活動相對最為集中的一個階段。「知行合一」這一新學說,隨著王陽明的講學活動,傳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極為廣泛的思想影響。



良知本自光明


生活中,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良知所在,領悟到光明心體,明了哪些是對,哪些是不對的。這都可以有生活經驗,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不要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不二過,這叫致良知,叫改過,叫改正,回歸到良知的本來中正。


我們總要和人打交道,總是要和事打交道。在這一過程中,要時時刻刻關注你所說的,你所做的,有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如果違背的,就不要做;沒有違背的,放心大膽地做。現在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只是相信人是物質的存在,只需要有物質,這個觀點要破掉。


房子是要打地基的,高樓大廈必須建立在寬厚的地基之上。人要支撐起生命的大廈,同樣需要堅實的根基的。王陽明說,那個基礎之所在,就應是我們的良知。只有奠基在良知的基礎上,我們的生命才會發達,才會輝煌,才會光明。因為良知原本是光明的。



心外無物


王陽明講「心即理」,身體的本然狀態就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與天地萬物一體。那如何能夠做到呢?


王陽明跟學員在會稽山遊玩,繁花盛開,一個學生就跟王陽明說了「老師,這山裡的花在山中自開自滅,明明是在你的心外,怎麼會在你的心內呢?」陽明先生的回答「你沒有來到這座山,在沒有看到這個花的時候,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到這裡,看到此花時,花就在你的心中一時分明起來。所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並沒有說你沒有來到這座山,沒有看到花,花就不存在。而是說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寂」就是未顯現,是沒有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對於這樣的一種狀態,沒有成為日常生活認知對象的這種狀態對你而言就叫做「寂」

。處在一種「寂」的狀態,你能否對這樣的對象發表任何的評論和意見?根本沒有可能性。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事物存在,當它成為你的實際相聯繫的對象之前,它的存在狀態對你來說,是不可知的。所以我們實際上是無法對它加以任何描摹的,更談不上對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作出任何判斷。你來看此花時,則花即時便成為心的對象,心與花之間在那一刻就有了實在的關聯,建立起了一種「關心」的聯繫,花就以它自身的原本樣態來向你呈現它自己。這一「關心」的結果,是花原先作為純粹客觀性而存在的「寂」,立即向「分明」,也即是「顯」轉變。「顯」的狀態,就是對「寂」的消解,而實現這種消解的恰好是「你」作為主體的現實的實踐活動。事物的純粹客觀性在實踐的意義上既然被消解,與你有了一種「關心」的聯繫,自然也就進入到了主體的心靈世界,而成為主體自身之生活世界、意義世界與價值世界的部分了,它自然不在「心外」。



按照王陽明的理解,人在世界當中生活,世界事物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原本都是「寂」,都是純粹客觀性意義上的存在,但人是「活體」,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時時都處於「感」的狀態,與人、與事、與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感」的交往,正是這些交往活動把我們自己與周遭的世界聯繫到一起。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感性實踐活動來不斷地把事物世界之「寂」的客觀性消解掉,並把它轉變為對我們自己的「顯」的狀態的。這樣的實踐活動,按王陽明的說法,實質上就是「致良知」的活動。


每一個人都處於同一片藍天下,但事實上我們並不共享一個世界,因為每一個人的實踐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方式建構起來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是不一樣的。不管你是否滿意這個世界,你都必須要承擔起由你自己建構起來的這個世界的全部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你要不要致良知、要不要知行合一、要不要擴展你生活的世界,要不要擴展你存在的領域,存在的價值這個完全是你自己的選擇。陽明先生全部學說的意義也只不過是給我們指明這樣一個方向,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事上磨練。



王陽明曾說:「良知即是未發之中。」「中」就是正直公義、廓然大公、無私無偏。良知即是中道之體。公平正義,即是至善。王陽明講「無善無噁心之體」,實際上正是特彆強調了中正公義即是最高善。


我們不論與人、與物相交往,如能把自己「心之體」的本然良知實現出來,處事大中至正,公義廉明,不摻雜任何私意私心而還原事物原有的本來面貌,就是「致良知」,就是對於最高善的實踐。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韶山的悔悟
良知頓現 難事易辦
在紅塵中修鍊,信仰才是最好的指路明燈!
讓別人舒服 是一種重要的軟實力
每逢大事有靜氣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為什麼能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對王陽明的影響
股熱故事王陽明龍場悟道
佛陀睹明星悟道 究竟悟到了什麼?
明鏡心 自磨礪出:王明陽龍場悟道始末~
王陽明「龍場悟道」,參透心學智慧!
穿越生死線,明朝一哥王陽明龍場悟道
為霖道霈禪師悟道因緣
圓明子道長悟道詩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悟道青城山 青城天下幽
知道,悟道,行道,守道
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
大余名流事·王陽明悟道
明镜心 自磨砺出:王明阳龙场悟道始末~
邱漢橋:悟道水墨
問道、體道、悟道八仙宮
虛雲長老:悟道與修道
聞到「天籟之香」,剎那見真心,明真性,彷彿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