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慕年與辭世
光緒六年,清政府下令調左宗棠到京供職,左宗棠在西北經營了多年,特別是收復新疆,為為國家建立了豐功偉績,對西北有深厚感情。
當他奉命離開新疆時,心情十分矛盾。
他希望在北京能替國家做更多的事。當時,朝廷官員之間矛盾叢生,投降派頗有勢力,他兵權已削,作用也就不會太大,而且更是由於投降派的掣肘,前程更加坎坷。
左宗棠於光緒七年到達北京,清政府任命他管理兵部事務,雖然准他在軍機處和總理衙門行走,但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官員大多和他意見不一致,他的話是不會有人聽的。
左宗棠一再要求開缺,撤掉他的各種差使,但左宗棠功勛卓著、名聲很大,清政府自然不會批准的。左宗棠在軍機處經常發泄他對李鴻章等的不滿,或談論西征之事,拍案大笑。
奕?沒有辦法,只好把他調任兩廣總督。光緒八年(1882年),他到南京赴任,極力主張仿效林則徐抗英,加強沿海沿江防務。
由於和李鴻章矛盾越來越大,李鴻章對左宗棠力主抗法,十分不滿,罵左宗棠是「老模糊顛倒,為江左官民所厭苦」。
左宗棠再次向清廷奏請開缺回籍,清廷同意他卸去兩江總督任,但希望他病癒之後,即行銷假,重新委任。
中法戰爭爆發後,福州水師在馬尾全軍覆滅,朝野上下譴責投降派李鴻章之流。光緒十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督辦福建軍務。
這時左宗棠已經七十三歲,但仍有「伏波伏鞭之概,其志甚堅」。
到福州上任後,他一面派兵增援台灣,一面整頓閩江防務。
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中國軍隊在鎮南關大捷時,李鴻章卻和法國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下令在鎮南關前線的馮子材、王德榜清將撤兵。
左宗棠堅決反對撤兵,並因此上奏清廷,陳明撤兵之害,但已無可挽回。左宗棠憂憤交集,在福州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左宗棠走了,帶著悲憤,也帶著希望。
左宗棠的靈柩要回家了。江浙關隴的士民聽到消息,奔走哀悼,如同失去了親人。 光緒十二年(1886)九月二十五日,左宗棠的遺體運抵湖南省城長沙。
一個多月後,其靈柩下葬於善化縣八都楊梅河柏竹塘的山陽。墓碑上刻的文字是:清太傅大學士恪靖侯左文襄公之墓。

※漢代名將周勃的牢獄之災
※曾國藩的治學之道,最精髓的只有三個字
※曾國藩的睿智: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
※商鞅:從出逃到敗死的不歸之路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感天動地的傳說
TAG:問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