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一顆無憂 無悔 無怨的禪心

修一顆無憂 無悔 無怨的禪心

修一顆無憂 無悔 無怨的禪心



禪心三無

文:明海大和尚


「禪心三無」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我們按禪的精神、按祖師的教導、以一顆禪心去生活所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當然一個體悟了禪的境界的人,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們根據祖師的教導和佛法的精神去描述這顆心,有很多角度,有些機鋒、棒喝也是在展現這顆禪心。


今天我們討論的這個「禪心三無」,也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說的。通過這個角度,我們雖然可能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完全悟得禪心,但是當下可以去操作,從而把握我們的心態。


「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是「無憂」。

佛教對於人道眾生的心態有一個描述,說人道眾生是憂喜參半。在憂這方面有時又叫憂悲,苦惱。我們在日常生活里經常會有憂愁。俗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西方的哲學家也從哲學方面探索人類心態里的憂愁。憂愁這一部分情感具有普遍性,有的哲學家說,那是因為每個人只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面對死亡。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同時面對了死亡。而死亡對於普通人來講是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不用教他就知道,這個知,是每個人潛意識裡本有的。?


從佛法來看,生活中的憂愁來源於我們的得與失:患得患失,也來源於我們對自己未來的命運感到不可把握。


不知你們是否注意過,有一種學問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文化的人,都特別有興趣,就是關於算命的學問。西方有西方的一套,通過血型、星座等預測命運。東方有東方的一套,算命學在我們中國就很豐富,有占卜、四柱、奇門遁甲等種種預測方法。


這類學問的發達說明人有一種想把握自己的未來和命運的渴望;當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類整體上有一個潛在的憂患意識,希望通過種種預測命運、把握未來的方法來化解、沖淡內心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擔憂。還有像看日子、取吉利的名字等做法,都反映出人們心中的憂慮。


一顆禪心是徹底地放下了憂愁的。雲門文偃禪師說:「日日是好日。」這是禪者無憂的生活態度。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擺脫憂愁,從哪裡做起呢?我覺得首先要放下對未來的牽掛,對未來的種種猜測、擔心,對某件事情得失的計較。

一切未來的結果都是從現在、從我們當下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們生活環境的很多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只是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所以我們只能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從眼前下手,這樣才能真正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變成可以感知、把握和確定的力量。


在禪師語錄里,不太容易看到關於死後要生到什麼世界、生到哪一個佛國的開示,原因是他已經全力以赴,能夠完全把握得了當下,生命的一切活動他已經做主了。把握了當下,未來怎麼樣就不是問題。


要問未來怎麼樣,就問他現在每時每刻正在變成現實的心念、語言和行為怎麼樣。我們的未來不會因為一個不可知的神靈的操縱發生奇蹟,不會有奇蹟發生的。如果有奇蹟,奇蹟就在當下。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未來也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


我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時候,都可以觀照一下,我們的心裏面是不是隱隱約約有些不安?像那些要考大學的學生,在高考前甚至之前半年,內心就已經開始有壓力,倒不一定是腦子裡每天都在想這件事,其實潛意識裡已經有很多負擔出現了,這些都是來源於對未來的牽掛、掛礙。


我們要時常覺察自己內心的這種負擔,覺察它,然後放下它。怎麼放下呢?放不下主要還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未來會出現合乎自己意願的結果,希望未來按照我們的設計和理想來到。把這些都放下!

如果你希望未來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到的話,那麼你應該從當前的準備工作開始,去創造這個未來。不要只是去擔憂它、等待它。擔憂和等待對於你所期待的那個未來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準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


這是我講的「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無憂。無憂的心是很輕鬆的,沒有壓力。現在社會上有些病很普遍,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別多,而且年齡越來越提前。我自己也有體會,心裡有憂愁時,人的精力、反應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但實際上一件事不會因為我們擔憂它就變好,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要放下種種擔憂,要無憂。

修一顆無憂 無悔 無怨的禪心


「禪心三無」的第二個無是「無悔」。


悔是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一種態度。人的心靈很有意思:《藥師經》里講到,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俱生神,隨時都在記錄我們的言行和心念。儒家說每個人心靈在最深層面都有一種功能,就是良知,簡單說就是「良心」。而道教則把每個人心裡客觀全面地記錄身口意三業活動的這種能力,人格化、神化為閻王爺殿里的一位官員,主宰我們命運的賬房先生、一個「會計師」,他把所有人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記錄到賬簿里。


他那裡有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好像天下所有眾生的心態和言行他都能記下來。人死了以後,都要從他那兒過一下,「會計師」把每一個人的賬都翻出來,提供給判官,判官再作相應的判斷,你該怎麼樣,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鍋,或者是投生到人間,抑或是上升到天堂。


佛教這樣描述人內心的這種能力:人的心識分成八個層面,最深的層面叫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有三個意思:


第一是能藏,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是一個大倉庫,能夠把我們身口意三業種種的活動都收藏起來,這是從它的能力、主動性方面來說的;


第二是所藏,是從它所收集的信息、從內容方面來說的;


第三叫執藏,它不僅能收藏,而且對自己所收藏的內容還有一個執持、不丟失的功能。


我們每個人從一生下來,恐怕生下來之前也在其內,種種的活動,行為、語言和心念的活動,不用別人來觀照,我們每個人自己心裡都知道。我們內心深處都有這種能力,不管當時我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想了什麼,不管我們是主動地做、主動地說、主動地想,還是被動地做、被動地說、被動地想,種種情狀,我們心裡有個攝影機,都會攝下來,而後形成影響我們未來身口意三業活動的很重要的資料和因緣。


我們自己內心所收集的這些信息,反過來又會熏習我們,熏習通俗講就是影響。一個人內心覺照力很強的時候,做了一件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雖然可能會忘了曾經做過,但實際上內心並沒有忘,會不安,自己會覺得奇怪,怎麼我的心裡會不安呢?後來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錯了,這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內心良知的監督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逐漸地轉化、變化之中。自己改變自己,自己熏習自己,跟外在活動形成一個不斷互動、不斷地互相反饋的關係。


所以無悔的「悔」,是指我們對過去的所做、所說、所想,或者是一個錯誤,這種錯誤總是會先傷害別人、再傷害自己,對這些東西放不下、後悔。


後悔的味道很難受,我也有體會。我看幾乎每個人都有體會。從來沒犯過錯誤的人應該是沒有的,或者說很少有,所以後悔的心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但有句俗話:世上沒有後悔葯可賣。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說,某件事從頭來一次就好了,或再給我一次機會,等等,但是不可能。


後悔會使我們內心不自在,堵塞在對過去的某一件事、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執著里。我們的心在這一點上梗塞了、拴住了。


那麼禪心呢?它是無悔的!禪心為什麼是無悔的呢?因為它離執,它是空的,像竹籃打水,留不住。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樣從對過去的執著里擺脫出來呢?怎樣在今後不再有悔心呢?要想今後不再有悔心,就要從現在做起。


禪心能夠看到,所謂的過去其實是不可得的,所謂的錯誤、罪業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所謂的福和罪是因我們內心的執著,才對我們產生作用。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這個內心不是一般的大腦記憶力層面,是指我剛才講的良知良能這一塊,那個執持能放下,能夠知道一切是不可得的,那麼這個心的結就解開了,悔就沒有了,此時心就會像虛空一樣,什麼東西都沾不住了。禪心就有這種特質。


我們從祖師語錄里能夠看到,禪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後悔裡面。當然了,對我們大家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不再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這個最重要!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把握身口意三業,使我們的生活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


然後呢?把所肩負的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都能盡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義務能夠完成,能夠把我們遇到的種種寶貴因緣充分利用,這樣才可以。


比如很多上過大學的人都會後悔:上學時年輕,記憶力又好,圖書館又很方便,看的書卻太少,把很多的時間都浪費了。我自己就有這種後悔,那就是我身在其中的時候,沒有珍惜那種因緣。我們今天能學佛,得到人身、值遇佛法,有好的道場,能聽聞經法,遇到佛經,遇到師父,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緣、非常寶貴的機會。


如果我們沒有充分利用、錯過了,我們就會不斷地增加後悔。在每天的生活里,我們要珍惜。通過珍惜;通過奉獻,不斷地創造歡喜。每個因緣你都珍惜了,每個人你都認真對待了,沒有傷害他,每件事你都認真對待了,每個工作你都認真地去做。兢兢業業地去完成,你就會無悔。


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一個人,老師、父母、妻子、丈夫、學生,你有沒有認真對待他們呢?如果沒有認真對待,趕緊去認真對待。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根據我們所承擔的角色,我們應該做什麼,就用心去做,認真去做。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做,最後只能收穫後悔,不斷地增加後悔。這樣。人的一生,最後結果就是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累。這是講的「禪心三無」的第二:無悔。

修一顆無憂 無悔 無怨的禪心



「禪心三無」的第三無是「無怨」。


第一無的憂,是指我們因為對未來的執著、對得失利害放不下而產生的心結;


第二無的悔是指我們因為對過去自己的錯誤、失誤放不下而產生的心結;


第三無的怨則是指對於現在落在自己頭上的一切不滿意而產生的心結,這個一切就很多了,包括他人如何對待我們、社會如何對待我們。包括對自己所不能夠完全把握的這個色身所出現的種種情況,比如生病、意外事故、生活里種種落到你頭上的境遇等等。


甚至包括了大自然如何對待我們。怎麼說到大自然呢?比如有時我們出門,希望是晴天,結果下起雨來,有時也要罵兩句,古人叫呵風罵雨呀,也會怨恨天和地。


總而言之,無怨就是對我們的命運、對我們在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夠歡喜接受。沒有怨恨,不僅歡喜接受,而且還要心存感恩。


如果有人以非理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要對他心存感恩。這個是需要訓練的,可能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慢慢地做,也可以做到。非理對待我們的人我們要心存感恩,把他當成老師。訓練我們忍辱力的老師。對遇到的不符合自己意願的、不管是大自然的情況還是身心的種種情況,能夠承認這一切因緣就是自己所有、就是屬於自己的。接受它,面對它,不要排斥它。


我們必須直面生活里、命運里不符合我們意願的那些負面的東西。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正面面對它,它就什麼時候開始轉化;我們要是背對它、逃避它或者怨恨它,可能它永遠都不會轉化。所以轉身面對、正面接受,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藝術,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新的名詞,叫逆商。我們知道有智商,就是一個人智力高低。後來心理學家說用智商去估量一個人太單一了,因為有的人智商很高,但生活得並不幸福,事業並不成功。原因在哪裡呢?經研究發現人們還有一種能力,就是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怎樣跟其他人配合,怎樣適應環境,怎樣訓練自己的意志力,也即後來的情商。現在說情商還不夠,又出現了逆商。


逆商是指一個人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的時候,他的反應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會一帆風順,有時會有逆風,遇到逆風時怎麼去面對它、轉化它和利用它,這種能力是因人而異的。


有的人在順風裡成長得很好,但是遇到一點挫折、一點批評、一點困難,馬上就蔫了。這種人就是「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過風雨。所以孟子講「生於憂患」,那些經過種種困苦考驗的人,他的逆商比常人要高,意思是說那因為他曾經遭受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艱苦磨鍊。


逆商的教育和訓練在佛教里非常豐富。我們知道「六度」中有一度叫忍辱波羅蜜,它就是提高我們的逆商的。哪個人能忍,那麼這個人的逆商就高。真正的忍是如如不動—心都沒有動過,是忍「無可忍」,你怎麼都動搖不了他。他一往直前,堅持不舍,這樣的人逆商可能是一百分。


在佛教里還有很多方法也是提高逆商的,特別是禪宗祖師的教育。你要問德山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會當頭給你一棒。南宋時,日本有一個禪師弁圓到浙江來參無准師範。冒冒失失地去問問題,師父一頓棒子打過來,把他打暈了,而且打瞎了一隻眼,醒過來之後,他開悟了。當然普通人會有疑問,開悟有這麼重要嗎?難道比他的一隻眼睛都珍貴嗎?那開悟了的人就知道,這是他生命的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不要說一隻眼,兩隻眼睛都值得。所以他開悟了以後給師父磕頭表示感謝,回到日本以後,還把師父的像供起來。


如果你要問臨濟禪師問題,要小心,他會突然一喝,像獅子吼一樣。不容分說,不跟你解釋。不是跟你講道理,像我這樣哆哩哆唆、一二三四的,上來就霹靂一般一聲大喝,把你嚇得魂飛魄散。


柏林禪寺萬佛樓開光前,我們請雲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來,很多人在山門口接駕,他卻不跟我們走,到指月樓南邊的時候,自己拐到西邊去了。他不管你!後來有人要給他磕頭,因為他老人家歲數大了,拿著一根拄杖。他就用拄杖打:「搞什麼!」


說起來現代人有點可惜,不太適應這種教學,也就是講現代人根器不行。別說棒喝,批評他兩句就吃不消跑掉了,不等你拿起棒子他已經跑了。像這些都是培養逆商的。


剛才我們說,無怨就是指我們在人生路上遇到種種逆著自己願望的境界,能夠正面對待,以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並不是故意做作的,它來源於對因緣法的體認。


什麼叫因緣昵?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的一切都是因緣法,無可避免地落到我們頭上的每一件事,可以說都是最適合我們的,我們要這樣去認識。如果你遇到一個脾氣很糟糕的妻子,也要知道這正是你的,這個正適合你。經常我們覺得這個不適合我,你遇到了她,肯定是你適合她。


再比如說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地球上,現在地球很不安寧,經常有戰爭、有恐怖事件發生,環境也越來越糟糕。那麼我們要知道,我們之所以生在這個世界、這個國度、這個時代,一定有它的因緣一這一切適合我們。


我們看這個地球上的戰爭,再想想我們的內心就知道了,原來就是我們內心的戰爭投射出去的。我們內心戰爭的根源就是是和非、各種分別。有分別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爭鬥,所以我們就會生在有戰爭的地方。我們內心有噴恨、有忿怒、排斥別人、把自己的一切看得最重要,那麼我們就會生在有戰爭的地方。


如果我們內心完全沒有仇恨、沒有排他、沒有自我中心、沒有是非爭論,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和睦的環境里,生在一個和平時代、和平世界,甚至也可能會生到天堂,生到極樂世界。


以無怨的心去生活,面對的一切都感恩它、感激它、感謝它,無論是人還是事。不如意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老師,就是剛才我講的德山禪師、臨濟禪師的當頭棒喝。逼我們進步、逼我們覺悟。


下次你們要遇到很麻煩的人或是討厭的事,你就把他想成:噢,這是德山禪師,這是臨濟禪師,是來訓練我們、提高我們逆商的老師。你這樣去看,其實他就是你的老師啊!老師有時候不一定以老師的面貌出現,而且這樣的老師你還不用給他交學費,不用給他發工資。


如果我們善於學習,很多環境都可以變成老師,這一點,也是我跟著我們師父凈慧老和尚學到的。他經常講,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對。我也經常冷眼旁觀,看師父是怎麼做的。在這一點上,師父做得很好。我們最難感恩的就是跟你過不去的人、給你找麻煩的人、誹謗你的人,我看到師父確實是真心地。不是嘴上講或做作的,真心地去容忍他、包容他、感謝他。


有時候,我們也在一起討論。師父經常說:你身邊的人跟你過不去,你要感謝他。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你工作會更加謹慎,做人做事會更加認真,你會更少犯錯誤。對不對?跟你過不去的人肯定每天都會挑你的毛病,每天監督你,你要感謝他。


如果一個人長年累月地監督你、觀察你、找你的毛病,我建議你真的給他發一份工資。因為那是需要耐心的呀,要請一個人這麼長時間地觀察你、挑你的毛病,如果你請我,起碼我是不會幹的,一是沒有那個時間,另外也很累呀。


但是我們在生活里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長時間注意你、挑你的毛病,長此以往,就能培養我們長時間的不放逸,那有多好啊!你長時間地認真、長時間地不放逸,如果他還是不放過你的話,我覺得你應該跟他交個朋友。以他的這種韌性,比你的這個長時間還要有韌性,那他真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那時就是朋友了嘛!


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上真正有煩惱、跟我們過不去的人都不太容易長時間,他就是煩惱現前的時候,才會跟我們過不去;如果他能長時間,他真的是在幫助我們。


這是講無怨之心。沒有怨恨、沒有怨言、沒有怨念地去生活去對待一切。但做到這一點很難。比如我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一條戒:從現在開始,我不對任何人、任何事發牢騷,結果只堅持了一兩天,很快就犯戒了。我覺得堅持了一兩天都不錯,堅持一兩天還是很有水平的呢,當然你們可能堅持的時間更長。


容易發牢騷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獻的人,奉獻多的人牢騷少。經常對別人不滿意,總是在要求別人,牢騷就多。總是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卻沒有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多奉獻,就不太容易有牢騷,不太容易有怨言。


所以今天我借這個機會給大家出個題目,希望你們每個人給自己制定一條戒律我發誓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發牢騷,嘴上不發,心裡也不發。可以試試嗎?我沒有問你們做得到做不到,顯然是很難做到的。試一試,通過試能夠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平時的生活。


如果我們平時牢騷很少,那麼可以說生活質量很高:如果平時怨言很多,說明我們的生活質量很低。這個與我們是否有錢、社會地位高低,與我們是男女老少、貧富貴賤沒有關係。


我們牢騷少、怨言少、沒有怨恨,那我們就生活在凈土裡,生活在快樂里;如果我們牢騷多、怨言多、怨恨多,我們就生活在不快樂里,甚至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裡。強烈地仇恨一個人是很痛苦的,被仇恨的人沒有受到傷害、自己先受到了傷害。


以上是今天我供養大家的一些修學體悟,也是提出來跟大家共勉的一些生活原則。


我們要修禪,就要有一顆禪心;要有一顆禪心,首先就要做到這「禪心三無」、即無憂、無悔、無怨。希望你們記住這「禪心三無」,平時經常反觀內照:現在心裡是不是有憂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經常返照,經常地自凈其意。自凈其意就是不斷地返照,不斷地把自己心裡的憂、悔、怨凈化、轉化、放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佛門泰斗明學長老慈悲開示:該如何念佛?
連我自己都在檢點:你真正地相信三寶了嗎?
徹悟大師:念佛當生四種心
慈悲尼師30年收養30多名棄嬰 多人考上名牌大學

TAG:騰訊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無怨無悔的愛
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守候心愛的人最無怨無悔的苦情男星座
做人,無怨無悔,就無需「假如」!
佛說愛情:是一種宿命,是無怨無悔
情,無絕美,但要無愧,無悔
勇敢的飛吧!無怨無悔
為此人不眠,他無怨無悔!
無怨無悔守候愛人的星座
人生六悔,願你無怨無悔
願高考諸君心之所向,無懼無悔
無怨無悔守候愛人的星座!
努力了,就應該無怨無悔!
此生一會,無怨無悔
因為熱愛,所以不論成敗無怨無悔!
十指相扣一生,心與心相偎,今生愛你無怨無悔!
相愛也是一種付出,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為心愛的人付出一切
每日一禪:無怨無悔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