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 | 歐洲與美、俄之間的世紀糾葛,一張圖帶你看懂世界格局

揭秘 | 歐洲與美、俄之間的世紀糾葛,一張圖帶你看懂世界格局


摘自《用地圖看懂世界格局》,王偉(著),華文天下圖書公司授權合作稿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

請回復『

轉載

』了解事項。






引言

:假如把一隻螃蟹放在竹簍里,你必須要記得蓋蓋子,否則它很容易爬出來,可如果是很多隻螃蟹,那你大可放心,甚至根本不用去管,因為任何一隻螃蟹在它要爬出竹簍的時候,總會被其他的螃蟹拽下來,結果誰都爬不出來。經過上千年的戰亂,今日的歐洲在統一的基督教文明之下依然是邦國林立,說到底,歐洲就是這一筐「螃蟹」。如今的英國脫歐、難民危機、經濟危機等,使歐洲各國相互拖拽,說到底依舊是一種「螃蟹效應」。







歐洲與美、俄之間的世紀糾葛





很多人對歐洲的外交戰略都有一個很大的錯覺,認為西歐是美國的傳統戰略盟友,而與俄羅斯則是不共戴天的敵人。




事實上,歐洲的對外關係始終處於一種自相矛盾的搖擺狀態。






譬如美國人在歐洲人眼中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形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對歐洲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另一方面,美國又是歐洲霸權事實上的終結者和取代者。





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得到了美國在資源和資金上的支持,前者重創了所有的歐洲傳統霸權國家,而後者則徹底掃蕩了歐洲在東亞及東南亞的傳統勢力範圍。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又一度和蘇聯站在統一戰線,驅逐了英法在中東的影響力。




除此以外,無論是兩德分立還是後來的北約建立、鐵幕降臨,事實上最先發難的都是美國而並非蘇聯——當時蘇聯剛剛在戰爭中損失了兩千多萬人口,莫斯科以西的國土一片狼藉,正急需通過對西方的能源出口來恢復元氣,從邏輯上說,也顯然不具備主動挑起冷戰的動機。




客觀上說,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人通過給歐洲製造出了一個敵人,從而「維持」住了美歐之間的盟友關係。




事實上,即使在蘇軍實力處於巔峰狀態的那段時期,除了用洲際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外,蘇聯人對美國本土並沒有更多的攻擊手段。




但對西歐則不一樣,1981年蘇軍舉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軍事演習——代號「西方81」,通過這次演習,人們推測蘇軍最快可能只需一周,就可從柏林牆推進到英吉利海峽東岸。




為了應對華約部隊的鋼鐵洪流,北約甚至準備由西德國防軍阻滯對方裝甲集群前進,然後透支戰術核彈,以同歸於盡的方式來延緩蘇聯人的進攻。




此外美國還為歐洲準備了大量的核地雷,一旦戰爭爆發,它們將被埋設在西歐平原,在蘇軍的裝甲部隊開過來的時候,在地面炸出直徑數百米的大坑,以阻止對方機械化部隊的推進。




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歐洲人頭上究竟被頂了一顆多大的炸彈。








▲世界主要海峽及運河






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西歐國家就必須維持好同美國的盟友關係。




經歷了二戰之後百廢待興,要想發展經濟就需要減少國防投入,那麼防務安全就得依賴美軍。




都管美國叫「世界警察」,可這個「警察」是不可能義務為你服務的,




從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由美元接管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


到20世紀50年代聯合蘇聯反對英法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使得歐洲人徹底失去了蘇伊士運河,


再到1973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進一步弱化西歐鑄幣權……




幾乎每一次面對需要「親兄弟明算賬」的問題時,都以西歐妥協而告終。








▲1956年中東戰爭形勢圖: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起因是英、法兩國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聯合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也介入其中,迫於各方壓力,英、法兩國於11月6日被迫停火,以色列隨後也撤出西奈半島。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真正開始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這成了美歐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很多人把冷戰結束視作美國總統里根的一大功勞,然而在美國國內卻還存在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為這恰恰是里根最大的敗筆,事實上隨著蘇共自身的蛻變,其國內經濟形勢非常惡化,在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更多的只是存在於理論和軍方提交國會的報告中,西德情報部門在當時最主要的工作已經從阻止克格勃滲透,變成了應對駐東德蘇軍日趨嚴重的走私活動。




里根主政美國後,在軍事、地緣、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對蘇聯展開了全方位的進攻戰略,在蘇聯存續的最後幾年中,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甚至請求美國來充當他們之間的矛盾仲裁者,但這依然沒能減緩美國對蘇「攻勢」,除了消滅一個理論上的潛在威脅外,大量失控的核武器還一度讓西方各國的情報部門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這打破了美歐之間的原本「平衡」。








▲蘇聯解體後國家分布圖






蘇聯解體使得歐洲各國不再有求於美國,此外東歐經濟的破產使得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技術人員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填充到了西歐的工業體系中,此外還有龐大的消費市場。




有了這筆意外之財,德法開始迅速推進歐洲一體化,很快歐共體就進化成了歐盟(1993年),之後不久歐元誕生(1999年)。對美國人而言,

這意味著歐洲與美國原本帶有從屬性質的關係徹底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擁有3億~4億工業人口的發達政治經濟體,

其體量與美國不相上下,對美國的霸權地位這意味著什麼,自然誰都清楚。




然而在歐洲固有的缺陷下,這個機會歐洲人最終還是沒有利用起來。




歐盟各國的各自為政與政客的短視,成了歐洲最大的短板之一。




1999年爆發的科索沃戰爭,德國是最主要的推動者,與兩次世界大戰時的情況相同,德國急切希望控制巴爾幹半島,以打通從柏林到中東產油區的陸路通道。




然而德國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戰後數十年的「依賴」模式,使得歐洲自身的軍事實力根本無力支撐一場科索沃級別的局部戰爭。




唯一的解決方法只能是把美國人拉進來。







▲歐盟成員國






說得再簡單些,歐盟(德國)企圖通過一場戰爭來打通資源通道,進而獲得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資本,而要達成這個目的,他們打算拉美國人進來,並且讓美國人來主導這場戰爭。




這簡直就是神一般的邏輯。




科索沃戰爭最終的結果是,戰爭徹底脫離了德法的控制,在美國的主導下不緊不慢地進行,持續的時間遠大於歐盟最初的估計,最終導致歐元大跌,美元大漲,大量西歐資本為了規避風險,紛紛流入美國資本市場,從而最終成就了美國的信息產業技術革命。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薩達姆政權企圖在石油貿易結算中引入歐元來替代美元,利益受損的德法兩國第一次明確站在美國人的對立面上,但政治表態終歸抵不過美國的真槍實彈,歐元再次受到嚴重衝擊。




而2011年利比亞戰爭幾乎可以說是科索沃戰爭的翻版,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從德國換成了法國,除此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是1999年的歷史重演。




如今歐洲在面對美國時始終都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境遇:內部的分裂,高福利與反戰疊加的政治正確,以及經濟衰退,幾方面的因素使得歐洲始終缺乏足夠的軍力投送能力。




因此他們必須在安全問題上與美國人合作,在美國發動對外戰爭的時候,歐洲國家多多少少都要派兵參與,這其實就是以「參股」的形式來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海外利益,而這又給自己帶來了大量的恐怖襲擊威脅。











在貨幣問題上,歐元和美元則始終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因此美國自然樂於見到歐洲時不時遇到一些麻煩,以打擊歐元。




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同樣處於矛盾中:縱觀歐洲歷史我們會發現,任何一個西歐強國一旦崛起,向東攻打俄國幾乎是「必修課」,波蘭、法國、德國皆是如此。




前面提到過,俄國有著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以及貫通東西的地緣優勢,這些都是西歐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




歐洲的歷史就是這樣,攻與防是沒有明顯的界線,一旦西歐國家崛起,必然會伺機向東進軍,而一旦俄羅斯強大,西歐又會擔心俄國人向西橫掃。




冷戰結束後,歐洲看似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然而在那個延續數百年的思維模式下,一切都只能是一個美好的畫餅:歐洲諸國希望俄羅斯加入歐盟,但前提是俄羅斯必須進一步分裂,變成一堆小國後再一個一個加入,顯然這是任何一個俄羅斯領導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一方面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對歐盟國家的作用日益重要:德國36%的天然氣進口自俄羅斯,石油則高達39%。不僅僅是德國,整個歐盟30%的天然氣和35%的石油都來自俄羅斯;每年俄羅斯向歐盟出口的天然氣達1300億立方米,這其中德國就得消耗掉900億立方米,如果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輸送中斷的話,以德國現有的儲備量只能維持三個月。




而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卻在不斷推進北約東擴,這個舉動則是在不斷吞噬著莫斯科的防禦縱深,這一點從地圖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








▲北約東擴前





▲北約東擴後






在這種自相矛盾的心理下,一方面歐洲製造業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異常依賴,另一方面每一次歐洲激怒俄羅斯,最終又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能源供應。




自2013年開始的烏克蘭危機,其最初的起因是烏克蘭東部和西部在是否加入歐盟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而事實上當時歐盟正陷於歐債危機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接納4500多萬烏克蘭人,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德國的政客們卻依舊在烏克蘭危機中推波助瀾,最終烏克蘭爆發內戰,俄歐關係再度跌入谷底,由此導致歐洲能源問題前景異常不明朗,歐洲經濟進一步走低。




此外,歐盟自成立以來,不斷吸納原屬華約的中、東歐國家加入,這些國家基本都是1991年東歐劇變的產物,由於當時美國政府對這些國家不遺餘力的滲透,他們的精英階層普遍更親近美國。




這就導致不少歐盟新成員國在經濟上享受著歐盟的資源,政治上卻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譬如波蘭在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反導問題上都是美國的堅定支持者。











不客氣地說,政治上的短視、不切實際和務虛不務實,已經成了目前歐洲發展最大的障礙。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由於金融危機爆發,美元地位一度岌岌可危,《保爾森回憶錄》曾經提到過,當時歐盟已有打算,聯合俄羅斯和中國推動建立新的貨幣體系。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西歐的眾多政客卻咬著所謂的中國西藏問題和人權問題不放,在火炬傳遞的過程中演出了一幕幕的醜劇。




2014年索契冬奧會期間,歐洲同樣繼續在能源安全問題上與俄羅斯進行協調,可在這個時候他們的政客卻又一次故伎重演,將政治表演搬到了奧運會上……











實事求是地說,如今歐洲的整體環境,都還籠罩在一直不切實際甚至不辨是非的虛幻道德優越感之下,無論是掌握著輿論和權力的精英,還是掌握著選票的平民,都存在這種情況,而由此形成的上下互動,又一次次讓歐洲各國做出讓人不可理喻的選擇。




或許,相對地緣要衝與石油天然氣,「務實」才是如今歐洲最急需的資源。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本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精明的唐太宗為什麼要讓軟弱的李治繼承大唐皇位?
歷史上皇長子都是最優勢人群,唯獨在這個朝代卻很慘
春藥?毒藥?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它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歐洲與美俄之間的世紀糾葛,一張圖帶你看懂世界格局
五張圖表讓你徹底弄明白歐洲中世紀之前的歷史
歐洲四大家族,代表了歐洲幾個世紀的歷史!
揭秘:中世紀的歐洲為何要處死女巫?
舒淇一席白裙宛如中世紀歐洲童話中走出的公主,網友評論:舒淇是那種越看越順眼的女神
從《權力的遊戲》看歐洲中世紀被強姦懷孕的歷史
黃金周,帶您去看歐洲最美的七座城堡,如畫的風景、悠久的歷史,在那裡讀懂過去
看歐洲地圖,知歐洲歷史之羅馬時代
歐洲第一的歐瑞蓮產品領先世界的秘密——世界一流的研發中心
看看,中世紀的歐洲高富帥們都會穿這樣的盔甲!
【漲知識】歐洲國王的那些奇葩外號
中世紀歐洲之味
你知道第一個橫跨亞洲,非洲,歐洲的帝國嗎?
媲美歐洲的日本美麗小島,感受無以言表的美麗!
陳喬恩主演,歐洲取景的《人間至味是清歡》好看。
日耳曼人的冷歷史:曾是歐洲蠻族,滅掉羅馬帝國,二戰中攪亂世界
中國與歐洲,誰才是世界的中心?韓國「別爭了,我是宇宙的中心」
美國瘋狂吸血全世界的三大真相:中國、歐洲、俄羅斯無一例外!
歐洲的疼,世界的鷹—瑞典薩博四代機:鷹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