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郝萬山講傷寒論33講—心下痞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33講—心下痞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33講—心下痞證(1)


第33 講心下痞證(1)


大家好,我們接著上課。


我們上次課的最後,關於臟結證沒有講完。

我們說臟結症是內臟陽虛,陰寒內凝,正衰邪實的一種徵候,臟結症還有一條原文,這就是167 條。


打開講義79 頁,看167 條,「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臟結,死。」病人平素脅下有痞塊。《傷寒論》里所說的這個痞,在許多情況下,它是指的一個自覺癥狀,就像我黑板上所寫的,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謂脘部自覺漲滿堵塞不通的一個自覺癥狀。但是在167 條所說的這個痞,不是一個自覺癥狀,而是指的一個腫塊,要注意呀,這個「脅下素有痞」是指的什麼呢?是指的一個腫塊,是指的腫大的肝脾,腫大的肝臟和脾臟,連在臍旁。我們在城裡很難見到這種病,特別是在寄生蟲病發生的地方,有時候,那個脾大到什麼程度呢?脾不是在左側么?脾能大過臍中線,跑到臍中線的右側來了,巨大的肝脾腫大,所以這裡所說的「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這就是那個巨大的肝脾腫大,這是病程日久,寒積內聚,氣血壅結所造成的。臟結辨證嘛,病程日久,寒積內聚,氣血壅結所造成的。「連在臍旁」,腫塊連在臍旁,當病症發作的時候,這個腫塊疼痛「痛引少腹」。就是腫塊疼痛,一直連及少腹部也痛。疼痛向少腹部放散,連及到少腹部疼痛。「入陰筋」,陰筋大家看註解,是指外生殖器,所謂「入陰筋」是指的使陰筋攣縮。


因為叫陰筋,所以這個徵候也叫「縮陰證」,因為這種證呢,多見於男性,男性的睾丸,男性的陰筋,縮到腹部,這是由於腹部筋脈的劇烈痙攣,給牽引進去的,所以叫「痛引少腹入陰筋」,使陰筋入,而男性的外生殖器呢,又叫陽具,所以有的書上又把它叫做「縮陽證」。


「縮陽證」也罷,「縮陰證」也罷,都是指的使陰筋攣縮,「此名臟結,死」,說這就是臟結,他的預後不良。這個徵候是內臟陽衰,陰寒凝結,氣血壅滯,氣滯血瘀,最後寒邪很盛,使三陰經寒凝、痙攣、疼痛,出現了這種情況。


在古代應當說這是一個由肝脾巨大腫大的一個病證,病程晚期以後所出現的一種癥狀,血瘀,陰血枯竭,真陽衰微,經脈拘孿這些癥狀,所以它的預後是不良的。可是,就是因為《傷寒論》提到了「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死」,今天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某些縮陰證或者縮陽證之後,無論是病人自身還是病人的家屬都驚惶失措,以為這東西一縮回去就沒有命了。

我們前幾年遇到過好幾例這種病人,然後病人的家屬和病人自己都驚惶失措,可是我們前幾年遇到的這些病呢,他都沒有脅下素有痞,他都是新得的病,那麼新得的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有的是下河捕魚著涼,有的是房事過度,有的是房事過度之後,又馬上是游泳呀等等的著涼所造成的,引起的一時的肌肉痙攣造成的這種徵候,對這種徵候我們醫生心裡應當有底數,他還不是死症。


我們遇到的那幾例病人,用什麼樣的方法救治呢?實際上點三根艾條,四根艾條一塊點燃,然後讓他的家屬灸會陰穴,灸少腹部關元、氣海穴,灸上它三四十分鐘,慢慢地肌肉痙攣就緩解了,用藥的時候呢,就用一些助陽的、散寒的(葯),有的人舌苔很後膩,加上一些化濕的葯。


臟結證仲景沒有提出具體的治法,我方才所說的大劑量的就是多條艾條來灸,也不是指的臟結證,那是指單純的縮陰證或者叫做縮陽證。


對於臟結證來說,特別是167 條,這是個巨大的肝脾或者是肝脾的腫瘤,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那麼病一般是比較重的,所以仲景一條說難治,一條說不可攻,一條說死,可見臟結證是一個比較重的徵候。


臟結證放在這裡主要和結胸證相鑒別,和心下痞證相鑒別的,臟結證我們就學完了。

下面我們就談痞證,痞證也叫心下痞證。心下痞它是一個自覺癥狀,它是以心下脹滿堵塞不通一個自覺癥狀。如果一個徵候它是以心下痞為主證的,我們就把它叫做心下痞證。如果一個徵候在它的病程中可能會見到心下痞,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把它叫做痞證。只不過這個心下痞是在某一個徵候中的病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個兼證,所以這種徵候我們不把它叫做心下痞證。


比方說我們在前面學過的桂枝人蔘湯證,它是里虛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證的發熱,仲景把它叫做協熱而利。由於脾虛寒額下利它有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升降紊亂,寒濕內凝,寒濕凝滯之後呢,使中焦氣機不暢,可以兼見心下痞硬,我們沒有把它歸屬於痞證的範疇,是因為那個心下痞硬在的桂枝人蔘湯證中僅僅是可能出現的兼證,而不是它的主證,所以這個概念我們應當清楚。


我們在學太陽蓄水證的時候,提到過五苓散的適應證,五苓散證是外有表邪,內有蓄水,水蓄下焦,膀胱氣化不利,下邊有小便少,上邊有口渴、消渴、煩渴,渴欲飲水,由於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不能外排,下竅不利,水邪上逆,然後阻滯中焦氣機,可能兼見心下痞,儘管後世有人把它叫做水痞,但是我們仍然沒有把五苓散證叫做心下痞證,原因就是診斷五苓散證主要是小便不利,小便少,口渴,消渴,煩渴,消渴飲水,而不是有心下痞我們才診斷五苓散證。所以這個概念基本明確了,我們下面講痞證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們必須是以心下痞為主證的一組徵候。


先看151 條「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這個「濡」字,我們在這裡讀「軟」字,為什麼讀「軟」字?

它實際上就是個「軟」字,軟、輭、這三個字是一個字,最古的時候是這麼寫(輭),後來呢改成繁體字是這麼寫(軟)現在就是這麼來寫(軟),好,這個關係我們搞清楚了。這兩個字(耎、需)是一個字,這個「需」字又可以寫「而」字底下一個「大」字,這兩個字可以互寫,我們接著加偏旁,這兩個字(渜、濡)又是一個字。我們現在改偏旁,這個字(渜)


把偏旁由三點水改成個「車」字,這兩個字(輭、濡)是一個字。那麼我們現在明白了么、寫成這個「濡」字,為什麼可以是同「輭」字呢?


就是這樣變化而來的。「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它只是一個氣機的壅滯,它不是有形之邪的阻滯,所以它和結胸證不同,結胸證是心下痛,按之石硬,在這兒是說按之自濡,氣機的壅滯罷了,這是講心下痞的特徵和結胸證相比較的。


我們返回來看它的成因,「脈浮而緊」,這是太陽傷寒,而「復下之」,你反而用了下法,「緊反入里」,這個「緊反入里」是指的邪氣入里了就形成了心下痞。


我們現在再和第72 頁131 條相聯繫,72 頁131 條說「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這個「陰」「陽」怎麼來解釋?我們在前面那次課講131 條的時候說,按照傳統的注家的說法,病發於陽是發於太陽,病發於陰是發於太陽之外的里,里證有可下的,有不可下的。對於里證不可下的徵候,誤下就可能造成心下痞證,我們當時也說了,和引用了第7 條「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也有人把那個陰和陽解釋成三陰三陽,解釋成太陽少陰,解釋成傷寒中風,所以對陰陽的確切的含義的解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一是從。


如果我們把151 條所說的「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是指的太陽傷寒表實證,再看131 條「病發於陽」,那就應當是指的太陽中風,太陽中風誤下,熱入就作結胸,「病發於陰」那就應當是指的太陽傷寒,太陽傷寒誤下就會造成心下痞。


所以如果是說研究《傷寒論》研究它的文字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摳以151 條反證131 條那個「病發於陰」就是病發於太陽傷寒,這是一種研究《傷寒論》的純文字研究的一種方法。


但是在臨床上我們沒有必要這麼做,你只要有這個徵候,我們就用這個方子治療,至於這個徵候到底是並發於里誤下而來的呢?還是並發於太陽傷寒誤下而來的呢?關係都不大。


我們的人體這屬於上,這屬於下,這屬於中,中焦這個區域我們把它叫做半上半下,人體心火的下交,腎水的上奉,要通過中焦胃氣的降濁,脾氣的升清,要通過中焦肺氣的肅降,肝氣的生髮。要通過中焦,所以中焦這個部位是人體陰陽、氣血、水火、氣機升降的樞紐。而且中焦胃氣對人體陰陽、氣血、水火、氣機升降有主動的調節和控制作用。


這個作用,叫做胃氣的斡旋作用。


斡旋這個詞我們今天在報紙上經常看到,是外交詞令,如果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什麼貿易的糾紛,常常會有另外一個國家的總統,在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定威望的,那麼他在今天訪問這個國家明天訪問那個國家,在中間進行協調,所以斡旋就是一種協調作用。


你別看中焦胃的降濁,脾的升清,它不單純是對消化系統機能的一種影響,他對全身氣機的升和降都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這個作用就叫做胃氣的斡旋作用。


好,首先我們明白了中焦是人體的一個樞機,是人體的一個樞紐。


什麼樞紐呢?是半上半下之樞紐,叫做半上半下之樞紐。調節半上半下之樞的主要是依賴胃氣,別看胃氣的降濁只是把飲食物讓它通順下行,實際上胃氣降濁的這個功能對全身氣的升降都有調節和促進作用。你看那個胃氣上逆的噁心嘔吐的人,手腳也冰涼了,全身臟腑機能也紊亂了,當胃氣虛或受邪氣的干擾,或者是單獨的胃氣虛,或者是單獨的受邪氣的干擾,或者是兩個因素都存在,使中焦斡旋失司,樞機不利,則氣壅滯中焦,而成心下痞,所以心下痞就是這麼形成的。儘管病人感到胃脘部堵塞、脹滿不通,醫用手按壓它的上腹部的話仍然是柔軟的,為什麼呢?因為僅僅是氣的壅滯,而沒有有形之邪的阻滯,所以《傷寒論》的151 條說「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下面我們就看心下痞的具體的分類和證治:第一個,看154 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泄心湯主之。」有心下痞硬、心下痞滿這樣的一個自覺癥狀,醫生自然要用觸診的方法按壓他的上腹部,一按,按之是柔軟的這顯然是氣機的壅滯,形成這種氣機的壅滯的病機「其脈關上浮」,關脈是候中焦的,這個浮,沒有惡寒,沒有發熱,沒有頭項強痛,所以它不是主表而是主熱。


這種主熱的浮脈,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輕取即得,重按滑數有力,是因為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壅,血管擴張所造成的,這又是脈浮主熱,我們第幾次遇到了?小陷胸證,脈浮滑,現在是大黃黃連瀉心湯證,關上浮,寸脈、尺脈都不浮,提示熱在中焦,這是無形瀉熱,留擾中焦。


無形邪熱,留擾上焦的,是虛煩證,無形瀉熱,留擾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樞機不利,而形成了心下痞,這個心下痞後世醫家把它叫做「熱痞」,這是純粹是由於邪氣干擾所造成的,治療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消痞。


為什麼叫瀉心湯?《皇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中滿者,瀉之於內」,所以這個「瀉」字不是指的通大便,「中滿者,瀉之於內」氣機壅滯在中焦,中焦脹滿的你就給它在裡頭通就可以了,所以就把它叫做瀉心湯。


這個心不是指的心臟,而是指的心下,指的胃脘部,大黃黃連瀉心湯只有兩個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大家想想,既然是無形的熱邪留擾中焦,按之心下軟,黃連一兩,為什麼還用大黃呢?大黃是清熱瀉實的呀。


它用大黃,在服用方法上,就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服用方法「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麻沸湯是什麼?我們講義上注滾開的沸水。可是我仔細琢磨這個話,好像有點重複。門一開,進來一個男小夥子,大家都笑了,你說滾開的沸水,沸水就是開的,滾開的沸水,難道還有冰涼的沸水嗎?那是涼開水,那我覺得這個詞有點彆扭,我們要改的話就改成正開的的水,或者說得更明確了。


為什麼把它叫麻沸湯?因為正在沸騰的水水面上有許多小氣泡,所以就把它叫做麻沸湯,實際上就是用開水來浸泡,「二升漬之」,來浸泡。


泡多長時間呢?「須臾」。泡不要太長的時間,實際上最起碼得泡5-10分鐘,不過你再泡得時間長,它水溫降低了,它也提取不出其它得更多得有效成份,我們臨床泡10 分鐘就可以了。「分溫再服」所以上面的量是兩次治療量。為什麼葯這麼做?取大黃的寒涼之氣,來清中焦無形之熱,我們是取大黃清熱的作用,大黃氣寒、苦瀉、味苦,苦是瀉下的,寒是清熱的,取其寒涼之氣,來清中焦無形之熱,薄其苦泄之味(不取它這個厚味)以防直下腸胃,這就是雖然用了大黃,但是用大黃目的在於清熱而不在於瀉下,在服用方法上就用開水泡一泡就可以了。


確實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用開水浸泡5 分鐘,你再泡的時間長了,那也還是這樣,(泡)5 分鐘、10 分鐘就可以了,你再泡15 分鐘,水溫降低了,它的其它瀉下成份也提取不出來了,它有很好的清胃熱的作用,還有很好的解酒的作用。


我們學校有許多韓國同學,韓國同學特別特別的愛喝酒,在韓國呢,它那個酒裡頭都兌上水,因為怕喝酒多了之後呢就會醉了,醉了就容易惹事,所以韓國通行的那個酒,就在白酒裡面兌上水,你喝韓國這種白酒是一點一點都不好喝,儘管我不喝酒,我喝它那個兌水的酒也不好喝。


所以韓國同學來了中國之後,又不兌水的酒那簡直他覺得太好喝了,中國的酒太好了,所以每一次都喝醉了,喝醉了同學們怎麼辦呢?泡大黃喝,解酒,這是他們的一個發明。


大黃這個葯煮10 到15 分鐘,瀉下作用最好,持續加溫在100 度左右,你如果持續加溫煮到半小時以上,瀉下作用不僅不提高,大黃中的鞣酸被提取出來了,鞣酸它是止瀉的,瀉下作用就很差。


過去我治療一個膽道結石的病人,我那個方子沒有寫大黃後下,藥房也沒有(給)單(獨)包開,他膽道結石發作,我用了大柴胡湯加減,大黃開始用10 克,他平素就大便乾燥,他說我這個大便沒有反應,沒有瀉下,我就用到15 克,他說還沒有反應,我就用到20 克,他說我這次呢大便就拉了一次,後來還是乾的,我就用到30 克,居然還沒有攻動他的大便。我突然意識到,我就問他我說你這個葯是藥房煮的還是你自己煮的,他說我自己煮的,我說你怎麼煮的呢?(他說)葯在一塊兒煮,我說你煮多長時間?(他說)他們說了這個葯煮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我每付葯第一次都煮一個小時,第二次都煮半個小時,我說怨不得怎麼30 克大黃還不瀉下?因為鞣酸都提取出來了,他反而澀腸了。所以我後來告訴他,你這個葯絕對不能煮這麼長時間,我說其它葯煮半個小時,當煮到15 分鐘和20 分鐘的時候,大黃後下。這次我用的是10 克大黃就讓他拉了一天,可見大黃中的有效成分你想讓它幹什麼,煮葯的時間上要區別開來。所以我很奇怪用了30 克大黃怎麼能不瀉下呢?原來他第一遍就煮一個小時。


這是大黃黃連瀉心湯。


第164 條,「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這是一個熱痞的病人,又兼有表證。心下痞是熱痞,惡寒是有表證,我們說表證兼里實,應當先解表後攻里,心下痞證,是無形熱邪留擾中焦,對於熱痞來說,它還不算一個里實,但是它這個裡證呢,需要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儘管我們在吃這個方子的時候,用開水浸泡,不取大黃的瀉下作用,但他畢竟是個攻里的葯,用了大黃就把正氣撤向於體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先解表後治痞。


解表用什麼方子?不能用麻黃湯,用桂枝湯就可以了。攻痞呢,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這就強調了表證兼熱痞的(宜)先解表後攻里。


下面,151 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是熱痞,無形熱邪留擾中焦,干擾了中焦的斡旋作用,使氣機壅滯在中焦,這個惡寒和汗出,是腎陽虛,表陽不固他才汗出,腎陽虛,表陽當然就不固啦,腎陽虛,表陽不固,就會有汗出,腎陽虛,表陽不足,溫煦失司,他就有惡寒,你怎麼知道這個惡寒汗出不是表證?它沒有發熱。它也沒有脈浮,腎陽虛,表陽不固,則陽不攝陰,而出現了汗出,表陽不足,溫煦失司,就出現了怕冷。對於這個病人來說,中焦有無形之熱,下邊有腎陽虛,外邊有表陽不固,寒熱錯雜,仲景用了附子瀉心湯,寒熱同治。


附子瀉心湯有大黃、黃連、黃芩三個葯,是清中焦無形之熱的,用附子一枚「炮,去皮,別煮取汁」,別煮就是另煮,別煮是另外煮,另外煮取葯汁。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個葯,我們今天把它叫做三黃瀉心湯。


以此推測,前面的大黃黃連瀉心湯似乎應當有黃芩,只不過在刻書的時候,或者是刻丟了,或者是什麼原因因為附子瀉心湯裡頭,大黃、黃連、黃芩這三個葯都有嘛,所以我們今天市場上就有三黃片。這三個葯要清中焦無形之熱,所以「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要清無形之熱,所以要泡「三黃」,「三黃」要用開水浸泡。而附子呢,另外煮,煮了之後取葯汁,附子為什麼要另外煮呢?因為附子這個葯,它溫陽散寒,可是它裡頭有烏頭鹼,烏頭鹼是容易使人中毒的。最輕的容易使他嘴唇發麻,舌頭髮麻,嚴重的可以導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據說古代一些毒箭,就是用附子、就是用烏頭做成的浸液浸泡以後,來抹在箭頭上泡這個箭頭,然後射中這個動物後,動物就被麻醉而昏過去了,射中人以後,人就會中毒,所以附子中的烏頭鹼,是有毒的。這種烏頭鹼怎麼樣才能被破壞呢?必須在高溫下才能夠被破壞,我們一般的習慣,要是炮附子用10 克的話,它的烏頭鹼含量也有限,我們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如果你要是用10 克以上比方說附子用上20 克、30 克我們一定要煮一個小時,煮一個小時以上。


原來我們在東直門醫院有一個老大夫,他特別善於用附子,他是(以)


治痹症為特長,治療痹症呢他常常用烏頭、用附子,附子一般都是用30克,有時還用60 克,他過去用藥的時候,我跟他抄方,用30 克的時候,他讓病人一定要煮一個小時,要用60 克的時候,他讓病人一定要煮兩個小時。病人就說了,大夫那我們煮著煮著葯湯都給煮幹了,你想這兩個小時,要耗好多水呀?那我們是加涼水呀還是加熱水呀?我們這位老師特別小心謹慎,他說,要一加涼水的話,溫度一低,持續的破壞烏頭鹼的這種效果,就達不到,你這邊要坐上一壺熱水,要加水的話一定是加熱水,怕這個水液的溫度降低,所以他特別小心謹慎。


後來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你說這個餃子,那個大鍋煮餃子,要煮上一斤餃子呢,5 分鐘煮熟了,要煮上兩斤餃子難道我們要煮10 分鐘嗎?


好像也是5 分鐘就煮熟了,但是有個前提,這個鍋要足夠大。我就覺得老師(用)60 克的附子,不需要煮兩個鐘頭,我覺得一個鐘頭也就可以了,30 克的附子你在鍋裡頭煮,能夠達到把烏頭鹼破壞的作用,60 克的不一個小時也能破壞嗎?可是我們這個老師脾氣很怪,我不敢直接這麼說。


有一天。我們一起看病,還有一個師兄和我一起實習,然後我就給師兄出了了題,我說,師兄呀,你看咱一大鍋水煮餃子,如果是一斤餃子煮(的話)你一般用幾分鐘呀?師兄認真地說(他說)哎呀,我煮餃子一般5 分鐘,咱們捏的餃子,5 分鐘就煮熟了。我說這個鍋要足夠能夠盛下兩斤餃子的話你幾分鐘煮熟呀?他說,兩斤餃子我也5 分鐘煮熟,那位師兄也以為我在諮詢煮餃子的事情。我們的老師很聰明,聽完了之後,眨巴眨巴眼,二話沒說,第二天開始,他開60 克附子的時候也讓病人煮一個小時。


所以我想烏頭鹼的破壞煮附子的話,不管你用多少但是一定要有足夠的水,煮一個小時就可以了。(在)日本日本人他用高壓鍋來煮附子,高壓高溫,20 分鐘,不管有多少都可以了,把烏頭鹼就都給破壞掉了。


所以附子要專煮取汁,防止烏頭鹼中毒。大黃、黃連、黃芩要另外浸泡,不可以提取大黃中的那個瀉下的那些苦味而只取它寒涼之性,來中焦有無形之熱,附子瀉心湯在煮藥方法上是一個特殊的一個方子。這點我們一定葯掌握。


應當說附子瀉心湯它所治的這個痞證,仍然是熱痞,而不是寒熱痞,它只不過是熱痞兼有陽虛,所以在治療上才寒熱並用。


關於心下痞證,我們今天不可能談完,但是我想呢,149 條以後,講的是半夏瀉心湯證,生薑瀉心湯證和甘草瀉心湯證,這三個瀉心湯證,它們的病機相雷同,都是胃氣虛,又伴有邪氣的干擾。半夏瀉心湯證是伴有痰邪的干擾,生薑瀉心湯證是伴有水邪的干擾,甘草瀉心湯證是伴有外來客熱邪的干擾。


他們的臨床證候都有中焦氣機壅滯的心下痞為主證,同時又有胃熱氣逆、胃氣上逆的表現,或者嘔吐,或者干噫食臭,或者乾嘔心煩不得安,同時又有脾寒氣陷的表現,腸鳴下利,癥狀表現雷同,病機相接近。


當我們下次課要學習這三個方證的時候,我希望大家能夠事先預習一下,以便我們講的時候大家對這個病機、對這個適應症,對他們三個方證之間的鑒別能夠容易掌握。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下課,謝謝大家。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87天中!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附子
他在荒郊野外亂墳堆搞解剖,這事他一干就是30年!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威靈仙
取出節育環,生娃還是那麼難?看看這個老中醫怎麼做的125期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郝萬山講傷寒論34講—心下痞證(2)
郝萬山講傷寒論51講—少陽兼證(2)
郝萬山講傷寒論31講—結胸證?(2)
郝萬山講傷寒論52講—?少陽兼證(3)
郝萬山講傷寒論16—傷寒兼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57講—少陰寒化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59講—少陰寒化證(3)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58講—少陰寒化證(2)
郝萬山講傷寒論41講—陽明腑實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65講—厥逆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42講—陽明腑實證(2)
郝萬山講傷寒論43講—陽明腑實證(3)、脾約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27講—脾虛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63講—厥陰病提綱、上熱下寒證(1)
郝萬山講傷寒論24—心陽虛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34講—痞證及其類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30講—結胸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64講—厥陰上熱下寒證(2)、厥熱勝復證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55講—辨太陰病證並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