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國初哪幾位功勛戰將軍銜是只評定不授予

建國初哪幾位功勛戰將軍銜是只評定不授予

總幹部部的具體意見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有王維舟、馮白駒、周保中;「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有滕代遠、李先念、薄一波、鄧子恢、張鼎丞、王世泰;「授予預備役軍銜的」有程子華、蔡樹藩、譚啟龍、何長工、張際春、姬鵬飛等。此外,對於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凡兼任分區政委(地委書記)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採取評而不授的辦法。



建國初哪幾位功勛戰將軍銜是只評定不授予


共和國十大元帥 資料圖


軍銜是軍人地位和榮譽的象徵。軍銜評定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必須堅持公道合理、實事求是的原則。


為了推動評銜工作順利進行,毛澤東主動提出不授大元帥軍銜,以身作則,為全軍官兵樹立了標杆、作出了榜樣。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共和國締造者放棄評銜,使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得以順利解決。


毛澤東堅辭不授銜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軍銜等級設置上,我軍曾參照蘇聯等國的做法,專門設立了「大元帥」這一軍銜。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討論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了軍官軍銜為4等14級,其中,第一等為元帥,下分兩個級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以立法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按照(條例)規定,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元帥軍銜標準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毛澤東。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專門就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員等問題進行研究,會上經過大家討論,取得了一致意見,認為毛澤東理應授予大元帥軍銜。


毛澤東得知後,當即表示拒絕。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開會進行討論,由最高立法機構議決此事。會上,包括不少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委會委員們紛紛發言,認為毛澤東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進行的革命戰爭中,居功至偉,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主持會議的委員長劉少奇,知道毛澤東不願授銜的態度,表示他個人對此「不能作結論」。劉少奇無奈地表示:「你們不是經常見毛主席嗎,你們見面後當面去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這次會議不作決定。」隨後,許多同志紛紛勸說毛澤東接受大元帥軍銜,並向他講述蘇聯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情況,但是毛澤東卻一口回絕:「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最終大家都沒能說服他。


一次,彭德懷、羅榮桓等到中南海向毛澤東等彙報評銜工作進展情況。毛澤東聽完彙報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他問劉少奇:「你在部隊里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示:「不要評了。」他又問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他們倆都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澤東又轉身問過去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後來到地方工作的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他們也都表示不要評了。

最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級別的只有朱德、彭德懷等10人。因為毛澤東堅決不授大元帥軍銜,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就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銜。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主動放棄元帥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因而,在最初擬訂的方案中,除了朱德等最後授銜的10位元帥以外,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也在元帥人選之列。


但在元帥名單最終確定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給毛澤東「關於軍委開會討論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具體確定名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授予元帥軍銜的人選。1955年8月17日,中央軍委第44次會議,宋任窮還曾提出:「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等同志以及陳毅、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同志今年是否授銜?」此後,1955年9月14日上午,軍委召開臨時會議,討論元帥軍銜問題時,聶榮臻說:「主席講他和中央負責同志暫時不授銜,待第二批、第三批再說(毛澤東、鄧小平暫時不授)。」至9月20日,總幹部部印發《元帥、將官名單》,其中元帥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位。

根據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當時,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劉少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他們均以不在軍隊擔任職務為由,堅持放棄授銜。


對此,1955年9月23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勳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務,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他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書長,授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為好。」


1955年9月27日下午4時許,中南海懷仁堂,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等人,在休息室等待授銜授勛儀式開始。周恩來總理身著灰色中山裝走了進來,由衷地向這些老戰友表示祝賀。賀龍真誠地說:「我們的周總理也應該授銜嘛!」周恩來笑了笑,謙遜地擺擺手說:「我是政府工作人員,是為諸位元帥服務的,當好你們的後勤嘛。」


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說:「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應該老老實實地履行黨員的責任,聽從黨的安排。」

李先念、譚震林等功勛戰將因去地方工作未被授予軍銜


李先念、譚震林等一大批我軍高級將領,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都在軍隊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為我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服從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離開軍隊轉到黨和國家領導機關工作。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報告14、15日軍委座談會關於軍銜問題的討論情況,在初步擬訂的將帥人員名單中,提到:「李先念、譚震林、滕代遠、王維舟、邵式平、馮白駒、周保中、王世泰等同志都是與部隊有歷史聯繫或與某一地區有聯繫者,是否須授予現役軍銜或預備役軍銜,均請主席考慮決定。」


2月4日,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署名,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地方負責幹部的軍銜評定和授予問題的請示》,建議「與軍隊有歷史聯繫和與某一地區有聯繫的代表人物」的軍銜,可採取三種方式辦理:一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二是「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三是「授予預備役軍銜的」。總幹部部的具體意見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有王維舟、馮白駒、周保中;「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有滕代遠、李先念、薄一波、鄧子恢、張鼎丞、王世泰;「授予預備役軍銜的」有程子華、蔡樹藩、譚啟龍、何長工、張際春、姬鵬飛等。此外,對於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凡兼任分區政委(地委書記)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採取評而不授的辦法。


最後,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大家堅決服從中央規定,坦然放棄了評定軍銜。他們雖然沒有被載入將帥名冊,但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鐫刻於歷史的豐碑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魯迅指責的「劊子手」為何會成為毛澤東眼中的偉人?
前外交官憶毛澤東訪蘇:參加斯大林壽宴鼓掌鼓到手疼
李作鵬憶陳光自殺事件長嘆:可惜 遺憾 對不住陳光
為何毛澤東曾經的優秀作文現在只能不及格?

TAG:談文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國軍稱其為抗戰第一軍長,誓不擊敗敵軍不歸家,建國後其墓被挖
此人本是國軍將領,為何建國被授予上將軍銜?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手下有三位開國將軍,職位比毛主席低一級,建國後為何沒被授銜??
他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建國前是超級戰士,建國後是後勤開拓者
此姓氏雖位列全國第三,卻沒出過幾個皇帝,可是建國後卻有人稱帝
中國如今為何地位如此之高?建國後的這四場戰爭功不可沒!
盤點我國建國前的歷任參謀長,第一位你更本想不到會是他
宋朝建國唯一沒有受封節度使的開國元勛是誰?
建國後解放軍唯一一次慘敗,唯一一次整師被國軍殲滅
他是國軍猛將,只用一招就把林彪打敗,建國後是上將
這位皇帝竟因為這個夢而對建國第一功臣滿門抄斬!免死也沒用!但還是實現了!
他是開國名將,卻沒有軍銜,建國後官至正國級
這位女領導建國32年都是副國級,入黨要求為何一直沒批准?
他是軍神,戰績很牛,建國前失去一隻眼,建國後面對榮譽如此謙遜
他是國軍「義勇隊」隊長,建國後,為何毛主席要求逮捕他
建國後第一位辭職的開國上將,晚年一句話讓所有領導反思
亮劍里勇猛的李雲龍在建國後是否能評為大將軍銜,評少將是低了嗎
他被稱「不死鳥」,直接獨立建國,跟中國關係不一般
他是開國元勛,毛主席稱他有「三個第一」,建國後卻與軍銜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