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本文轉自「三聯節氣」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春在柳色中。杜牧在《新柳》中寫道:「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鵝黃嫩綠,彷彿只在江南煙雨中,其實北方的春柳也很美,細小的「青眼」與碧藍如洗的天空,兩種飽和度很純的顏色在一起,同樣令人心生搖曳,任春意蕭騷。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台灣作家張曉風的《柳》有這樣的文字:


所有的樹都是用「點」畫成的,


只有柳,是用「線」畫成的。


別的樹總有花、或者果實,


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沒有用處的白絮。

別的樹是密碼緊排的電文,


只有柳,是疏落的結繩記事。


別的樹適於插花或裝飾,


只有柳,適於霸陵的折柳送別。


好像只在詩人作家筆下,柳才是讓人牽掛的,現實生活中,因為太容易獲得,反而常常被忽視。

高濂在《遵生八箋·春時幽賞》中寫柳:「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鵝黃,二月,嬌拖鴨綠,依依一望,色最撩人。若截霧橫煙,隱約萬樹;欹風障雨,瀟洒長堤。」鵝黃又新綠,春三月,柳色月月不同。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驚蟄▋二月節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了「柳」的象形文字。


文獻中最早記載柳樹的是《夏小正》,書載「正月柳稊(音題,嫩芽)。稊也者,發孚也。」是關於柳樹最早的「植物筆記」。


《詩·國風·齊風·東方未明》有「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之詩句,是用柳枝圍成籬笆。


柳,小楊也


弱而垂流▋東門之楊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古人往往是楊、柳並稱,甚至用楊來解釋柳。《說文》的解釋是:「柳(古字),小楊也。」


《康熙字典》在解釋柳的時候,相對於楊做了一個辨正:「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並引用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從形態上進行分類,說「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物二種也」。


華如黃蕊,子為飛絮


性柔脆▋葉青而狹長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廣群芳譜·木譜》中這樣說柳的習性:「柳,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條長軟,葉青而狹長。其長條數尺或丈余、裊裊下垂者名垂柳。木理最細膩。」


《植物名實圖考》補其不足,對柳的繁殖系統做了描述。「卷三十三·木類『柳』」條:「柳,《本經》下品。華如黃蕊,子為飛絮,前人以絮為花,殊誤。陳藏器已辨之。但絮有飛揚者,亦有就枝團簇者,俗以為雌雄。又種生與插枝生者,莖幹亦不同雲。」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折柳相送▋思量卻是無情樹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秦漢時期植柳得到了很大發展,柳樹被引植到皇家宮廷苑囿中。《漢書·五行志》載:「昭帝時,上林苑種大柳。」《西京雜記》載漢梁孝王建有忘憂之館,並在其旁種植柳樹,西漢枚乘作《柳賦》加以稱頌。《漢書·周亞夫傳》載西漢將軍周亞夫駐軍河內(今河南沁陽、博愛),于軍營中植柳, 稱名細柳營。


《三輔黃圖》記載西安灞水兩岸廣植有柳樹,其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成為後世「折柳」之風的來源。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為何折柳傷離別?前人的說法有如下幾種:


其一,「柳」「留」諧音,借折柳可以傳達惜留之意。


其二,漢代開始,灞橋離京,兩岸植柳,離別的情景總伴隨著柳,依依不捨之情恰好借柳比興。


其三,人們常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因柳極易成活,一條柳枝插於泥土之中,便可成活,明代戴羲輯《養余月令》說:「百木唯柳易栽易插,但宜水濕之地尤盛。」古人藉此傳達出希望親友像柳樹一樣落第生根、在遠方能夠入鄉隨俗的深情厚誼。


其四,《詩經·小雅·採薇》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是春天的象徵,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給人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也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


其實,怨柳之情不僅在漢語語境中,在西方文化里也有類似的表達,比如英文中用來表達垂柳的詞語是weeping willow,直譯過來就是「泣柳」,德語中的「垂柳」直譯為「喪柳」、「黑柳」,而且德語垂柳一詞有時還有「憂心忡忡的人,愁眉苦臉的人」之意。而將柳樹與人的思戀憂傷之情聯繫起來,也是西方人普遍的文化現象。


柳神:文雅之神


▋五柳先生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漢代《三輔故事》載:「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而稍晚些, 柳神就正式出現了。《三峰記》有:「李固言未第時,行古柳下,聞有彈指聲,問之,曰:『吾柳神九烈君也,用柳汁染子衣矣,果得蘭袍,當以棗糕祀我!』許之。未久,狀元及第。」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柳秀才》則直接將柳神化身為文雅的秀才。


與文人相關的還有東晉陶潛以堂前的五棵柳樹自命,作《五柳先生傳》,以自喻「不慕名利」、「忘懷得失」的高潔品質。世人也因此稱他為「五柳先生」。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柳的高潔寓意至此在中華文化中便有了準確定位。


祛邪得吉


折柳插門▋作薪煮食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民間以柳祛邪得吉的風俗由來已久。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今州里風俗,望日祭門,先以楊柳枝插門,隨枝所指,以酒鋪飲食祭之。」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記:「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目換薪火,以取一年之利。」


畫柳


春三月,樹木垂條▋迎風搖揚之意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柳自古就是畫家喜愛的創作題材,以柳入畫最早是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畫面中以銀杏、垂柳作主要景物。


五代南唐時著名山水畫家董源擅長畫柳,如《夏景山口待渡圖》就在堤岸邊畫垂柳十株,生根、發枝、分干為狀各殊,下垂的柳葉或簇聚或疏散,變化多端,但不作飄揚搖曳之態,表示夏日風定樹無聲。


宋代柳樹的畫法極為完備,《論畫瑣言》稱:「宋人多寫垂柳,又有點葉柳,垂柳不難畫,只要分枝得勢力耳。點葉柳之妙在樹頭圓鋪處只以汁綠漬出,又要枝梢有迎風搖揚之意,其枝須半明半暗。又春三月,樹未垂條,秋九月柳已衰颯,俱不可混,設色亦須體此意也。」


射柳之戲


▋躤柳枝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射柳是古代一項重要競技遊戲習俗。《金史·禮志》云:「行射柳、擊球之戲,亦遼俗也, 金因尚之。凡重五日,拜天禮畢,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宋代射柳為軍中之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云:「以柳枝插於地,數騎以划子箭或弓或弩射之。謂之躤柳枝。」躤柳枝即為射柳。


楊柳


圖文/豐子愷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因為有人說我喜歡楊柳,我似覺自己真與楊柳有緣。但我也曾問心,為甚麼喜歡楊柳?到底與楊柳樹有甚麼緣?其答案了不可得。原來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馬湖上,看見人們在湖邊種柳,我向他們討了一小株,種在寓屋的牆角里。因此給這屋取名為「小楊柳屋」,因此常取見慣的楊柳為畫材,因此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因此我自己似覺與楊柳有緣。假如當時人們在湖邊種荊棘,也許我會給屋取名為「小荊棘屋」,而專畫荊棘,成為與荊棘有緣,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楊柳結緣,就不說上面的話,而可以附會種種的理由上去。或者說我愛它的鵝黃嫩綠,或者說我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說我愛它像小蠻的腰,或者說我愛它是陶淵明的宅邊所種,或者還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詩,「樹猶如此」的話,以及「王恭之貌」、「張緒之神」等種種古典來,作為自己愛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也許我曾經對人說過「我愛楊柳」的話。但這話也是隨緣的。彷彿我偶然買一雙黑襪穿在腳上,逢人問我「為甚麼穿黑襪」時,就對他說「我喜歡穿黑襪」一樣。實際,我向來對於花木無所愛好;即有之,亦無所執著。這是因為我生長窮鄉,只見桑麻、禾黍、煙片、棉花、小麥、大豆,不曾親近過萬花如繡的園林。只在幾本舊書里看見過「紫薇」、「紅杏」、「芍藥」、「牡丹」等美麗的名稱,但難得親近這等名稱的所有者。並非完全沒有見過,只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這便是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藥,或者象徵富貴的牡丹。我覺得它們也只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甚麼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詩詞中那樣地受人稱讚,更不配在花木中占居那樣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覺詩詞中所讚歎的名花是另外一種,不是我現在所看見的這種植物。我也曾偶游富麗的花園,但終於不曾見過十足地配稱「萬花如綉」的景象。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假如我現在要讚美一種植物,我仍是要讚美楊柳。但這與前緣無關,只是我這幾天的所感,一時興到,隨便談談,也不會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義地畢生皈依它。為的是昨天天氣佳,埋頭寫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邊的長椅子里去坐了一會。看見湖岸的楊柳樹上,好像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線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聽人說,這種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後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陽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但楊柳樹不要吃人家的東西,因此說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只供觀賞,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你們是靠它養活的,怎麼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麼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


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裡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牆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依依一望 柳色撩人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並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原故。這種姿態的特點,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了東君的勢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於春的精神。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邊上的楊柳而一時興起的感想。但我所讚美的不僅是西湖上的楊柳。在這幾天的春光之下,鄉村處處的楊柳都有這般可讚美的姿態。西湖似乎太高貴了,反而不適於栽植這種「賤」的垂楊呢。


1935年3月4日於杭州


插畫/王文哲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和《三聯節氣》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五種方法讓排隊好受些
林風眠:人生的清寂與歡欣
201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什麼?——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共存
再一次,識破那些花瓶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青青柳色,姿態婆娑!
老樹|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柳色青青,美不勝收!
梅花殘臘月,柳色半春天
雨水|客舍青青柳色新
「國畫精賞」清 · 弘仁《雨余柳色圖》
草淺細雨煙柳色溫州白雲觀道醫養生
年年柳色最撩人:古人筆下的綠柳情
「京兆空柳色,尚書無履聲」
詩文感懷:大唐柳色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代·王昌齡《閨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