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點上面藍色小字 | 關注↑↑

我們是中科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與日本知名科普雜誌Newton版權合作的一本綜合性科普月刊。

【如需轉載,請在後台留下您的公眾號,

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

肖像畫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畫種。公元1世紀古羅馬龐貝壁畫中的《麵包師夫婦》是現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肖像畫。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最早的肖像畫《麵包師夫婦》。

龐貝壁畫,公元1世紀。

個體的獨立肖像畫大量出現可以追溯到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此之前也有過極少數國王和教皇的繪畫肖像,甚至個別主教和上層貴族作為贊助人也留下了自己的像。但從15世紀初開始,其他類型的被畫者,比如婦女、富商,甚至藝術家都開始大量出現在獨立肖像畫中,人們對肖像繪製的興趣與日俱增。得到了贊助人、收藏家和藝術家多方面的支持,許多優秀的肖像畫作品也就應運而生、相繼問世了。

肖像畫創作也有「潛規則」

◆ ◆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牛頓像。內勒,1689年。

上圖是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戈弗雷·內勒(Godfrey Kneller,約1646~1723)於1689年畫的大科學家牛頓像。是否覺得牛頓是一位大帥哥?但其實此畫是以牛頓的頭部和胸部肖像為素材加工而成的。畫家根據牛頓本人的要求把眉毛加粗,以顯得更有精神,將眼睛畫得深邃,以顯得更有洞察力,將鼻樑畫得更高,甚至連看起來「不經意間」露出的手指也是經過精心安排的。

原來,畫家在創作肖像畫的時候也需要遵守「潛規則」。正如藝術史中所說,16世紀的藝術家,要更多地聽從和依從贊助人(委託人)的具體意見和喜好,把滿足贊助人的要求看成是自然而然和天經地義的事情。畫家常常會根據委託人的願望對人物做一些美化,不能一味地追求肖似。現在我們在拍完人像照後也經常會對照片進行各種處理。何況在幾百年前,畫一幅肖像可不是尋常小事!

事實上,關於肖像畫是否要酷似人物的原形,自古以來就有兩派。大師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就認為,畫像不必酷似人物的原貌。有人說他的美第奇公爵的雕像不像公爵本人,米開朗琪羅回答說:「千年之後誰還能看出像還是不像啊!」他在創作的時候會更多地考慮到人物的形象與他的身份是否契合,至於與他的容貌有幾分相似倒反而無關緊要。他的成名之作《大衛》據說是以他的忘年好友的原形為模特,恐怕那人也未必有這樣一身健美的肌肉。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畫商安·沃拉德畫像。畢加索,1910年。

事實上,多數畫家對創作肖像畫的一套潛規則早已心領神會,提香所畫的伊莎貝拉·德伊斯特(一位重要的贊助人和收藏家),在60歲時仍被畫得如同少女一樣年輕。著名畫家大衛畫的拿破崙氣宇軒昂,根本不像是一個矮個子。畢加索也不在乎肖像畫要不要形似模特。他用立體主義的手法給畫商安·沃拉德畫像,把他的臉和身體分解成支離破碎、稜角分明的多面體,讓畫商很不高興。後來,畢加索只得再用寫實的手法重畫了一幅素描像給他。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倫勃朗自畫像,1659年。

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透視畫法的發明者阿爾貝蒂(L. B. Alberti)說,藝術應該盡量通過「身體的活動」來表現「心靈的活動」,也就是說,通過描寫人物的外形來表現內在的個性。然而那些經過美化的肖像畫當然看不出他們的「真實外貌」,更不用說洞察他們「真實的個性」了。當然也有畫家追求形似。倫勃朗(Rembrandt)畫自畫像時從不掩飾自己的缺點,所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瑪格麗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從這些自畫像里發現倫勃朗一隻眼睛斜視,有視力缺陷(上圖)。

西班牙宮廷人物畫家迭戈·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在給教皇英諾森十世(Pope Innocent X)畫像時,將其陰險奸詐的面容神態表達得淋漓盡致(下圖)。教皇見了也只得悻悻地說:「畫得太像了點。」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皇英諾森十世畫像。委拉斯開茲,1650年。

人們為什麼喜歡肖像畫?

◆ ◆

肖像畫的流行,除了社會的需要和委託人的青睞,大眾的喜聞樂見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們為什麼愛看肖像畫呢?原來,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有了一雙喜歡觀察別人臉部表情的眼睛和具有強大的「人臉識別」功能的大腦。當然,這並不是為了欣賞肖像畫,而是為了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下更好地存活下來。而正因為人擁有了這樣的本領,肖像畫能夠人見人愛,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運動的眼球」喜歡看畫中人的臉

一幅肖像畫通常可以分成三部分:臉部、身體和背景。臉部是最受關注的部分,因為它是信息最集中的區域,喜怒哀樂的表情可以傳遞出許多故事。

研究表明,為了對一切動、靜之事物保持良好的視覺,人的眼球無時無刻不在做兩種運動:一種是震顫,可以保持對靜止物體的視覺;另一種是眼跳,完成一次眼跳的時間不到0.1秒,兩次眼跳之間有0.12~0.15秒的間隙。在觀賞繪畫時,眼球用一系列小的跳動掠過畫面,然後把注視點反反覆復地落到那些感興趣的地方。

蘇聯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雅布斯(Alfred Yarbus)是研究眼動的先驅,他把人在觀察某個對象時眼球運動的軌跡記錄下來。1950年,雅布斯進行了一個實驗,讓受試者盯著一幅畫觀看10分鐘,並用接觸透鏡技術記錄下眼球跳動的軌跡。實驗發現,眼球主要把最敏銳的感光區(視網膜中央凹)對準那些高反差、十分精細或者有生命意義的區域。所以視覺信息豐富的人臉就顯然成為關注的焦點。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亨里厄特夫人》。雷諾阿,1876年。

畫家在實踐中知道了這種現象,在創作肖像畫的時候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物的臉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法國印象派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亨里厄特夫人》。畫家以極其精細的筆墨畫出亨里厄特夫人明亮的雙眸和粉紅的臉龐,其他部分都畫得十分簡略而朦朧。不難想像,觀者在欣賞此畫時,目光一定會立刻被她那美麗的眼睛所吸引,把注視點反反覆復地停留在這些部位。

由於觀者在欣賞繪畫的時候,眼球的關注點在不斷地變化,因而看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蒙娜麗莎》。達·芬奇,約1503~1507年。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達·芬奇創作了一幅曠世傑作《蒙娜麗莎》,畫中美女有時看起來在微笑,有時卻好像並沒有笑,被歷史學家稱為「蒙娜麗莎的微笑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直到20世紀末,利文斯通才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在人的視網膜上有兩種視覺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視錐細胞有600萬個,主要集中在視網膜中心一個小而淺的凹處,稱為中央凹。中央凹非常小,但眼睛的所有細微觀察都要靠它。視桿細胞有1.2億個,分布在視網膜的四周外圍。中心部分(即視網膜上的中央凹)負責分辨顏色和細緻印記。環繞中央凹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

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大多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心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大了。然而,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時,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就是觀者的眼球不斷運動的結果。

利文斯通讚歎道:「達·芬奇是一位天才,他從真實的生活中捕捉到一些不易為人們注意的東西,讓我們這些人困惑了500年。」但是,她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其他畫家迄今都無法複製出原作的這種效果。

大腦配置了強大的「人臉識別」功能

提出生物進化論的達爾文在1872年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他寫道:「對於社會性的生物來說,『臉部的識別』是他們生存功能的基礎,人類顯然也是這樣。他們的進化都是以『性選擇』為動力,所以對人類的行為來說性是一個核心。」達爾文還認為,異性兩情相悅之關鍵就是臉部表情。

確實,我們人類也是通過臉部彼此認識,甚至因此認識自己。社會性動物(包括人類)需要互相交流的不僅僅是思想和計劃,同樣還有情感。人類傳遞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有限的幾種表情:可以用熱情的微笑吸引對方,也可以用冷漠的面孔拒人於千里之外。

達爾文認為,所有人的臉具有同樣數量的特徵,有趣的是,通過臉部表達、發出情感信息與對方辨認、接收情感信息,全世界竟然是共通的,與文化背景沒什麼關係。他說:「做表情的能力與別人閱讀表情的能力都是天生的,並不需要學習。」

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後來的科學研究也都證實了達爾文理論的正確性。有些人僅僅見過幾次,隔了許多年還能夠記起來。認知心理學實驗證明,「臉部識別」能力從嬰兒時代就開始了。現代實驗證明,2~3歲的幼兒可以識別2000種不一樣的人臉。有趣的是,視覺刺激並不需要真實的面孔,粗略的示意圖也行,特別是,大腦對臉部器官的誇張表達(也就是臉部有了不同尋常的表情)反應更加強烈。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a)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b)

上圖是畫家倫勃朗的肖像畫(a),但是我們只要通過線描草圖(b)就可以認定畫的就是倫勃朗。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能如此容易地辨識人臉?這是因為大腦對人臉識別較之其他問題投入了更多的計算資源,並具有「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功能。人腦的梭狀回中就有專門進行人臉識別的腦區,稱為梭狀回面孔區(fusiform face area,FAA)。提出神經美學概念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家賽米爾·澤奇(Semir Zeki)說:「不要忘記頭腦里有一個專門負責識別人臉的區域,但是我們還不曾在頭腦里發現有個專門負責識別肩膀的區域。」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近幾年,這個研究領域又有了新的進展。科學家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具有共同祖先的恆河猴的大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查爾斯·格羅斯(Charles Gross)以及哈佛大學的利文斯通、曹穎(Doris Tsao)和溫里希·弗賴瓦爾德(Winrich Freiwald)等,利用大腦圖像和來自於單個細胞的電信號,發現了恆河猴在觀看另一隻猴的臉時,大腦的下顳葉皮層有6塊很小的區域產生反應(上圖,用綠色表示),他們將之稱為「面部斑塊」(face patches)。他們還發現在人的大腦里也存在著這樣的面部斑塊,只不過面積要小一些。同時,科學家還發現這6個小塊各司其職,分別關注臉部的不同部分:有的關注正面,有的關注側面等。另外,這些細胞同樣對臉部位置、形狀變化和眼睛觀察方法的變化非常敏感。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科學家在一隻猴子大腦中的面部斑塊上選取一個細胞,用微電極記錄下它發出的電信號。圖的上方黑點表示該細胞的具體位置,下方(a~d)表示猴子在觀看另一隻猴子的臉部圖像和其他不同圖像時的反應。可以看到,猴子在看到另一隻猴子的臉時(a),產生了強烈的反應。而當猴子看到一個臉部的圖像時,反應竟然更為強烈(b)。這顯示大腦會對臉部發生了一些變化的圖像給予更多的關注。是什麼會讓人的臉部發生變化呢?那就是表情。因此,表情豐富的肖像畫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一幅讓人看後難以忘懷的肖像畫吧,那就是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希望這幅畫能給你帶來一個好心情!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1665年。

本文節選自《科學世界》2017年第3期

回復「0」,獲取微信目錄

回復「訂閱」,了解雜誌訂閱方式

?《科學世界》2017年第3期~宇宙大結構~熱賣中!?

肖像畫為何人見人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動物的假眼睛
科學世界2017年第3期出刊啦!
「1月抽獎送書」大腦的未來
2017年雜誌征訂鏈接!
科學世界2017年第2期出刊啦!

TAG:科學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今中國畫為何「千人一面」?問題在於「畫」 還是「看畫人」
恐怖漫畫《肖像畫》,肖像畫為什麼不畫手?
有人說,這麼簡單的畫為什麼是名家畫作
闞玉敏:我的圍棋書畫為何與眾不同?
「意」在大愛,畫為情升—記意筆字畫創始人馬駿大師——龍馬精神
學畫畫為了什麼?說得太好了!
抽象畫為什麼吸引人?
劉愷威曬女兒繪畫為楊冪慶生,網友:全家太有愛了
輕小說原作者回答《打工吧!魔王大人》動畫為何沒二期!
抽象畫為什麼能吸引人?
劉愷威曬小糯米畫為楊冪慶生 | 怎樣的男人適合你?
一億人都看不懂的畫為哪般
中國漫畫為什麼不好看?
諸葛亮後人成模特,秦檜後人為祖先平反,光緒後人賣畫為生,名人後裔們如今都在幹啥?
范曾字畫為什麼這麼值錢 是在炒作嗎
宮崎駿的漫畫為何如此受歡迎,原來所有漫畫的精髓都在此
刻砂散記、敦煌壁畫里的隋唐社會生活、當今中國畫為何「千人一面」
油畫為什麼那麼貴,你知道嗎?
偶像動畫為何籠絡人心?淺談其中不變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