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在又一個三八婦女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來談談《妮薩:一位昆族女子的生活和心聲》,從這本書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1969年,瑪喬麗·肖斯塔克與新婚不久的人類學研究生丈夫一同來到非洲波札那西北部Dobe地區展開調查。相比於接受了正統生物人類學訓練的丈夫,肖斯塔克並沒有專業的人類學背景,但她寫作的《妮薩:一位昆族女子的生活和心聲》(下文簡稱《妮薩》)卻因其在當時新穎的日常生活口述史形式、復調般的結構以及文學般優美的筆觸,成為了人類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瑪喬麗·肖斯塔克



《妮薩》以及14年後的《重訪妮薩》,可以看作是妮薩和作者——這兩位跨文化跨種族女性相互碰撞交流的產物,這其中充滿了對於女性身體的思考,也充滿了兩種文化的相遇帶來的反思,最重要的,是充滿了關於女性何為的漫長探索。


女性的身體經驗究竟是一種生物本質還是社會建構?男女平權應該提倡絕對平等還是相對平等?我們應該主張一元女性主義還是多元女性主義?性別平等是否不僅關於女性,也關於男性,甚至是超越了男女性別二元對立之上的更多的性別取向和認同?

針對上述問題,《妮薩》以及《重訪妮薩》的譯者楊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麗,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黃盈盈,《中國哲學前沿》雜誌編輯劉翔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修建於3月3日下午,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展開對談。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作為女性的身體經驗:生物本質VS社會建構?


「躺著又疼了,一陣又一陣的。然後我感覺到羊水破了,要生了,我心想:『哎呦,可能是娃要出來了。』」這是《妮薩》開篇的第一句,是妮薩回憶自己生孩子時候的場景。譯者楊志坦言,作為一個男性,他在翻譯的時候,一開始就把這句譯錯了,他壓根兒就沒想到應該翻譯成羊水破了,因為作為男性他並沒有過這樣的體驗。這個表達是他的太太告訴自己的。

楊志也提到,在翻譯這兩本書的時候,他越來越意識到作為一個男性來翻譯兩個女性之間的交流和故事存在一種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首先是由生理上的差異帶來的隔閡和不了解,從而導致男性在日常生活的細小實踐中很容易忽略女性的感受。


與楊志的感受類似,劉翔認為,《妮薩》一書就是一部女性的身體史,裡面講述了她從小到大和身體相關的很多經驗。比如小的時候嗜吃如命,比如童年時期的性遊戲,青春期的試婚、初潮、幾次分娩,再到後來的衰老。劉翔在閱讀中一邊驚訝於這個異文化中的女性的直白和坦然,一邊也強烈地感覺到女人終其一生都在和自己身體密切地打交道。劉翔注意到妮薩在書中有很多與自身身體經驗直接相關的表述。比如當她在懷孕後快要生產時面臨被拋棄,她用邏輯極為清晰、言辭極為鋒利的話語斥責丈夫,其中充滿了女性的自尊,她說:「我可以自己過活。」


「所以對妮薩來說,她跟她的身體之間是沒有隔膜的,她可以筆直地去陳述她身體任何一個器官的名字。她可以筆直地去面對她身體的痛苦或者愉悅,筆直地去承受性、生育和疾病施加於她身體的每一種感受,這種狀態——這種關於身體的私密經驗,是令我們現在女性非常羨慕的。」劉翔說。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


劉翔談到作為一個女性擁有的那種生產前的焦慮,以及希望用知識武裝自己從而緩解焦慮的各種行動。但在某天的某個瞬間,她突然釋懷,突然感覺到每一個母親,不論年齡、體型和受教育程度,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就在那個瞬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的類存在,我跟世界上所有生育過的,不管是死去了的,現在還活著的,還是正在孕育生命的所有這些女性,我跟她們是一樣的。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如果她們能過來,我也能過來。當時生完孩子,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觸,現在我們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在手機上按幾個鍵,然後全世界都湧向你,全世界都聽命於你,全世界都來為你服務,但是生孩子,它仍然是一個非常野蠻、非常粗糙、非常血腥的事情。不管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女性仍然跟自己的身體有非常非常緊密的微妙的血性的關係,所以跟任何時空的男性相比,可能我們這樣任何時空的女性,她是更緊密的束縛於或者說困囿於自己身體的。」


劉翔最後說:「我當然舉雙手贊成波伏娃所提出的那個論斷:『沒有人天生是女人。』因為女性的身份和角色都是被建構的、都是被規訓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女人的確天生是女人,因為你是一個子宮為中心的身體機制,這是不可抹殺的。當我們談論一種女性主義的時候,需要首先承認的是這一點。」

對此,康麗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康麗坦然生育給自己的帶來的那種痛楚隨著時間推移已經慢慢褪去。而作為一個女性,康麗並不認同本質先於存在,因為她對於女性何為的全部認知都來自於自我社會化的過程,包括日常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以及跟他人的眼神肢體交流。所有的這種交流都來自於社會對於自我的規訓,這種規訓在她隨著知識的積累開始有了主體的反思性之後,仍然有其強大的作用。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懷孕女性雕塑



男女平權:絕對平等VS相對平等


延續男女差異究竟是先天使然還是後天建構的討論,關於男女平權的討論也分成兩派。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程光泉主張以「差異化」的視角理解女性主義,強調相對平等。他提出質疑:一樣才叫平等嗎?男女先天就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本身可能就是平等的體現。他舉例說,有的女性提出要和男性一樣60歲退休,但是女性民工是不是也想要接著做建築工人呢?絕對平等是不存在的,一味地強調主體性,可能最後喪失了價值判斷,平等只能淪為純粹的心理感受。


康麗則否認了把「一樣」與「平等」劃等號的做法,「女性主義最初的訴求就是要求一樣,但是男女身體構造不同,造成的身體經驗也不同,一樣不可能實現。」 而現在的女性主義,是尊重女性主體性,讓女性不是只能按照社會既定規範,沒有任何選擇。「確實不是所有女性都希望變革,在男人翅膀下的生活比自己單獨經歷風雨要輕鬆得多,所以每個女性主義者都是非常艱難的選擇。」


黃盈盈進一步分析,認為程光泉的看法抹殺了差異和不平等的關係,有一些差異更類似於不平等。她以自己的學者身份舉例,希望60歲還可以當教授,而不是因為生理上是女性就硬性退休。「所以我們事實上說的是一刀切的做法有問題。至於後面應該怎麼制定可以再討論。」


「為什麼要質疑規範?規範背後重要的是當你不符合規範的時候會帶來什麼社會問題。比如當一個男孩不夠男子氣的時候,他會遭受歧視。」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2016年12月10日,巴西,女權主義者上街要求安全與合法的墮胎權。東方IC 資料



一元女權主義VS多元女權主義


其實不光是參照於男性的女性,即使將女性這個群體獨立出來,單獨看待,女性群體內部的不同階級、種族、性取向等特徵以及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不同群體產生的不同訴求也構成女性群體內部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也呼喚一種多元而非一元的女權主義。正如康麗所說:「性別之所以是個議題,是因為它和文化、資本、所有的社會關係交織在一起,沒辦法單拎出來。性別結構認知是『瀰漫』在每一個生活細節上。討論性別其實應該先喚起意識,對生活常態進行思考。」


康麗以《妮薩》為例,這本書討論的是兩個不同種族的女性的相遇,康麗認為當瑪喬麗到了昆族部落見到妮薩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文化對峙。「我們不得不承認,除了人的等級制之外,其實文化的等級制也在這裡體現。追溯所有女性主義理論的生成,特別清晰的是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理論。這就是為什麼後來黑人女性主義會說,你不是黑人,你不可能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你不能解決我的問題,我都沒解放呢,你還談什麼別的呢?」


因此康麗認為,《妮薩》和《重訪妮薩》這兩本時隔十四年的書應該放在一起讀,從而能看到瑪喬麗在兩次面對妮薩時身份地位的變化。「我個人覺得,一開始肖斯塔克其實仍然是一個高位者進入一個低位社會的,但是當她後來是以一種病弱的身體,希望得到心靈的回歸的時候,那個時候她們才可能在一個真正平等的一個位置上。」


在討論了種族、階級等因素在女權主義內部造成的不同訴求之後,康麗轉向縱向的時間性變化造成的影響。康麗談到,如果追溯女性主義思潮就會發現,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一直到20世紀女權主義的盛行,這裡面存在很多衝突。最開始是自由主義,要求男女平權,我要上學,我要工作,我要跟男人拿一樣的錢;到了196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時候訴求完全不一樣了,它要求的是另外一種對於主體的認知。因此康麗認為,關於何為女性的話題,討論的不僅是女性,也是何為男性的問題。甚至再往前一步,是何為性別和有何種性別認同的問題。


最後,康麗把對於何為女性的探討向前再推一步,擴大到何為男性的討論,而這種討論最終,其實可以上升到性別究竟是什麼以及對於打破男女二元性別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女權主義並不是想把男人踩在腳下,今天我們在談性別,談女性,談所有問題的時候,是貫穿在跨時空跨地域的一個父權制思想下。這種父權思想所束縛的不光是女人,還有男性自己。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的這種教育,比如男人從小就要勇敢的說法。


如果我們希望從女性的視角去打破這種束縛的話,我倒是建議不要把性別局限在女性的這種困弱上,反倒是我們應該有一種更激進的這種想法:那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性別認同。比如東南亞很多地方,他們有三種性別認同,我說的第三性不是女博士。另外像北美、還有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據說有一個部落有7種性別認同方式。如果哪一天我們可以自由地去選擇認同,男生也不再覺得我是偽娘兒被人看不起,女生也不再覺得說我是個漢子,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那個時候才真正達到一種自由。」康麗說。(記者傅適野 實習生 趙璐)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江戶時代日本人如何學習漢語
林獻堂:一個台灣士紳的「二二八」
一隻中華穿山甲的前生今世
《山河袈裟》作者李修文:國產劇是強於日劇和韓劇的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專訪袁衛東:如何以喜劇的形式探討中國式父子關係?
探討!何為優秀廣告?
日本專家探討:《龍珠》《刺客信條》為何拍得那麼爛
《岡仁波齊》帶你探討靜心之道
布魯克的壽命之謎以及不老手術的探討?
探討:關於《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西方諸神的異同
探討:香克斯以前跟過羅傑,為什麼還有興趣去當四皇
《楚喬傳》趙麗穎片場與導演探討劇本一臉認真,楚喬美到無可救藥
美法總統探討《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問題
蒼老師對話中國性學教父,探討女性之美,關注女性健康
探討《琅琊榜》中眾人對梅長蘇的稱呼
古代婦女祈子風俗與女性話題探討
王晶深夜與女星酒店探討劇本,網友笑稱:褲鏈為什麼是開著的?
探討 ! 淋病為何『『鍾情』』與女白領?
布魯克的壽命之謎以及不老手術的探討(繁體文)
探討:任何人是否都可以長期艾灸?
伊拉克法庭曾激烈探討,薩達姆究竟是一介平民還是一名軍人?
《本色爸爸》探討韓國父母節 文熙俊積極徵求建議
呂颯:噬血細胞綜合征案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