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一、什麼是禪定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是很困難的。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


那麼,什麼是禪定呢?禪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禪那,意思是靜慮,即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註不散,稱為「定」;「觀」即是作種種的觀行。禪定包含「止」和「觀」,「止」(samatha)和「觀」(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一個人修任何的禪定,一定離不了止和觀,不然的話,他修的禪定會偏向外道。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慾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里修禪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二、欲界定與未來禪

我們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我們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坐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凈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為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如果靜坐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細心住。在進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禪,深入定的話,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四)未來禪


進入欲界定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了。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個坐禪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即是進入未來禪。


但是,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了,這不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裡。若要達到未來禪,必須達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

為什麼第四步驟稱為未來禪呢?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由於此未來禪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三、四禪八定

所謂真正的禪定,即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四禪與以下將要介紹的「四空處」(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合稱為「八定」。


(一)四禪


1、初禪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禪了。


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後,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舍離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貪、瞋、痴,所以被稱為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


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2、第二禪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麼,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捨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捨棄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


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凈,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不過,第二禪的禪定,仍有愛、慢、邪見、疑等煩惱覆蓋於心,破壞定心。


3、第三禪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在修習第三禪定時,有三種現象必須注意:(1)心易轉微細轉沉沒,當此現象出現時,宜以精進的慧力,再使心起。(2)心大發動時,應予收攝抑止。(3)心生迷悶時應想念佛法勝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調整順暢,即住於第三禪。


初禪與二禪的喜,如熱極時清涼水洗手洗面;三禪的樂,則如熱極之時,舉身浸浴於大涼池中。初禪有覺觀,所以樂不遍身;二禪有大喜,樂也不能遍身;三禪已除前障,所以樂能遍身。


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三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


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4、第四禪


進入三禪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凈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裡的神通並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當然,第四禪是進入四無色定的轉折點。


(聖嚴法師開示,初、二、三禪,雖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將心攝止,仍易起念頭。到第四禪時,呼吸已從細、長、緩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凈。到了此一階段的禪者,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隨意易得;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觀,修之則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盡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凈、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禪的樂。


念清凈: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凈;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槃,但是沒有智慧,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壓住,使它不生;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後,把煩惱心壓制住,色界的煩


惱還在,所以他死後就生到色界的無想天。進入無想定後第六識(意念)的心就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為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因為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二)四空處(四無色定)


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舍離色界。雖已離欲,但他們仍有身體,死後則生於仍為微細物質構成的色界天,故稱為僅有色身而無物慾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四者統稱「四空處(四無色)定」。入四空處,則進入純精神的所謂無色界天。


1、空無邊處定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即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禪中做「空」想,即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在西藏,有些經過長期修行禪定的人,到某種程度時,會志願舍離色身,入定之後,便脫化而去。不過,尚有色身的時候,也能修成無色定的:先將心念觀想色身中的虛空,色身的細胞,如藕中空,此空漸漸擴大,最後便只見虛空不見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處的環境也空,再無物質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無量無邊的虛空,此時的感受,猶如一向被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旦破籠而出,翱翔於浩瀚無涯的空中,無拘無束。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2、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


進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為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註: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即是心的念頭。)


修法:由觀虛空轉為觀想意識,漸漸發現意識的現象,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相續不斷之間,如流水、如燈焰,綿綿相繼,由現在向過去推延或向未來延展下去,也是無量無邊。可見,空無邊處是體驗到空間的無限廣大,識無邊處是體驗到時間的無限廣大。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捨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他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


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與空無邊處不同,空無邊處以虛空為所觀境,無所有處則不以任何東西為所緣;無所有處與佛法所講的空,亦頗有不同,前者以無所有的觀念為所緣境,佛法則為破除執著而說空,不以為實有一個「無所有」的東西。


4、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即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為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為第七識--恆行的心識。


(聖嚴法師認為,修行者一旦發覺,凡是可用意識思想的,都不是究竟的,便再往上一步,捨棄一切可緣的思想意念,達到世間禪定的最高境界;但他們仍住於「非有想」的微細意念上,念頭雖不動,感受依然存在,故名「非無想」。)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為「無色界定」。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分為三界,又稱為九地,即是欲界稱為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稱為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禪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四、滅盡定(滅受想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捨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捨棄第七識的恆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為我。我們的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為恆行,依司機是永恆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關於「我」,聖嚴法師認為,在欲界中,是以色蘊為主要的「我」;在色界中,是以受蘊為主要的「我」;在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是以識蘊為主要的「我」,而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以行蘊為主要的「我」。)


「滅盡」之意即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即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至於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論說可以,另一些卻說不可以;大乘唯識宗等都認為修菩薩道者絕對不能進入滅盡定,因為能進入此定者出定後沒有煩惱,過去的「業因」沒有煩惱「緣」引發,就再也不來三界受生,不能繼續修集福德因緣,乃至成佛。


聖嚴法師開示,釋迦世尊發現外道禪(四禪八定)尚無一種禪定是真能徹底解脫煩惱的,所以另在第八階段(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之上再加一階,稱為「滅受想定」,也就是滅卻微細的心意感受,五蘊中的行蘊之後,便進入空或真正無我的境界。此定著眼於心理活動的空去,不在於色身的有無;事實上,若在人間修成此定,身體依然存在。


五、簡介修習禪定之方法


根據南傳的《清凈道論》中共有四十種修習禪定的方法,它們是: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量心)、四無色、一想和一差別。

值得珍藏: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修習禪定應從數息入手,比較穩當;因為各種禪定的修行適合不同根器的眾生,比如修不凈觀,能夠破除淫慾,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凈觀到一個時期後,會對身體產生厭惡的心理,結果想自殺,這種人就不適合修不凈觀。所以修習各種禪定的方法應該根據個人的煩惱所在而修,並不是人人都能夠修習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兩種禪定方法,比較適合大多數的眾生,它們是不凈觀與數息觀。


我們的心很散亂,坐禪時數呼出吸入的氣息,慢慢降服我們的散亂心而進入定;我們是煩惱重的欲界眾生,要修禪定進入色界,就要舍離欲界的種種慾望。


而在此中最嚴重的煩惱是色慾,所以我們應該修不凈觀來對治它,所以數息觀與不凈觀被合稱為「二甘露門」,它們是要修學禪定的初步。比如說一個人修慈悲觀,但心散亂,想動想西,這是很難有成就的,所以他應該先修數息觀把散亂的心定下來;又如一個人的心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應該修慈悲觀。


在修學禪定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去參訪有學問的導師以解除疑問,請給予援助和開導或啟示,親身體驗一段時期,適合我們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適合的就應該放棄;除非那個教導者有宿命通與他心通,他知道我們過去業的因緣,與現在貪、瞋、痴心煩惱之所在,能以正確和適合的方法教導我們,這樣修習禪定就會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這類導師,最好是從數息觀、不凈觀那兒著手,然後再修四念處。


微信公眾號:念念觀自在


ID:nngzza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佛經中記載:臨終時投生六道的各種現象
虔誠抄寫佛經的好處,你都知道嗎?
拍完這部佛教影片,導演也出家修行去了
無明煩惱與諸佛智慧,相隔到底有多遠?
出家的條件程序和儀式,你都知道嗎?

TAG:念念觀自在 |

您可能感興趣

禪定原理和方法
持戒懺悔才能修好禪定
「禪定」和「正定」哪個更高級?
不打坐就可以入禪定的方法!
如何修禪定?
如何切實修好禪定
修止、修觀、修禪定,此三法門,趣入圓覺,最為親切
要得禪定 必須守住這幾個門
仁清法師:不被外境所轉 就是一種禪定
應該如何修禪定?
文殊菩薩的禪定法
禪定與情緒管控妙法
斷我見必須有禪定的配合
修禪定一定要過午不食嗎?
禪定,定在哪裡才是究竟?
佛法開示:禪定心要
56.彌勒菩薩問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法華經淺釋
值得一讀:大菩薩是如何修學禪定波羅蜜的?
搞好家庭也需要禪定的功夫
什麼是「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