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作者:雪漠(投稿) 首發:雲南道教網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在道家的觀念中,生命、生命的本體、個體和國家是一樣的,家國一理,就是說,它們都歸於同一種真理——道。得道之後,你就會發現,做人、持家、治國看似不同,其實是同一回事。所以,《道德經》中的很多東西,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還有很多種含義。


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最常見的解釋是:不崇尚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有紛爭;不推崇難得的東西,老百姓就不會偷盜;不炫耀、賣弄一些勾起慾望的東西,老百姓的心就不會亂。


很多年前,我當過老師,學校每年都會評先進,評上的人有一千元獎金。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學校里是非最多的時候,單位里就像炮火瀰漫的戰場一樣,總是鬧得一塌糊塗,同事間罵罵咧咧的、你爭我斗,很少有人會禮讓。任何一個單位都是這樣,只要你推出一種類似的榮譽,就會有無數人想盡方法地去爭。你可以試試看,如果你在家族裡舉行一個比賽,選出家族裡最孝順的人,你看看你的家族會發生什麼事?到了那個時候,無數的明爭暗鬥就會出現。這只是小範圍的「尚賢」,要是大範圍地「尚賢」,就更會這樣了。

比如,這個時代特別推崇成功人士,我每次坐飛機,都會在機場書店看到大量成功學的書,誰誰誰多麼成功,他的身家有多少個億。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得有錢人真了不起。結果誰都會生起貪心,想要發財。


這就是「尚賢」,中國歷代的政治家都在尚賢,都在推崇賢能,不同的僅僅是賢能的內容。春秋時期推崇功勞、功名、地位,我們這個時代推崇財富,本質上都一樣。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晏子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齊景公的時候,國內有三個很有名的大力士,這三人雖然厲害,但都居功自傲,不聽話,晏子就想殺掉他們,以除後患。有一天,晏子拿了兩個桃子,請他們三人中最有功勞的兩個人吃。三個人都覺得自己功勞最大,其中兩個人手快,就先把桃子吃了。剩下的那個人不服氣,於是三人一起表功,結果發現,第三個人功勞比前兩個都要大。前兩人羞愧難當,就拔劍自刎了,第三個人覺得不該為個桃子送了兩個壯士的性命,也拔劍自刎了。這就是尚賢的典型例子,如果不尚賢、不推崇功勞,三個壯士就不會去爭那兩個桃子,也不會死。所以,老子覺得尚賢不好,會引起紛爭,造成失控。這是很有道理的。


實質上,春秋早期的戰亂還不算太頻繁,到了戰國時代,戰亂才變得非常頻繁。為什麼?因為每個國家都在招賢。所謂的招賢,就是招募天下的賢能人才。於是,每個國家都招來了很多賢能人士,每個賢能人士都想建功立業,證明自己的才幹。那個時代,建功立業就是侵略別的國家,奪走對方的城池,殘殺對方的老百姓,天下自然大亂。其中最有名的,是蘇秦和張儀,他們非常能幹。一個合縱,一個連橫,也就是團結其他六國,組成像聯合國那樣的同盟,對付當時的秦國。雙方鬥來鬥去,把天下攪得一塌糊塗,老百姓血流成河。戰國時代的許多戰亂都是這樣發生的。賢能人士一想建功立業,就發動戰爭,老百姓就被捲入動亂紛爭之中,於是禮壞樂崩,紛爭不斷。國內是這樣,國外也是這樣。追名逐利已經變成戰國時代的集體無意識了。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雄啊、霸呀是怎麼出來的?

就是尚賢尚出來的。春秋戰國尚賢,推崇功業,推崇權勢,周室日衰,諸侯國越來越強之時,諸侯國就開始征戰,每隔一段時間,就選出一個霸主——有時不是諸侯國的國君,甚至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就能左右王室的動向——扮演周天子的角色,號令其他各國。稱王稱霸說的就是這個霸王、霸業。那時節,社會開始混亂不堪,忽而你當霸主,忽而我當霸主,最後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最後由秦國一統天下。但最後秦國也被楚國滅掉,四年之後楚國又被西漢所滅,權力戰爭一直在持續,一直沒有定局,誰都想當霸主,誰都想一統天下,成就霸業,但誰的江山都不會永恆,有一天都會被別的天子取代,受苦的卻都是老百姓。


如果不推崇成功、功業、霸業、建功立業、有才能的人,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格局,各個國家就會和平相處,老百姓也不會一直生活在戰亂之中。現在是和平年代,但你看一看敘利亞等國的慘況,就知道當年的中國也是這樣。各朝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還制定了很多殘忍的酷刑,但到頭來一切算計都沒有用,該被別的朝代取代時,他一樣會失去自己的權位。雖然現代管理學不同意尚賢不好的觀點,它認為必須獎善罰惡,也必須尚賢,但事實上老子是對的,因為尚賢,西方直到現在還充滿紛爭,還在發生戰亂,一些國家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老子的說法有他的道理。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注意,那時的盜是偷東西的人,賊才是強盜,這跟我們今天的說法相反。我們今天認為盜是強盜,賊才是偷東西的人。古時候有「賊寇」的說法,指的就是闖王李自成那樣的大賊。從盜小賊大,變成了盜大賊小,這也是變化。不變的是,你推崇這兒的好東西,老百姓就會生起貪心,覺得他有我沒有,我也想有,要是沒錢怎麼辦?就起了偷盜之心。比如,現在誰都覺得蘋果手機好,有的孩子買不起蘋果手機,就去偷。或是你有什麼好東西,他沒有,他就想把你的好東西給偷過來、搶過來。要是不推崇那些所謂的好東西、珍貴之物,老百姓就不會生起貪心,就會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事實上,也沒有什麼珍貴不珍貴的,這時覺得珍貴、覺得很好,過上一段時間就變成垃圾了。現在的很多垃圾,過去都是人們眼中的難得之貨。但為了這一時的珍貴,好多人就起了偷盜之心,社會也混亂不堪。所以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慾念方起,民心已亂!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欲就是慾望,可欲就是讓人生起慾望的東西。我們這個社會就是可欲的。前幾天,我因為開了微店、在微吼平台上講課,就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東西,比如一些直播,很多小女孩都在賣弄自己的美麗,嬌聲嗲氣,讓人愛慕她的美麗,然後人們就會給她紅包,她就可以買這買那。這就是可欲。現代科技不斷發展,好東西太多了,到處都充滿可欲的東西,誰都在賣弄。美麗的賣弄美麗,富有的賣弄富有,所有的報紙、媒體、網路,都充滿著讓人生起慾望的東西。所以,現在人心已經亂了,民心亂了,非常浮躁。過去沒有那麼多的賣弄,老百姓還很清靜;今天到處都在賣弄,好書雖然多了,但看書的人卻越來越少了,人心靜不下來了,很多人都相信網路,都被網上那麼多好東西給迷住了。所以,賣弄讓人生起慾望的東西,是社會動亂、人心浮躁、民心不安的重要原因。我們國家之所以需要提倡國學,就是為了把慾望之心收回來,讓人心安定,讓社會安定,安定才會有幸福,動亂之中是沒有幸福的。


你看現在那麼多莫名其妙的案子,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被人殺死了,到處都充滿了小偷小摸的現象,有些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也做起這種營生。很多人開始理直氣壯地鑽法律的空子,假結婚、假離婚……各種造假充斥了社會。為什麼?就是因為可欲的東西太多了,社會一直在尚賢,人心被勾著勾著,很多人已經失去自己了。所以,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把慾望之心收回來,哪怕沒有宗教信仰也不要緊,信仰文化也可以。只要有信仰,人就能跟自身的慾望抗衡,就能回歸恬淡安寧。


——摘自《老子的心事》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三度入圍「茅盾文學獎」,榮獲「馮牧文學獎」等獎項,連續六次獲敦煌文藝獎,代表作有「大漠三部曲」「靈魂三部曲」「故鄉三部曲」等。作品入選《中國文學年鑒》《中國新文學大系》以及長篇小說《野狐嶺》入選大學本科教材《大學語文》閱讀推薦書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慾望是吉凶禍福的根源
八卦鏡招財嗎?
道學發微: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修道者要學水德
徒兒,師父真的沒欠你什麼

TAG:人間道教 |